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从克勤郡王府到香山慈幼院 |
|
|
( 2019-08-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香山慈幼院蒙养园旧址。刘选国摄 刘选国
从西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克勤郡王府”红门楼进出的学生,还有更多攀爬香山,游览静宜园,瞻仰红色旅游景点“双清别墅”的游客,可能知道,或许更多的人并不知道,他们都与民国时期一个重要人物——熊希龄有关,两地都曾是熊希龄的故居,是成就熊希龄后半生转型为伟大慈善家和教育家的重要历史场景。
秋日午后,四次乘坐城铁香山线,比对着历史照片和文字记载,探寻香山慈幼院的历史遗存。两次探访西城新文化街,尝试进入克勤郡王府,想去看一看记载熊希龄裸捐家财的碑记而终不可得。两次溜进香山公园管理处拍得香山慈幼院遗存的镇芳楼,还意外发现慈幼院图书馆小白楼作为红色旅游线路的一部分即将对外展出,颇有探寻的成就感。
“湖南神童”:从投身政务到从事平民教育 1870年熊希龄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因天生聪慧,学习刻苦,十四岁成为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四岁成进士,朝考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被喻为“湖南神童”。他与著名作家沈从文,画家黄永玉都有亲戚关系,今天他在凤凰古城北文星街故居已是湘西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之一。1897年他创办湖南时务学堂,1898年主持《湘报》事务,因积极参加维新运动被召晋京,期间因痢疾缓行,竟幸运躲过一劫,但被朝廷处以“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直到1903年才解除处分。1905年为湖南巡抚端方引荐充当考察宪政五大臣出洋的参赞,1906年被曾任湖南巡抚的赵尔巽提携调任奉天农工商局长。1908年被江苏巡抚陈启泰推荐到江苏任农工商局任总办,还兼任两江总督端方的督署总文案,39岁时成为清朝四品卿衔的东三省清理财政正监理官。在大清政权即将倾塌的前夕,他因为才干出众,累被提携升迁。
熊希龄从政的辉煌时刻是他支持辛亥革命,拥护共和,1911年与黄兴、宋教仁等国民党人相互呼应,与立宪派张謇、梁启超、章炳麟等合作,成为维护共和大局、拥护袁世凯、促请清帝退位的有功之臣。1912年他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热河都统,1913年7月还被任命为国务总理兼任财政总长,但这一职位只持续了7个月,1914年2月即被迫辞去财政总长和总理职务。后被袁世凯委任为全国煤油矿督办,并担任参政院参政。袁世凯称帝期间,虽然被授为中卿加上卿衔,夫人朱其慧还被内定为宫中女官长,但他并不认同帝制,曾帮助蔡锷逃离北京,并借口接济母亲离京返回湖南,虽被袁世凯任命为湘西宣慰使,但他并未为袁世凯效力,还曾致函袁世凯劝其退位。此后,黎元洪也曾委任他为赴日特使、平政院长,都坚辞不就,开始转向参与社会事业和公益慈善。
从1917年参与顺直救灾开始,熊希龄开启了他后半生二十年的慈善家和平民教育家的辉煌人生。受任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参与设立救济灾民的慈幼局,担任顺直水利委员会会长,本是时局需要的偶然事件。但当他接触到灾民需求,看到因灾流浪生活无着落,更没有受教育机会的孤儿,萌生了他从事平民教育的理想。他广泛动员各方资源,利用顺直赈灾的结余资金,开始创办香山慈幼院。地址设在原清朝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今香山公园内),慈幼院主要招收孤贫儿童,称正生。院方包揽其生活和教育,“授以国民学识生活技术,使儿童得有自立之能力。”除正生外,学园还收少量慕名而来的自费富室子弟,称附生。据统计,慈幼院从1920年建院到1948年,共招收平民子女6000余人。
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参与过北京协约国国民协会、中华慈善团体全国联合会、国民外交学会、北京妇幼救济会、北五省灾区救济会、湖南华洋义赈会、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世界红卍字会等众多社会组织,担任会长、理事长、理事等众多社会职务,1928年他出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1925年任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会长。1933年他组织世界红卍字会救护队,亲赴长城抗日前线从事战地救护和慰问官兵活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他在上海指挥红卍字会设立伤兵医院、难民收容所,收容伤兵,救济难民。直至1937年12月25日,他因脑溢血骤然去世前,还在香港坚持为难民、伤兵募捐,积极开展救亡运动。
