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权威发布

05版:新华深读

06版:权威发布

07版:权威发布

08版:权威发布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7月1日出版的第1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文章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文章指出,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要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增强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

  文章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文章指出,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学史崇德,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

  文章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光荣传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更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千年梦想圆在今朝 礼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千年梦想圆在今朝
礼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我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令广大中华儿女振奋不已,也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这一刻,必将载入史册。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在此刻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百年奋斗,在此刻结出硕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巍然矗立!

  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今天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超越了中国历史上的“治世”和“盛世”。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目标迈出了新的一大步,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小康生活托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扫千百年来“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的喟叹,中国人民充满自信,向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前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推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产党人一步一个脚印,如期兑现了庄严承诺,写下了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

  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抚今追昔,沧桑巨变带给人们深沉的思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极大增强了人们的“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在人类发展史上,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惠及人口最多、规模体量最大的小康社会,为促进全球人类福祉的整体性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社会主义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代代人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

  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到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到统筹发展与安全,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从维护人民健康安全,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奋力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由“建设”到“建成”的“惊人一跃”,在神州大地上铺展着无比壮美的发展画卷。

  这幅壮美画卷,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了人民幸福,广大党员、干部勇往直前以赴之,艰苦奋斗以求之,不遗余力以成之,诠释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他们是无怨无悔的奉献者:截至2020年底,1800多人牺牲在脱贫攻坚征程上,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他们是勇挑重担的担当者:“看到希望才去干,是投资;因为干了而看到希望,才是党员的使命”,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问题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共产党员挑起最重的担子、啃下最硬的骨头。(下转2版)

(上接1版)他们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领导干部精心谋划一方发展,“第一书记”为乡亲们的好日子殚精竭虑,社区干部牵挂着家家户户的所思所盼……

  “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这些?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张桂梅的发言引发强烈共鸣。这位“燃灯校长”背后,站立着千千万万心系人民、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舍小我成大我,以生命践使命——全面小康是人民的小康,在亿万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座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这幅壮美画卷,书写着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感人故事。涓滴细流,汇成江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一个奋斗者都是奇迹的创造者。在曾经“苦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在一度被认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甘肃定西,乡亲们怀着“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信念,用勤劳的汗水浇灌出幸福生活;在河北塞罕坝,在山西右玉,人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在科研院所,在实验室,科技工作者攻关不停,攀登一个又一个创新高峰……

  最平凡的双手,可以创造最伟大的奇迹;最坚实的脚步,可以抵达最辽阔的远方。亿万人民的拼搏,构成小康路上最美的风景;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为国家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强劲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这幅壮美画卷,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成功密码,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带来深刻启示。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面小康,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书写了造福人民的历史新篇章。新的征程上,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激发蕴藏在亿万人民之中的创造伟力,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结底也是发展问题。我们党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持续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最为坚实的保障。新征程上,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新的征程上,锚定伟大目标,坚持求真务实,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发扬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蹄疾步稳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肩负新使命,9500多万名中国共产党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心怀新憧憬,14亿多中国人民为更加美好生活继续拼搏。逐梦无止境,扬帆再出发。从2021眺望未来,历史进程不可阻挡,光明前景升腾在世界东方——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综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综述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人民日报记者汪晓东、张炜、王玉琳
 

 
  今年7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步伐不可阻挡!
 
  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
 
  “这些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党全国要同心同德、埋头苦干,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共同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而奋斗。”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十三五’时期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高度契合,‘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规划。今后5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
 
  2019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就是我们的衡量标准,不宜再作调整。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
 
  2020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
 
  总书记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不利影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经济社会恢复走在全球前列,主要经济指标趋好,社会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些年,我去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亲们愚公移山的干劲,广大扶贫干部倾情投入的奉献,时常浮现在脑海。”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今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要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
 
  “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
 
  总书记强调:“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今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党中央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总书记强调:“当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
 
  “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中国将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今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指出:“中国始终支持经济全球化,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中国将继续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顺畅稳定,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将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发挥超大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各国合作提供更多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今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要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2014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总书记强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政治责任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要健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优化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完善人大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议事程序。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
 
  2017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要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观念、法治观念、群众观念,发挥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愿景越光明,我们的使命越艰巨,我们的责任越重大,就越需要汇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希望人民政协继承光荣传统,提高履职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砥砺前行。”2017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中共各级党委要为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提供支持,认真听取和积极采纳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这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这是参政党应有的担当。”
 
  2019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现民主政治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增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责任担当,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014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了11个方面的要求: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进一步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不仅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
 
  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要明确往哪里转、怎么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现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总方向,这就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按照这个总方向,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优化各级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分工,突出强化责任,确保权责一致。”
 
  2019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放在全面深化改革大盘子里谋划推进的,是我们打的一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战役。要用好机构改革创造的有利条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新成效,推动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2015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善于联谊交友,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
 
  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强调:“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高举团结的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增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各方面的大团结,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成一往无前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强调,“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今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和水平。同时,要守住安全底线,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一个人有了就业,就容易安定;一个家庭有一人就业,就增加一分稳定的力量。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劳动群众,切实把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不断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创新,坚决扫除制约广大劳动群众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就业创业成本,支持广大劳动群众积极就业、大胆创业。要切实维护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帮助广大劳动群众排忧解难,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把稳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使广大劳动者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更有效的举措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要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采取多种手段,维护好快递员、网约工、货车司机等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机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要增强风险意识,研判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发展趋势,提高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
 
  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证明,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推动预防关口前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和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
 
  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
 
  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指出:“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
 
  2017年9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代表时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020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强调:“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一直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调研。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
 
  “其中,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协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关系。
 
  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要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继续推进重点区域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镇、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
 
  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
 
  “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随意侵占和破坏。这个道理,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认识到了。《管子》中说:‘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事实上,我们现在一些人与自然和谐、风景如画的美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逐步建成的。”2015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上下同心、齐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要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今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要深入开展好全民义务植树,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组织发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履行植树义务,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我们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强调,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切实改进作风,脚踏实地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2015年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考察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老区发展步伐,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总书记强调:“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特别要强调的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那将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艰巨任务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2015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
 
  总书记强调:“冲刺是咬紧牙关的时候,是屏息聚力的时候,是比拼意志的时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强调:“今后5年,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部署、来落实、来推进。我国发展航船要抵达全面小康社会的彼岸,既需要中国共产党为这艘巨轮掌好舵,也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一起划好桨。”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从时间看,3年多时间并不长,转瞬即过,时间紧迫,时间不等人。从要求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从任务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还有不少难关要过,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总书记强调:“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决胜就是冲锋号,就是总动员。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的部署,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必须看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具有很强的危险性和破坏性。这决定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开拓创新,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特别是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2019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
 