“裸捐”第一人:早于比尔·盖茨近一个世纪 今天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53号的克勤郡王府,是熊希龄在京时的住宅,当时称石驸马大街。按照周秋光先生《熊希龄传》中记载,1914年他辞去国务总理后从“原住的北城秦老胡同新居迁往天津孙宝琦的旧寓”,“3月3日,袁世凯委任他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5月26日,又任命他为参政院参政……将家眷从天津移往北京,在西城石驸马大街购置了私宅”,此后还将“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处”迁往石驸马大街的这处王府,就是末代克勤郡王晏森卖给他的。
今天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一新的克勤郡王府,已作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园的一部分。因校园安全和放假的因素,我两次探访只能围着校园转圈,没办法进入。这座据称为清代顺治年间所建、现保护规模完好的王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清初世袭罔替王爵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岳托之子罗洛浑所建。有学者考据,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与平郡王福彭是亲戚关系,定居北京时常在此府走动,《红楼梦》中所描述的“东西荣宁二府”之“西府”,就是指克勤郡王府。
熊希龄购得此宅后,在此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工作。最值得称道的是1932年,夫人朱其慧去世后,熊希龄将这座王府连同全部可计算价值的股票、公债、银两、房地契等47万大洋、6.2万两银两的家产,全部捐出成立熊朱义助儿童幸福基金社。基金社由社会人士参与的理事会来管理运作,计划举办12项教育公益事业,包括在北京创办幼稚园、托儿场,在湖南长沙和芷江创办学校和图书馆等。熊希龄和儿子每月分别只从基金领取100元和200元的生活费用。有资料介绍,1935年熊希龄再婚,基金社的董事会提议将一半产业归还,但夫妇二人都表示不可。后董事会决定,每月给熊家800元生活费。
熊希龄堪称是中国现代慈善裸捐第一人,也是中国家族慈善基金会的先行者。他倡导裸捐早于比尔·盖茨等世界富豪近一个世纪。其做法与同时代的美国慈善之父卡耐基的慈善理念“富人的巨额剩余财产应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如出一辙,虽然他的财富远没有卡耐基那么多。在《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画册里,有记述这一创新善举的碑记拓片和章程。有网友介绍,现在该碑记仍留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东翼楼内,不知道保护如何,但此碑应当成为中国慈善史上的一件珍贵的文物,也应当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开展公益慈善教育的重要内容。
熊希龄生在湖南,辉煌在京城,逝在香港,但其最大成就的阵地在香山。他在香山慈幼院的教育创新,探索应用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中国平民,培养了六千多位学生,其中一大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优秀人才,多位成为共和国的部级干部。他探索开创的“德智体群”四育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模式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香山公园残存的这些遗址,更应当好好保护,成为中国教育和公益慈善事业的研究基地。
香山慈幼院总院大门基本保持完好,仍用作香山公园管理处的大门。进大门左侧,还完好保存了当年慈幼院的建筑格局。由担任过直隶总督、盐业银行董事长的张镇芳捐资兴建的、熊希龄当年办公的镇芳楼尚保存完好,去年看还爬满青藤,今年已经修整一新。当年的慈幼市政所,也就是慈幼院行政办公的二层楼仍在,作为今天公园管理处的办公场所,门柱和墙壁都爬满青藤,让我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与镇芳楼相对的几处青砖平瓦房,应当是当年的食堂和电厂等服务处所,还维持着旧状。与镇芳楼相连的一排平房,是当年男校宿舍。与致远斋连接的小门旁,已经立了一个牌子,介绍1949年这里曾作为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处办公地,列为红色旅游景区线路之一。但进院右手边一大片二层的灰砖石建筑,肯定是后来商业开发建设的房子,挂的牌子是博雅总裁商学院、香山大学堂、教学基地、百家会投资字样,还有一个医疗机构入住,但似乎人气不太旺,蒿草长得挺高,有些房屋看似很久没人打理。这一片是当年慈幼院男校的教学区和运动场。
思亲舍:在富于情感的建筑里过“回家节” 从今天香山公园的正门,也是静宜园正门和昔日香山慈幼院的宫门进入,向右行数百米可以找到当年的蒙养园,整片建筑保存完好。当年香山慈幼院蒙养园收育未到学龄的儿童,采取家庭式养育与学校式教育结合的模式,让入园的孤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蒙养园”三个大字还是熊希龄当年亲笔题款。近年可能在整顿,大门紧锁,透过门缝可以看到里面保存完好的庭院式建筑。从松林餐厅台阶,走到后侧试图进入后院,探寻当年潘履园捐建的“履园堂”,还是没有成功。靠近东侧围墙,可以看到几栋闲置的青砖房,比对历史照片,这里应当是当年香山慈幼院的香山农工银行和第四校学生开展职业教育的铁工厂遗存校区,目前似乎成了库房。再往西北方向走百十米,琉璃塔下是颇具江南园林风格的见心斋,一座环形庭院式建筑,两次路过都没有赶上开门时间。当年这里一度成为香山慈幼院第三校、幼稚师范的校区。现在登香山索道入口不远,是美丽的眼镜湖,两泓圆形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桥相连,形似眼镜,以香山顶峰为背景,蓝天白云下,湖水返照着青山白云的倒影,是香山一处特别适宜拍照的景致,这里是当年慈幼院二校的校区,蒙养园和四校的同学也常来这里游玩。想当年,在这个青山环抱、松柏苍翠里的平地上,香山慈幼院这些失去家庭的孤儿们,能在这样舒适优美环境里不愁吃不愁穿,还能学习读书,唱歌运动劳动,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从香山公园正门进入往左沿香山步道的左侧是香山饭店,当年这里是香山慈幼院女校区所在地。按照《北京香山慈幼院院史》介绍,当年女校校址建在清皇宫寝宫,有8所教室、4所宿舍,还有办公室、图书馆、商场、浴室等46所建筑,还有亭阁楼台、曲水流觞。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在此建了被誉为“集中国建筑传统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的香山饭店,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青山绿水,白墙灰瓦,高低错落,登高远可俯瞰京城,近可细品园林,是一间风景可餐、格调上乘的四星级酒店。遗憾的是官网简介和酒店内的介绍,鲜有提及曾经的香山慈幼院。
香山饭店隔一条马路的西北侧,有一栋正在维修的两层小白楼,这正是当年香山慈幼院的图书馆,处在当年男校与女校之间,1949年这里成为中共中央图书馆,因此也成为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沿着小白楼登上北侧的小山坡,有一栋小平房和一座红色亭阁,这就是让香山慈幼院校友们魂牵梦绕的多云亭和思亲舍。1935年,为了让从慈幼院毕业走出社会的这些孤儿返校,将学校当成他们的永久家园,熊希龄组织修建了这组富有情感的建筑,连续开展过两次“回家节”,并把每年7月7日定为慈幼院毕业生的回家节,返校者就住在这个思亲舍。值得点赞的是今天正在维修的这些红色旅游景点,拟对外展出的铭牌介绍,记载了香山慈幼院的这段历史。
沿着西南方向登山约一华里左右,即可抵达双清别墅。今年这里一直在维修改造,不让入内。去年曾经参观过两次,当年熊希龄建设的风貌基本保留,熊希龄题字的双清别墅字样也还在。双清别墅是静宜园香山二十八景之一,因院内一座石壁下有两眼泉水,乾隆在泉旁石崖上御题“双清”二字,因此得名。熊希龄建设慈幼院时,双清别墅是院长办公会客和居住的场所。看香山慈幼院的历史照片和记载,这里曾是熊希龄教育事业的重要交际场所,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都曾在别墅前的台阶上和院内湖边合过影,包括蔡元培、胡适、李大钊、蒋梦麟、张伯苓、陶行知,还有一批批来自欧美、日本的教育参观访问团。
最早带领中国慈善走向世界的慈善家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香山慈幼院堪称中国教育的领军者,其理念今天来看仍不过时。熊希龄将慈幼院教育目标明确为培养“健全爱国之国民”,要让学生“德智体群”四育全面发展,开展慈幼教育、普及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倡导一种健全的国民教育理念。从婴幼儿开始,注重亲情教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生活自理,树立社会互助和图自立的观念,热爱国家。那个时代他们即开设国语、算术、自然、英语、物理、化学、地理等课程,还有图画、音乐、体育课程,注重农工事业,职业技术教育,有农业、工业、手工业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倡导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尤其是提倡学生自立,熊希龄亲自作词谱曲的校歌第一句即是“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好好图自立”,学校还成立各学科的学会,推广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甚至还把学校农工商场变为股份公司,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股东,在公司任职,有盈利还可以分红。