  总书记强调:“当前,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结合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部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从下半年开始,国家要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这是一件大事。要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今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同时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难关和挑战。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青海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一个平均海拔3300米的藏族牧业村。
 
  今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
 
  面对热情的乡亲们,总书记深情同大家说:“看到你们感到很高兴、很亲切,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看到你们村子变化很大,大家过得很幸福,我们很欣慰,能感受到大家对党和政府的深情厚谊。”
 
  “现在,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在前面。我相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那个时候,一个幸福的国家、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定会建设起来。”
 
  “一定要坚信明天会更好!”总书记语气坚定。
 
  砥柱人间是此峰。
 
  100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心潮澎湃;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壮志满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永远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历史交汇点上的庄严宣告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侧记
历史交汇点上的庄严宣告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侧记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赵承、霍小光、邹伟、韩洁、林晖、朱基钗、高敬、丁小溪


  历史,立下又一座丰碑——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天安门广场见证历史性盛典。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百年砥砺,几多沧桑。千年梦想,一朝梦圆!

  回望来时路途,眺望前行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党、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一)最恢宏的史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晨风轻拂,北京天安门广场装扮一新。霞光如披,天安门城楼庄严雄伟。

  这里,曾见证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衰败凋零,也见证今天的中国日益强盛,中国人民自信自强,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庄严的日子。”

  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交织出历史的经纬。

  同一时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直播的信号,传遍大江南北,屏幕前人们翘首以盼。

  带着历史的沧桑,带着万千的感言,带着胜利的捷报,带着至高的敬意,带着美好的憧憬,7万余名各界代表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荣光。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天籁般的女声无伴奏合唱,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在广场上静静流淌。

  如涓流汇成巨涛,如星火点燃原野。清澈的歌声,渐成澎湃之势,宏大的军乐团伴奏,开启全场雄浑壮美的大合唱。

  《唱支山歌给党听》《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走在大路上》《新的天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首首熟悉的歌曲,将人们的思绪带回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唱出了亿万人民对百年岁月最由衷的致敬,对党的百年华诞最赤诚的礼赞。

  “我们自信,我们前行,看中华儿女走向新的天地……”

  此时此刻,电视机前,《新的天地》曲作者舒楠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三天前,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中,伴着这首歌的激情演奏,百名号手奏响号角,展示出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壮丽画卷。

  新的时代,新的天地,新的气象。

  此时此刻,天安门广场,全场目光聚焦天安门城楼,欢快的乐曲声中,万众期待的时刻到来:

  身着中山装的习近平总书记健步走出大殿,来到主席台。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从城楼上放眼天安门广场——

  以“巍巍巨轮”为设计主题,天安门城楼、长安街、中轴线与天安门广场浑然一体,如同一艘风帆高扬的航船,绽放的鲜花点缀出万里碧波,寓意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航程,领航中国行稳致远。

  在“巨轮”船艏,红色的拱桥托举起高7.1米、宽7.1米的中国共产党党徽,连接起“1921”和“2021”字标,一桥跨越百年。

  曾记否,百年前,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湖烟波无言,那声隐在画舫里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却如惊雷巨澜划破沉沉暗夜,于如磐风雨中开启引领中国的世纪远航。

  举目远眺,长安街上空——

  轰鸣声由远及近,中国人民解放军71架战机飞越天安门广场,向党致敬!向祖国致敬!向人民致敬!

  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由直升机护旗梯队护卫,迎风向前。

  沿着党旗指引的方向,4架直升机分别悬挂4面巨幅标语紧随其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

  29架直升机汇成的巨大“100”字样掠过苍穹,象征党走过百年光辉历程;10架歼-10飞机组成“71”字样轰鸣而至,向党送上生日祝福。

  15架歼-20飞机,风驰电掣般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人民检阅。战鹰作笔,白云为卷,10架教练机拖着红、黄、蓝三色彩烟压轴出场。绚丽的天空、壮美的山河交相辉映,激动喜悦的欢呼声、掌声,回响在历史的天空下。

  “党的阳光始终照耀人民空军奋飞的航程。”在广场观礼的“时代楷模”、空军参谋部训练局局长郝井文心潮澎湃。

  那是令人唏嘘的回忆:70多年前的开国大典上,为飞出国威,新中国仅有的17架飞机不得不连飞两遍,且无一是“中国造”。

  如今,庆祝建党百年盛典上,国产战鹰,振翅翱翔!

  历史的时钟,永远向前。

  1921、1931、1941、1951……2021,天安门广场上,电子显示屏上的钟摆摆动,年份数字依次显现,标注出一段段峥嵘岁月。

  只有了解旧中国的苦难,才能读懂每一刻的非凡。

  100多年前,八国联军的铁蹄从天安门踏进紫禁城,烧杀掳掠……

  72年前,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今天,华夏大地欣欣向荣,山河新貌,换了人间。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李大钊之孙李宏塔慨叹万千:“爷爷百年前的梦想,今天已经实现!”

  历史潮涌,百年不过长河一浪,却足以书写一段改天换地的人间传奇,绘就翻天覆地的壮阔画卷——

  百年奋进,从最初50多人的组织,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不可阻挡!

  百年求索,从铁钉、火柴都要进口,到“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奋斗者”号万米深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是这样不可阻挡!

  百年砥砺,从一穷二白、民不聊生,到越来越多的幸福梦想照进现实,中国共产党带领的中国人民就是这样不可阻挡!

  观礼台上,81岁的伊雪琴眼眶湿红。

  这位党龄超过50年的老党员,跟2015年九三阅兵观礼时一样,又带着父亲泛黄的照片来到北京。1948年,她的父亲、党的地下工作者伊景林在河北保定牺牲。“父亲生前遗憾就是没能看到新中国的成立,在我有生之年,就要替他看看今天中国的每一处盛景。”

  今日盛世中国,没有辜负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奉献和牺牲,没有辜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奋斗。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标定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奋进百年的里程碑,也标注出中华民族抵达的历史新高度——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党心民心交融激荡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上午8时整,天安门广场上的“巍巍巨轮”响起雄壮浑厚的汽笛声,庆祝大会正式开始。

  广场南端,100声礼炮响彻云霄,仿佛从历史深处传来,致敬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东西两侧,100面红旗迎风招展,昭示党的百年征途,虽饱经沧桑依旧风华正茂;

  红毯和鲜花映衬下,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矗立,宛若巨轮桅杆,铭刻着百年的奋斗与牺牲。

  伴着隆隆的礼炮声,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222人组成的国旗护卫队,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行进至广场北侧的升旗区。

  他们步履铿锵,气势如虹——

  整整100步的齐步走,整整100步的正步走,再整整100步的齐步走……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就是踏着这样的脚步走到今天,也正继续踏着这样的脚步,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往无前!