学校还兴办自己的儿童储蓄银行,发行钞票,鼓励学生节俭、储蓄和理财。推动学生自治,成立学生自治会,还学习模仿西方议会制,在慈幼院设立市议会,下设事务所、警察所、审判所、邮局、电话局,设议员、市长、村长等职位,由学生选举投票担任,还配上制服和标志执法。引入西方童子军活动,广泛开展军事体育、野营、军事游戏等活动,熊希龄还亲自带领学生爬香山,搭帐篷野营,增强同学们集体生活、野外生存技能。正如周秋光先生评价:“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熊希龄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幼儿教育方案,会发现他的慈幼思想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1949年3月香山慈幼院校舍借用给中共中央办公后,学校搬往城内西安门大街26号,政府在阜成路白堆子为其建设了新校舍,后香山慈幼院更名为北京市立新学校,2015年再次更名为北京实验学校。我也曾实地到阜成路探访过今天北京实验学校的校园,在门口的宣传栏和其幼儿园的大门口,看到了香山慈幼院的记述,但愿他们能传承熊希龄当年的教育创新实验精神。
熊希龄作为民国时期的慈善家,还有一件特别值得今天中国慈善界记住的伟业:他是最早带领中国慈善走向世界的中国慈善家。
在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慈善在西方创设的红十字会、救世军、宗教慈善的冲击下,纷纷停办倒闭。这时一批中国绅商和宗教人士,不堪中国本土宗教和慈善事业的衰落,联合发起了世界红卍字会。该会最初在济南创立,后经北京政府批准注册,1922年在北京成立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以“促进世界和平、救济灾患”为宗旨,随后快速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分会,并构建起遍布全国且远及海外的慈善救济网络。一方面世界红卍字会学习西方救世军等宗教慈善组织,将中国道教、佛教等宗教思想与慈善事业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向刚刚引入中国的红十字会学习,积极开展战场救护,成立战时救济队,救护伤兵及难民,设立临时医院及收容所,还积极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建设永久慈业包括卍字医院、卍字学校、育婴堂等。
熊希龄是世界红卍字会的发起人之一,起初为会员,1925年被推举为会长,直到1937年他去世为止,连任三届历时12年之久。在熊希龄的主持下,世界红卍字会不仅仅在国内发展救济事业,成为当时事业发展和影响力与红十字会并驾齐驱的全国性大型慈善组织,还开展国际救济,先后参与过1927年日本关西地震救助,1928年中俄战事救济,1934年日本大阪飓风救助等。熊希龄还以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会长身份出席万隆举行的国联禁贩妇孺会议,向大会递交中国代表团建议书,使世界红卍字会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中国慈善组织。因此,熊希龄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援助行动的中国慈善界领袖。
毛泽东主席曾经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从克勤郡王府到香山慈幼院,从一名政治家转型为慈善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熊希龄创造了值得让我们永远铭记的功勋,他在香山留下的这些建筑遗存和在煤厂街的墓园,值得我们祭缅。在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之际,香山红色革命旅游线路即将开展,我们在缅怀毛泽东主席及中共中央在香山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丰功伟绩的同时,也不应忘却,熊希龄在香山慈幼院对中国慈善、教育的创新创造,及为中共中央入驻香山打下的这些物质基础。
|
|
从克勤郡王府到香山慈幼院
|
|
|
|
( 2019-08-3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从克勤郡王府到香山慈幼院 |
|
|
( 2019-08-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香山慈幼院蒙养园旧址。刘选国摄 刘选国
从西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克勤郡王府”红门楼进出的学生,还有更多攀爬香山,游览静宜园,瞻仰红色旅游景点“双清别墅”的游客,可能知道,或许更多的人并不知道,他们都与民国时期一个重要人物——熊希龄有关,两地都曾是熊希龄的故居,是成就熊希龄后半生转型为伟大慈善家和教育家的重要历史场景。