  他们身后,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巨幅浮雕,人民的小木船划出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

  1949年4月20日夜,只有14岁的马毛姐,在枪林弹雨中拼命划桨,一趟趟把解放军送上南岸。两年后,这位“一等渡江功臣”受邀来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受到毛主席和其他领导的亲切接见。

  时隔70年,如今86岁的马毛姐再次来到天安门观礼,语气依然坚定:“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坚信,跟着共产党,日子一定越过越红火!”

  8时8分,1314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场起立齐声高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广场上激荡着嘹亮的歌声,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中轴线上,金黄色党徽格外闪亮。

  “今天,我是代表那么多牺牲的战友来的,替他们看一看现在的强盛国家、幸福生活。”耳畔回响着礼炮的轰鸣,手抚胸前的“七一勋章”,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自卫作战,年逾九旬的王占山洒下英雄泪。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永远记得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牺牲的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王占山说。

  长河奔涌,弹指百年。此时此刻,全体中国人民更加深切怀念近代以来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斗的所有仁人志士、革命先烈。

  “他们为祖国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话音甫落,广场上响起如潮的掌声。

  7万多人会聚的天安门广场上,人们手中舞动着的国旗、党旗交相辉映,广场成为红色的海洋。

  “衷心祝愿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衷心祝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程似锦!衷心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合致贺词。

  党心民心交融激荡,汇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伟力。

  置身天安门城楼上,以“渐冻”之躯工作奔忙的“人民英雄”张定宇不禁回想起武汉抗疫的日日夜夜。

  “当我们不顾一切抢救病人时,整个中国都在支撑我们。这就是我们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邃有力的话语,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激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众志成城——

  “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不答应!14亿多中国人民也不答应!”

  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豪情万丈——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如雷的掌声、欢呼声,一次次响彻广场上空。

  欢呼声中,少数民族观礼代表、乌孜别克族青年瓦斯里江·瓦哈甫脑海中的画面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爷爷和爸爸当年的样子——

  爷爷阿扎买提,曾在1952年出席天安门广场国庆三周年庆祝典礼和国庆阅兵;

  爸爸瓦哈甫·阿扎买提,年轻时来到北京求学,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青团。

  “从小听着爷爷、爸爸和天安门的故事,今天我自己来到天安门广场,为党庆祝生日。”如今已是一名医生的瓦斯里江激动地说,“听党话、颂党恩,我们永远跟党走!”

  城楼上下,会场内外,党的领袖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这是中国始终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向着民族复兴发出新的进军号令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不忘初心,青春朝气永在;志在千秋,百年恰是少年。

  天安门广场上,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映着胸前闪耀的团徽和鲜艳的红领巾。来自北京各大高校和中小学的千名共青团员与少先队员代表,向党的百岁生日献上深情祝福。

  “今天,我们对党许下青春的誓言。新的百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中国传媒大学的冯琳作为领诵者站在第一排,这名来自红船启航地浙江嘉兴的学子,道出同辈青年心声,眼中闪着泪光。

  百年之前,风雨如晦的旧中国,正是一群觉醒的新青年,高举起思想的火炬。今天,风云激荡的新时代,21世纪的新青年,正信心满怀准备着接过时代的接力棒。

  “奋斗正青春!青春献给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誓词如铁、丹心如炽。

  面向青春、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历史照耀未来,征程未有穷期。

  天安门城楼上,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赶考人的清醒自觉,擘画新的征程。

  新的赶考之路,精神历久弥新——

  “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新的赶考之路,方向明确而坚定——

  “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次次掌声如雷,犹如一声声号角催征!新的历史时间开始了!

  习近平总书记向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员发出铿锵号令——

  “党中央号召你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置身历史现场,听闻号令,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心潮澎湃。

  从当年大包干的“红手印”到土地确权颁证的“红本子”,再到如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分红利”,小小村庄里的改革惊雷,折射着一个政党永不停滞的革新基因。

  “我们要画好乡村振兴这张更美的图卷,基层党组织要起到更加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小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小岗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谈及下一步打算,李锦柱语气坚定。

  置身历史现场,听闻号令,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激情满怀。

  从嫦娥三号、玉兔号到嫦娥四号、玉兔二号,再到嫦娥五号,一个个中国探测器成功到访月球,勾勒出中华民族坚实有力的逐梦步伐。

  “不管面对什么困难,航天科技的自立自强,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叶培建目光坚毅,“在新的百年征程中,我们的担子,绝对不会轻松。航天工作者要加快步伐,锐意进取、追求卓越,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敢于胜利!”

  雄壮的国际歌奏响,激昂的旋律回荡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连接历史、现实、未来。

  此时,天安门广场以西约5公里的一个居民小区里,一位与党同龄的百岁老人,正在家中通过电视收看直播。

  她是瞿秋白的女儿、“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72年前,开国大典上,她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今天,当再次听到父亲翻译的国际歌响起,这位革命先烈后代双眼放出神采。

  世纪征程,波澜壮阔;千秋伟业,浩瀚诗篇。

  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举起右拳,发出历史的强音——

  “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

  全场各界代表起立、鼓掌,长久地欢呼。

  10万羽和平鸽展翅高飞,10万只彩色气球腾空而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此时此刻,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汇聚成激情飞扬的海洋。

  此时此刻,神州大地,磅礴力量在14亿多中国人民心中升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党组会议 韩正出席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党组会议 韩正出席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党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做好下一步工作。
 
  会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接续奋斗中迎来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一百年来我们党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深刻总结了伟大建党精神,系统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务院党组和政府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到政府各项工作中。
 
  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着力办好自己的事。持续推进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比较充分的就业,努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保障,发展养老、托幼等社会服务,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要坚持不断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增强使命感紧迫感,提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勇于担当作为,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苦干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会议要求,政府系统广大党员要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韩正、孙春兰、胡春华、刘鹤、王勇、王毅、肖捷、赵克志出席。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 全国政协党组召开会议 汪洋主持并讲话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
全国政协党组召开会议 汪洋主持并讲话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全国政协党组7月2日上午召开会议,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我们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系统总结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创造的宝贵经验,并对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是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我们党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时代宣言,是对全国人民特别是9500多万共产党员的政治动员,是指引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会议强调,全国政协党组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重要阵地的作用,通过民主程序和有效工作,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共识。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找准工作的着眼点、立足点、契合点,在各界群众中传播共识,为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打牢思想和社会基础。要把握好政协作为统战组织的基本属性,运用好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增强为党尽责、为党担当、为党分忧的责任意识,不断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全党上了一次生动的党课,政协党组成员作为“关键少数”,要从中汲取营养,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征途上,坚持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永葆革命的青春。
 
  会议要求,要认真组织好各项学习活动,把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会议决定,全国政协开展第二阶段党史学习教育,要制定方案,在全国政协党员委员和政协机关党员中,组织“响应党中央号召,发扬建党精神,争取更大光荣”的主题活动。
 
  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张庆黎,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刘奇葆、卢展工、马飚、夏宝龙、李斌、巴特尔、汪永清、何立峰出席会议并发言。
 
汪洋会见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2日在京会见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全体成员。他强调,组织安排各民族优秀代表到首都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系列庆祝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各族群众的亲切关怀。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从党的光辉成就中凝聚思想共识,从党的历史使命中强化责任担当,切实把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汪洋勉励大家牢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有号召要积极响应,党有部署要认真落实,始终做听党话、跟党走的模范。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敢于同民族分裂势力作坚决斗争,注意做好克服狭隘民族主义的工作,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以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终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模范。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每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始终做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模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参加会见。
  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是我们党做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本次参观团516名成员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全国及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代表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代表等组成。在京期间,参观团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活动。
深刻认识党百年奋斗史的主题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重要讲话
深刻认识党百年奋斗史的主题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评论员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贯穿历史、现在、未来,系统总结、全面阐述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鲜明主题,激荡起全党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的奋进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我们党以初心聚民心,以使命汇众力,团结带领人民把一个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建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中国,日益走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比光明的前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历史和人民作出了选择,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事实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正是因为始终牢牢把握了民族复兴的主题,始终把民族复兴的重任担在肩上,中国共产党才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拥护、爱戴,才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向前,把准斗争方向,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新征程上,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刮骨疗毒,使党的肌体更健康,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征程上,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以伟大事业发展新成就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实基础。
 
  实干成就梦想,奋斗铸就伟业。百年复兴路上,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发愤图强,为中华民族积聚起自强自立自信的强大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将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勇立潮头、开拓进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海报
海报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栗战书主持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并讲话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政治能力工作动力
栗战书主持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并讲话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政治能力工作动力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7月1日下午举行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组书记栗战书主持会议并讲话。
 
  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视野宏阔,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格局和气度,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和炽热的为民情怀,具有很强的时空穿透力、理论说服力、心灵震撼力,聆听后长志气、强骨气、增底气,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指引我们奋进新征程的科学纲领和行动指南。大家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创造的伟大成就、形成的建党精神、铸就的宝贵经验和开拓未来必须坚持的方向道路、传承的精神作风、肩负的任务使命,谈认识谈体会谈感受,一致表示,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一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为国家、民族、人民创造的丰功伟绩。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一段历史。二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经验启示,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要深刻认识百年奋斗的主题,一切为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四要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永远不失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五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有许多新的理念、思想、立场、观点。这些重要思想理念,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更加奋发有为地履职尽责、践行初心使命;党组同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初心使命,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牢记“国之大者”,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政治能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全国人大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结合人大实际,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落实到人大立法、监督、代表、外事等工作之中,确保做到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法治建设的呼声期盼,紧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法律需求实际,使各项工作更好围绕中心和大局、更好服务国家和人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王晨,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王东明、白玛赤林、杨振武出席会议并发言。
 
赵乐际在中央纪委常委会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新征程中更好履行正风肃纪反腐职责使命
赵乐际在中央纪委常委会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在新征程中更好履行正风肃纪反腐职责使命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中央纪委常委会2日举行集体学习,专题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主持会议,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党在新的征程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赵乐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站在政治和战略高度,统揽全局、纵贯百年、远眺未来,深刻阐发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断、重要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精神谱系、光荣传统、红色血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担当、历史自觉、人民立场、复兴使命,具有很强的政治动员力、历史穿透力、理论说服力、心灵震撼力,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立足百年大党新起点、置身百年未有大变局、接力百年奋斗新征程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纪检监察机关要结合职责、结合实际,深入学习领悟精髓要义,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党的全部奋斗主题,牢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牢牢把握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经验启示和根本要求,牢牢把握党中央向全体党员发出的郑重号召,牢牢把握勇于自我革命这一党的显著标志,始终保持强烈忧患意识,以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正风肃纪反腐,为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作出新的贡献。
 
  赵乐际强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归根结底在于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走好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百年历史经验结晶,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要准确把握在服务保障“两个革命”中的职责使命,自觉运用我们党推进“两个革命”特别是自我革命、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基本规律,聚焦“国之大者”加强政治监督,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要适应新征程新要求,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推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更加自觉坚持严的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不敢不能不想一体推进,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要以实际行动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保持忠诚干净担当政治本色,当好党和人民的卫士、战士。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委副书记杨晓渡出席会议。中央党史学习教育第十一指导组到会指导。
 
王沪宁出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并讲话 理论界要以高度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做好研究阐释工作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
王沪宁出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并讲话
理论界要以高度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做好研究阐释工作
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1日至2日在北京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与会代表参加了党中央召开的庆祝大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2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他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把党史学习研究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信心和力量。
 
  这次理论研讨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研讨会期间,代表们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进行了充分交流,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认识,加深了对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史、伟大功绩、宝贵经验、实践启示的认识,加深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重大意义的认识,加深了对在新征程上夺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胜利信心和决心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理论工作的历史责任。
 
  王沪宁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理论界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讲话精神研究阐释工作,推动把讲话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主持会议。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地方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16人作了大会发言。研讨会主办单位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代表和部分理论研究机构、地方党委宣传部负责同志等,共约220人参加会议。
 
为国护海模范王书茂:永远红心向党
为国护海模范王书茂:永远红心向党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海报:“七一勋章”获得者王书茂         新华社发
 
 
 
  
 
  6月15日,王书茂在自家渔船上眺望。      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新华社记者赵叶苹
 

 
  眼前这位南海渔民,身材高大,腰杆笔挺,国字脸,黝黑的皮肤,眼睛炯炯有神。
 
  他是普通的渔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他又是光荣的南海民兵,自1985年主动申请加入民兵组织起,便将守护南海作为毕生使命,1996年在岛礁建设工地火线入党。
 