秋日午后,四次乘坐城铁香山线,比对着历史照片和文字记载,探寻香山慈幼院的历史遗存。两次探访西城新文化街,尝试进入克勤郡王府,想去看一看记载熊希龄裸捐家财的碑记而终不可得。两次溜进香山公园管理处拍得香山慈幼院遗存的镇芳楼,还意外发现慈幼院图书馆小白楼作为红色旅游线路的一部分即将对外展出,颇有探寻的成就感。
“湖南神童”:从投身政务到从事平民教育 1870年熊希龄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因天生聪慧,学习刻苦,十四岁成为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四岁成进士,朝考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被喻为“湖南神童”。他与著名作家沈从文,画家黄永玉都有亲戚关系,今天他在凤凰古城北文星街故居已是湘西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之一。1897年他创办湖南时务学堂,1898年主持《湘报》事务,因积极参加维新运动被召晋京,期间因痢疾缓行,竟幸运躲过一劫,但被朝廷处以“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直到1903年才解除处分。1905年为湖南巡抚端方引荐充当考察宪政五大臣出洋的参赞,1906年被曾任湖南巡抚的赵尔巽提携调任奉天农工商局长。1908年被江苏巡抚陈启泰推荐到江苏任农工商局任总办,还兼任两江总督端方的督署总文案,39岁时成为清朝四品卿衔的东三省清理财政正监理官。在大清政权即将倾塌的前夕,他因为才干出众,累被提携升迁。
熊希龄从政的辉煌时刻是他支持辛亥革命,拥护共和,1911年与黄兴、宋教仁等国民党人相互呼应,与立宪派张謇、梁启超、章炳麟等合作,成为维护共和大局、拥护袁世凯、促请清帝退位的有功之臣。1912年他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热河都统,1913年7月还被任命为国务总理兼任财政总长,但这一职位只持续了7个月,1914年2月即被迫辞去财政总长和总理职务。后被袁世凯委任为全国煤油矿督办,并担任参政院参政。袁世凯称帝期间,虽然被授为中卿加上卿衔,夫人朱其慧还被内定为宫中女官长,但他并不认同帝制,曾帮助蔡锷逃离北京,并借口接济母亲离京返回湖南,虽被袁世凯任命为湘西宣慰使,但他并未为袁世凯效力,还曾致函袁世凯劝其退位。此后,黎元洪也曾委任他为赴日特使、平政院长,都坚辞不就,开始转向参与社会事业和公益慈善。
从1917年参与顺直救灾开始,熊希龄开启了他后半生二十年的慈善家和平民教育家的辉煌人生。受任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参与设立救济灾民的慈幼局,担任顺直水利委员会会长,本是时局需要的偶然事件。但当他接触到灾民需求,看到因灾流浪生活无着落,更没有受教育机会的孤儿,萌生了他从事平民教育的理想。他广泛动员各方资源,利用顺直赈灾的结余资金,开始创办香山慈幼院。地址设在原清朝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今香山公园内),慈幼院主要招收孤贫儿童,称正生。院方包揽其生活和教育,“授以国民学识生活技术,使儿童得有自立之能力。”除正生外,学园还收少量慕名而来的自费富室子弟,称附生。据统计,慈幼院从1920年建院到1948年,共招收平民子女6000余人。
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参与过北京协约国国民协会、中华慈善团体全国联合会、国民外交学会、北京妇幼救济会、北五省灾区救济会、湖南华洋义赈会、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世界红卍字会等众多社会组织,担任会长、理事长、理事等众多社会职务,1928年他出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1925年任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会长。1933年他组织世界红卍字会救护队,亲赴长城抗日前线从事战地救护和慰问官兵活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他在上海指挥红卍字会设立伤兵医院、难民收容所,收容伤兵,救济难民。直至1937年12月25日,他因脑溢血骤然去世前,还在香港坚持为难民、伤兵募捐,积极开展救亡运动。
“裸捐”第一人:早于比尔·盖茨近一个世纪 今天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53号的克勤郡王府,是熊希龄在京时的住宅,当时称石驸马大街。按照周秋光先生《熊希龄传》中记载,1914年他辞去国务总理后从“原住的北城秦老胡同新居迁往天津孙宝琦的旧寓”,“3月3日,袁世凯委任他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5月26日,又任命他为参政院参政……将家眷从天津移往北京,在西城石驸马大街购置了私宅”,此后还将“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处”迁往石驸马大街的这处王府,就是末代克勤郡王晏森卖给他的。