  他就是潭门海上民兵连副连长王书茂。36年来,他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涉海工作,在南海维权斗争中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寸步不让,为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作出杰出贡献。
 
带头捕鱼致富的“船老大”


 
  【船老大的佼佼者】
 
  潭门镇,位于海南省琼海市东部沿海。自古以来,潭门渔民就在南海渔猎,“祖宗海”是潭门渔民对南海亲切的称谓。
 
  王书茂1956年出生于潭门镇潭门村。他18岁时就开始跟随父辈闯海,不仅掌握娴熟的开船、潜水、捕鱼技能,还十分熟悉海情海况,成为当地捕鱼致富的领头人、船老大中的佼佼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书茂拥有了一艘属于自己的30余吨的木船,是潭门村第一批当船主的人之一。随着耕海岁月的增加,他的渔船吨位逐渐增加,60吨、80吨、100吨……
 
  1985年,南沙渔业生产重新恢复。王书茂是最早一批到那里出海的渔民之一。2013年,王书茂响应政府号召,第一个承包大船——一艘850余吨的钢质渔船,带头开大船、闯远海。当时很多村民担心投入资金太大有风险,观望不定。他及时分享承包心得,打消村民顾虑。如今,全镇已有上百艘具备远海作业能力的大型渔船。
 
  【“茂哥”带领渔民共同致富】
 
  “茂哥人好,是最值得信赖的人”“茂哥做的很多事,换别人是做不来的”“茂哥获奖,当之无愧”……这是民兵连兄弟们对王书茂的评价。
 
  “茂哥一直是我们的带头人,大家都相信他的话,愿意跟着他干。在他的带领下,潭门的渔船由小变大、从少到多,大家的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富裕。”船老大、潭门海上民兵连三排排长王振福说。
 
  王振福与民兵连三排六班班长陈则波是被王书茂带富的典型。他们从小就跟着王书茂学开船、潜水、抓鱼。如今,王振福已从一名一穷二白的渔家少年,成长为驾驶大型渔船的船长,年收入40多万元。
 
  陈则波也已当了20多年的船长。“当年我13岁出海,还是少年,什么都不会,不懂的事就向茂哥请教,他从来不会保留,看到我做错的地方,也会指出来。几十年他一直如此,对其他人也这样关心帮助。”
 
“为国护海”深刻心中


 
  【爱国爱海根深蒂固 维护主权寸步不让】
 
  在王书茂看来,他与所有潭门渔民一样,爱国爱海是根深蒂固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潭门渔民正常作业经常遭到部分周边国家的无理驱赶、袭扰和抓扣,要求他们在所谓的“认罪书”上签字。面对威逼利诱,没有一个潭门渔民这么做。
 
  1996年的一天,正在捕鱼的王书茂发现某国人员欲侵犯某无人岛礁,他带领民兵连弟兄,坚守岛礁7天7夜。7天亏损八九万元,他说:“守好‘祖宗海’是我们的本分。”
 
  2014年5月,王书茂率领民兵连10艘渔船、200多名民兵骨干,守护我钻井平台,有力地维护了南海主权不受侵犯。
 
  “永远红心向党。”王书茂说,“作为一名党员,‘为国护海’四个字,已深深刻在我心中。”
 
  【渔民建礁第一人 任务比命重】
 
  王书茂是渔民建设南沙岛礁第一人。他不仅自己主动请缨,还带领家人一起开船运送建筑材料,留下了“三代同堂建设南沙”的佳话。多个岛礁都曾留下他挥汗如雨的身影。
 
  参与建礁使命荣光,他每次都豁出命地干。王书茂回忆,最困难的一次是在某个岛礁,风浪大、礁盘小,在别处一趟能转驳一吨水泥的小艇,在此处只能拉一包50公斤的水泥。为加快工期,小艇不停,渔民换班吃饭,持续干了半年。
 
  在他心中,个人安危事小,建设岛礁事大。1998年1月的一天,运送建设岛礁物资的渔船突遇9级狂风,4米高海浪击打木船。王书茂沉着指挥民兵连在船头抛锚,船头迎着浪头,在海上漂了4天4夜,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他说:“就是把命丢了,也要把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完成好。”
 
  30多年来,王书茂带领民兵连兄弟全身心扑在岛礁建设上,累计出动渔船800多批次,运送各类建材400多万吨,协助完成了多个岛礁的施工任务。
 
  海上、岸上,都担起共产党员的责任


 
  【保护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多年来救援渔民600多人次】
 
  每遇渔民遇险,王书茂总是第一个冲出来救人。1996年冬季的一天,东北季风达七八级,离潭门港20多海里的海域,一艘木船发动机损坏,船上20名渔民有生命危险。他得知后,立即带人顶风出海搜救,搜救一整天,终于救回渔民,拖回渔船。
 
  遇到他国渔民遇险,王书茂同样伸出援手。王振福永远忘不掉2001年那次海上遇险:“海上风大雨大,渔船都赶到中业岛附近避风,我们都在甲板上各自的位置坚守,自顾不暇。但看到他国渔船翻沉,很多渔民落水,茂哥带头实施救援,成功救起来十几个人。”
 
  南海风高浪急。多年的行船历程中,王书茂组织渔民抗击台风、开展生产自救120多次,救援渔民600多人次,尽最大努力保护了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发展休闲渔业等产业 让村庄、南海越来越美丽】
 
  出于海洋生态保护的需要,潭门镇上百艘木质渔船需要转产转业。自2018年起,王书茂积极投入到休闲渔业的政策制定和宣传推广之中。
 
  截至目前,全镇已有近400位渔民分别组织成立了5个休闲渔业合作社,发展海上垂钓、民宿等第三产业。
 
  如今的潭门港内,五星红旗在大型渔船船头飘扬,“造大船、闯深海、抓大鱼”的雄心壮志变成了现实;潭门港外,渔家民宿、海上垂钓、潜水基地等蓬勃发展,潭门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南海渔业文化旅游名镇。
 
  今年4月,王书茂被推选为新一任潭门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们期待他带领全村走得更好、更远。王书茂计划在继续抓好民兵连训练、做好维权任务的同时,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让这座海边渔村更富足、更美丽、更文明。
 
  “只有让南海越来越美丽、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才无愧于‘七一勋章’,无愧于共产党员的身份。”王书茂说。
 
     新华社海口7月2日电
 
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引前进方向
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引前进方向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诠释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创造的伟大成就,深刻阐释伟大建党精神,号召全体党员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这是百年大党的宣言书,是新征程的动员令,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在新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梦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最恢宏的史诗
 
  千年企盼,今朝梦圆。“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穿透百年历史风云。
 
  “这是我们百年奋斗最亮丽的成绩单,是给人民交出的一张优异答卷。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大家对道路更加自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说。
 
  在天安门城楼上聆听了讲话,“七一勋章”获得者、贵州遵义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感觉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回去后,我要继续带着乡亲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懈奋斗,让家乡更富裕,让生活更美好,用新行动走好新征程。”
 
  “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中党员数量超过80%,许多都是从农村、从工厂考入大学,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表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们要肩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光荣使命,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斗士。
 
  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向世界庄严宣告”,总结10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这是从大历史观角度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世界影响,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表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副主任卢毅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确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新的历史坐标。”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薛庆超说,“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我们绝不会就此止步,而是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赓续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激发亿万人民昂首阔步向前进的信心与力量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七一勋章”获得者、扎根在青藏高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说,祖国的召唤就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攻关方向,我将把我的一生奉献给高原,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让科技报国的传统薪火相传。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说,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断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动力。
 
  百年历史,真理与理想的光芒始终闪耀。
 
  “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牺牲所有、奉献所有,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力量。”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铁十五局集团总经理黄昌富心潮澎湃。
 
  百年历史,担当与斗争的姿态从未改变。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克兴表示,百年艰辛历程蕴含着催人奋进的强大力量,党建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还会有急流险滩,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不负时代对我们的重托。”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河南省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
 
奋斗
 
  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着重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征程上要遵循的“9个必须”。
 
  辛鸣说,这既是中国共产党过去百年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走向更加光明未来的“钥匙”。
 
  “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就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虽然深潜万米,但对海洋的了解还太少。新的深海探测和科考计划,等待我们有更多更大的发现和贡献。”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信心满满。
 
  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永远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这些要求,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增太倍感振奋。“作为中国化工新材料标杆企业,万华在党的领导下,依靠改革发展不断做优做强,还要不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做全球异氰酸酯行业的领军者。”他说。
 
  苏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勇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说:“庆祝大会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大党的样子——自豪、自信、自觉、自省、自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天安门广场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向党抒发铮铮誓言。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殷切期待。
 
  “建党百年,我们是见证者;新中国百年,我们是建设者。以青春之我助力民族伟大复兴,未来的图景中一定有我!”广场献词团成员、首都医科大学学生殷启轩对党许下青春的誓言。
 
  (记者陈芳、杨维汉、吕诺、齐中熙、熊争艳、胡喆、王琦、施雨岑、陈席元)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气壮山河的史诗 催人奋进的力量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引发巨大共鸣
气壮山河的史诗 催人奋进的力量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引发巨大共鸣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北京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
这是文艺演出结束,全场共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新华社记者周玮、王鹏、王思北
 
  百年波澜壮阔历程,挥写气势磅礴史诗。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形式,浓墨重彩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振奋精神、激发斗志,在广大观众中激起强烈反响,在社会各界引发巨大共鸣。
 
  “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大钊之孙李宏塔在现场观看演出,心潮澎湃。“正是无数和祖父一样的革命志士,在惊涛骇浪中坚定前行,使星星之火顽强不灭,让历尽劫难的中华大地换了人间。”李宏塔说。
 
  “一等渡江功臣”“七一勋章”获得者马毛姐心情激动。“我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人们脸上都透露着自信和干劲。我坚信,跟着共产党,日子一定越过越红火!”
 
  时代潮涌,征途辽阔;百年大党,初心永恒。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在人民当中、为人民服务,这是贯穿整台演出的主线。”演出总导演陈维亚说。
 
  总撰稿朱海表示,演出用艺术的语言回答了三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舞台上,每一个片段和镜头,都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中央网信办青年干部宋兆鹏说,“我们要进一步坚定理想、锤炼品格,增长才干、矢志奋斗,努力成为建设网络强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不辜负伟大时代。”
 
  军旗跟着党旗走,忠诚如磐;中国梦引领强军梦,步履铿锵。
 
  从大革命时期,到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人民军队始终听党指挥,在战火硝烟中淬炼成钢——舞台上,一幕幕战争场面、一场场浴血激战,让观众如临其境。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强军战歌》旋律雄壮响起,振奋人心。
 
  “军队板块节目中,通过呈现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场景,真实展现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不懈奋斗的强军风采。”驻京部队某部领队王峥说。
 
  筚路蓝缕开创伟业,使命在肩接续奋斗。
 
  作为南方电网云南送变电公司送电三分公司的工程师,曾雷看到诗朗诵与合唱《跨越》中展现“西电东送”的场景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和骄傲。作为一名党员和一线电力工人,我有幸亲历、见证了‘西电东送’重大工程建设。现在,我更加深刻认识到自己这份工作的重要意义。”曾雷说。
 
  演出浓墨重彩表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令“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叶培建院士倍感振奋。他说:“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这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缩影。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这一代航天人将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在新时代书写飞天梦想新篇章。”
 
  情景交响歌舞《人民至上》,再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上下同心的全民战“疫”场景。
 
  “这感人的一幕幕,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余洋难抑激动,“我将在工作中继续磨练本领、提高医术,用使命守护生命。”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青年教师秦朗表示,在演出中担任情景舞蹈《党旗在我心中》的领舞,是一次精神洗礼。“这是一堂鲜活生动的党课。在今后的美育实践教学中,我要更多地把党史教育融入课堂,深挖红色资源鼓舞人、感召人的精神力量。”秦朗说。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熟悉的旋律响起,来自四川大凉山的8个彝族孩子的歌声直抵人心。到北京参加这样大型、重要的演出,对他们来说永生难忘。“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10岁的吉合拉作说。
 
  7月1日晚,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杨正邦家不时传出掌声和欢呼声,村民们聚在一起收看文艺演出。
 
  “快看,到了咱们村的节目啦!”反映十八洞村脱贫故事的节目出现时,村民们特别兴奋。
 
  “你看,这是演的谁?”“说得对!我们就是靠精准扶贫过上了好日子”……
 
  “全面小康路上,没有落下一个民族,没有落下一个贫困群众。这一切,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每一个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离不开每一名干部群众的实干苦干。”十八洞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田晓深有感触。
 
  “我们要建设更加坚强的党支部,巩固脱贫成果,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不辱使命。”十八洞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说。
 
  (参与采写:任沁沁、胡喆、浦超、张玉洁、陈思汗)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国办印发《意见》: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国办印发《意见》: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基础制度和支持政策。

  《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缓解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推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意见》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由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主要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建设,适当利用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城市人民政府要坚持供需匹配,科学确定“十四五”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并向社会公布;加强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出租和运营管理的全过程监督,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城市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负主体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

  《意见》提出以下支持政策。一是进一步完善土地支持政策。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城市,可探索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允许利用企事业单位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变更土地用途,不补缴土地价款;可将产业园区配套用地面积占比上限由7%提高到15%,提高部分主要用于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可采取出让、租赁或划拨等方式供应。允许将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变更土地使用性质,不补缴土地价款。二是简化审批流程。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和非居住存量房屋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可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审查建设方案,出具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后,由相关部门办理立项、用地、规划、施工、消防等手续。三是给予中央补助资金支持。中央对符合规定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任务予以补助。四是降低税费负担并执行民用水电气价格。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和非居住存量房屋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取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后,比照适用住房租赁增值税、房产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居民标准执行。五是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向保障性租赁住房自持主体提供长期贷款,在实施房地产信贷管理时予以差别化对待。

  《意见》要求,各地要做好政策衔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强化协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向着光明启航
向着光明启航

( 2021-07-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香港汀九桥附近,一艘货轮驶向码头(6月11日,无人机照片)。
 
沙头角罗家大屋旧貌(2019年3月29日摄)。
 
参加在香港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一国两制’主题论坛”的嘉宾合影留念(6月12日摄)。
 
                                                   均为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新华社记者白林、朱玉、牛琪、苏晓
 

 
  历史总能带来一些意味深远的巧合。
 
  今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时,香港特区也迎来了自己的24岁生日。
 
  在时间坐标系的重要节点上,一百年来,香港的命运从来都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须臾没有分离。
 
  这是一段风雨兼程,却愈发明亮的未竟之旅。
 
港口 迎来第一抹晨曦


 
  红色故事的开头,始于一百年前。
 
  即使当时的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中,或曾在日寇的铁蹄之下,载着中国未来的“红船”,也曾以不同的方式到达这个港口。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几个月之后,红色的风从码头悄然登岸,来到香港。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总监、抗日家庭第三代许桢强调:“从成立到建立新中国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共产党与香港的渊源非常之深。”
 
  对此,香港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刘蜀永表示赞同:“香港人接触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由来已久,香港的工人运动更为中国共产党锻炼和培养了一批骨干。”
 
  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香港很多革命活动,都与它的港口属性有关。
 
  1929年底,船到香港。准备下船的“富商”悄悄塞给警察4块钱,警察用粉笔在箱子上画了一个放行记号。
 
  被当成走私者的人,却是一位地道的革命者,两只豪华大铁皮箱里装的是刚刚研制成功的收发报机。很快,沪港两地的地下电台通报成功。
 
  之后,九龙弥敦道一间小房子中频繁发出的红色电波,带着香港的海风,到达中央苏区。
 
  火种点燃,愈发明亮。
 
  1927年8月,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广东省委在香港正式成立。名称几经变更,但领导机关一直设在香港,香港也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华南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
 
  世代生活在香港的人,并没有因为遭受长期殖民统治而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1941年12月,日寇踏过深圳河。几乎同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派出武工队秘密潜入港九。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在港唯一一支抗日武装力量,是以香港同胞为主体的中华儿女组成,之后它被命名为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
 
  96岁的陈水粦,是目前健在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儿时老师教唱的一首《松花江上》,一直在他心中吟唱。
 
  跨越了80年,记者去采访这位老人。迎面而来的,是老人致敬的军礼,那是隔着漫漫岁月,老人至今未曾忘怀的军礼!
 
  东江纵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重视。在香港狭窄的土地上打游击战,在侵略者的围追堵截中存活并壮大,每一处战场,都是血肉长城。
 
  这支不怕流血牺牲的队伍,这支心中装着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的队伍,将共产主义信念的火种播撒在香港的土地上。
 
港口 赤子之歌响起


 
  跨海、翻山、渡河、穿过封锁线。
 
  划在地图上的几条简单线条,就是当年血与火的生命通道。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后,张贴布告限令在港知名文化人士前去报到,否则“格杀勿论”。他们在香港各大影院打出幻灯片,点名“请”梅兰芳、蔡楚生等人到日军占领司令部“会面”。
 
  古老中国的文化之脉,怎能断于寇仇之手!
 
  中国共产党启动了庞大而周密的营救工程——100多天中,800多名滞港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以及他们的家属连同其他方面人士在抗日游击战士的护送下,神奇地从香港“消失”。
 
  香港,对中国革命而言,是运输线,是中转站,是补给港。
 
  从这个海港发往内地的,还有足以“救命”的庞大物资,承载着救亡图存的赤子之心!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成立。1938年夏到1941年秋,通过商贸机构“联和行”,运往内地抗日前线大批紧急物资和资金。
 
  “联和行”老板杨廉安一度与上级失去联系。他为自己缝制了一件特殊马甲,将所有的钱卷成小卷,细心塞进夹层中的口袋。就这样,带着存在“联和行”内的资金和党的经费,杨廉安融进向西的逃难人群。
 
  跨珠江、西江、长江;
 
  翻南岭、武陵山、大娄山;
 
  乔装成难民、和尚、乞丐……
 
  一个人,一路徒步,躲藏于荒野,辗转于战火。
 
  6个月后,他走进重庆,将香港带出来的资金分文不少地交给了组织。
 
  杨廉安还有一个名字——共产党员秦邦礼。
 
  一场特殊的宴请在香港开席。推杯换盏中,商讨的是投奔光明的计划。
 
  1949年9月19日晚,“海辽”轮启锚秘密北上,历经8天9夜,冲破重重封锁,完成了2000多海里的起义航程。
 
  10月1日,几乎和天安门升旗同一时刻,“海辽”轮成为新中国第一艘升起五星红旗的海轮。
 
  三个半月后,香港招商局的办公大楼、仓库、码头上空,同时升起中国国旗,13艘轮船汽笛齐鸣。
 
  这是港口特有的语言,他们用这样的语言宣布:我们已投入祖国怀抱!
 
  700多名招商局船员,大多成为新中国航运事业的技术骨干,成为新中国重要的水上运输力量。
 
  在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全面禁运、港英当局武力“缉私”的情况下,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在香港组织船队,为祖国运送大量急需物资,为新中国抗美援朝和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在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那些穿着西装,但永远自称“我们中国人”的香港同胞,从来没有旁观,没有缺席,一直追随着中国共产党。
 
港口 助力改革开放启锚


 
  1979年,世界上一家著名财经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有多少可以出口?》的文章。文章写道:中国拥有的是土地、能源、劳动力,而现在所缺少的是市场经济的经验和意识,对市场需要怎样的产品、设计和质量规划缺乏经验。
 
  历史给予香港为国效力的另一种可能。
 
  一批批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兼具的香港各界精英,意识到了国家的急需,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助力内地改革开放扬帆启航。
 
  “从上中学到留学国外,我一直都很关注国家的发展。”曾任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的香港经济学会顾问刘佩琼,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为内地政府干部、高校教员、企业管理人员授课培训。
 
  她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日程表:6点左右起床,8点多到深圳罗湖关口,9点就开始上课,直到下午5点从罗湖返回香港。
 
  同时,一条参观学习的路线,在香港制定。这是一条涵盖了服装厂、印染厂、电子厂、玩具厂等香港当时最出色生产线的学习线路……
 
  改革开放之初,内地需要在与世界的差距中找到改变的突破口。离内地最近的香港,是最直接的求索之地。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在中国内地批准的外资项目中,47.4%与香港有关,来自香港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11955亿美元,占内地的52.2%。
 
  中国1.8万公里的漫长大陆海岸线上,分布着87个主要港口,香港是最独特的那一个。
 
  改革开放之初,香港是内地远眺全球的登高之处,它为改革开放出力,也从国家发展中得益。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将香港的成功转型归因于内地:乘着内地改革开放的机遇,香港顺势从制造业中心转型为以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等服务业为主的国际大都会。
 
  在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看来,从抗美援朝开始,爷爷霍英东走过了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一生。
 
  “他相信中国共产党可以让中国走向一条更美好的道路,能够把中华民族带到一个新的高点。”霍启刚说。
 
港口 你就在我的怀抱里


 
  中国共产党对香港也从未缺少关怀。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内地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央即投巨资兴建东深供水工程,开通“三趟快车”,保障了香港80%的用水和90%以上的鲜活冷冻食品供应。
 
  1972年,石油供应下降带来的恐慌迅速蔓延至香港。对于工业刚刚腾飞,所有能源都依赖进口的香港,如何有效保障民生和生产?
 
  此时,中国刚刚摘掉“贫油国”的帽子,但中央没有丝毫犹豫。很快,一艘装载着500桶煤油的木船靠岸香港,随后,源源不断的内地石油开始缓解香港市场的紧张局面。
 
  回归后,香港经济先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的影响。特别是“非典”暴发时,香港经济面对的是罕有的长时期调整及通货紧缩。
 
  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对内地同香港的经贸加快融合和促进长远发展发挥了积极推进作用。同年,中央出台个人游政策,鼓励内地个人前往香港旅游,促进香港旅游业和零售业复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央推出14项措施支持香港。2011年,“惠港36条”推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央第一时间对香港疫情防控工作给予了指导和支持,在内地防疫物资紧张的情况下,协调大批口罩和其他防疫物资来港,全力保障对港生活物资稳定供应,大力协助滞留内地和国外的港人返港,及时派出核酸检测支援队……
 
  香港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副秘书长施荣怀说,每当香港遇到困难时,中央政府都想尽办法全力支持。
 
  撑港,挺港,惠港,保障香港,支持香港……在祖国的怀抱里,香港从来不是独自漂泊的孤帆。
 
  香港虽然是港口,但国家才是香港真正的避风港。
 
  著名学者郑永年认为,中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实现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可持续的社会稳定,实现了可持续的政治制度支撑和领导,能同时实现这“三个可持续”的国家及地区,在世界范围内看,少而又少。
 
  国家的强大,让香港看到更多“背靠祖国”的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香港经济起飞、繁荣稳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刘蜀永说。
 
港口 开启“一国两制”航程


 
  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载着末代港督和殖民者的旗帜,驶离维多利亚港。
 
  香港会展中心的旗杆上,降下来的是百年的屈辱,升起的是中华民族堂堂正正的尊严。
 
  香港的码头,迎来了“一国两制”新的出发。
 
  早在1979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不同场合都表示要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经过长时期的探索与研究,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以“一国两制”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历史遗留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秘书长谭耀宗坦言,“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执政党制定过这么开明的政策。
 
  “一国两制”,这是在社会主义的大厦中,保留一扇资本主义的窗口。上世纪80年代,在解决香港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政治眼光、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之一。
 
  创新,就意味着突破、创造,也没有任何国内外的经验可以照搬。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自信、有能力的政党。”谭耀宗说。中国共产党以超凡的自信和能力,领导和捍卫香港“一国两制”事业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过去24年,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发展“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将“一国两制”从治国理政的“崭新课题”和“重大课题”,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显著优势”。
 
  中国共产党人的非凡勇气和洞察力,在于他们对中国国情的透彻了解,和对世界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
 
港口 是我和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全面准确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稳妥应对和处理港澳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港澳繁荣稳定,引领“一国两制”实践在乘风破浪中取得新成功。
 
  当反中乱港势力严重破坏香港繁荣稳定,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香港面临回归以来最严峻的局面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法治港,筑牢了维护国家安全的防线,维护了“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粉碎了反中乱港势力“颜色革命”的图谋,“一国两制”在香港重回正轨。
 
  中国共产党人清晰地表明,如今的香港,不是反中乱港分子来去自由的中环码头,不是“颜色革命”的避风塘,更不是昔日西方列强为所欲为的跑马地。
 
  “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必须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香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强调,今天的中国高度开放、日新月异,足以凭国家之大、活力之盛,为香港增优势、拓空间、破难题提供强大动力。
 
  “一片初心红到老,百年风雨视等闲。”84岁的香港企业家施子清手书对联以表心声。“只有国家富强,香港才能维持繁荣稳定。”他说,“我一生都会跟着党走,这不会有错。”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另一座城市,27岁的香港青年黄钊逸也得到“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
 
  作为广东首批、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位来自香港的公务员,在防疫管理服务一线工作中,他不仅亲身感受政府强大的组织能力,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强大的向心力,更增加了自己对内地和大湾区的信心。
 
  家族11人先后参加抗战,东江纵队的后人黄俊康等罗家后代,最近共同作出了决定:将价值2500万港元的罗家祖宅永久借出,作为香港首个纪念抗战专题纪念馆馆址。
 
  对于前辈们慨然赴死的信念,罗家后代多次问自己的前辈,家里那么好的经济条件,为什么要抱着必死的信念参加共产党、游击队?
 
  老人回答,他们看到了英国人怎样统治香港,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也看到了国民党怎样腐化、怎样奴役人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让中国更强大,让香港更好。    新华社香港7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