今天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一新的克勤郡王府,已作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园的一部分。因校园安全和放假的因素,我两次探访只能围着校园转圈,没办法进入。这座据称为清代顺治年间所建、现保护规模完好的王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清初世袭罔替王爵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岳托之子罗洛浑所建。有学者考据,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与平郡王福彭是亲戚关系,定居北京时常在此府走动,《红楼梦》中所描述的“东西荣宁二府”之“西府”,就是指克勤郡王府。
熊希龄购得此宅后,在此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工作。最值得称道的是1932年,夫人朱其慧去世后,熊希龄将这座王府连同全部可计算价值的股票、公债、银两、房地契等47万大洋、6.2万两银两的家产,全部捐出成立熊朱义助儿童幸福基金社。基金社由社会人士参与的理事会来管理运作,计划举办12项教育公益事业,包括在北京创办幼稚园、托儿场,在湖南长沙和芷江创办学校和图书馆等。熊希龄和儿子每月分别只从基金领取100元和200元的生活费用。有资料介绍,1935年熊希龄再婚,基金社的董事会提议将一半产业归还,但夫妇二人都表示不可。后董事会决定,每月给熊家800元生活费。
熊希龄堪称是中国现代慈善裸捐第一人,也是中国家族慈善基金会的先行者。他倡导裸捐早于比尔·盖茨等世界富豪近一个世纪。其做法与同时代的美国慈善之父卡耐基的慈善理念“富人的巨额剩余财产应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如出一辙,虽然他的财富远没有卡耐基那么多。在《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画册里,有记述这一创新善举的碑记拓片和章程。有网友介绍,现在该碑记仍留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东翼楼内,不知道保护如何,但此碑应当成为中国慈善史上的一件珍贵的文物,也应当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开展公益慈善教育的重要内容。
熊希龄生在湖南,辉煌在京城,逝在香港,但其最大成就的阵地在香山。他在香山慈幼院的教育创新,探索应用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中国平民,培养了六千多位学生,其中一大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优秀人才,多位成为共和国的部级干部。他探索开创的“德智体群”四育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模式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香山公园残存的这些遗址,更应当好好保护,成为中国教育和公益慈善事业的研究基地。
香山慈幼院总院大门基本保持完好,仍用作香山公园管理处的大门。进大门左侧,还完好保存了当年慈幼院的建筑格局。由担任过直隶总督、盐业银行董事长的张镇芳捐资兴建的、熊希龄当年办公的镇芳楼尚保存完好,去年看还爬满青藤,今年已经修整一新。当年的慈幼市政所,也就是慈幼院行政办公的二层楼仍在,作为今天公园管理处的办公场所,门柱和墙壁都爬满青藤,让我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与镇芳楼相对的几处青砖平瓦房,应当是当年的食堂和电厂等服务处所,还维持着旧状。与镇芳楼相连的一排平房,是当年男校宿舍。与致远斋连接的小门旁,已经立了一个牌子,介绍1949年这里曾作为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处办公地,列为红色旅游景区线路之一。但进院右手边一大片二层的灰砖石建筑,肯定是后来商业开发建设的房子,挂的牌子是博雅总裁商学院、香山大学堂、教学基地、百家会投资字样,还有一个医疗机构入住,但似乎人气不太旺,蒿草长得挺高,有些房屋看似很久没人打理。这一片是当年慈幼院男校的教学区和运动场。
思亲舍:在富于情感的建筑里过“回家节” 从今天香山公园的正门,也是静宜园正门和昔日香山慈幼院的宫门进入,向右行数百米可以找到当年的蒙养园,整片建筑保存完好。当年香山慈幼院蒙养园收育未到学龄的儿童,采取家庭式养育与学校式教育结合的模式,让入园的孤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蒙养园”三个大字还是熊希龄当年亲笔题款。近年可能在整顿,大门紧锁,透过门缝可以看到里面保存完好的庭院式建筑。从松林餐厅台阶,走到后侧试图进入后院,探寻当年潘履园捐建的“履园堂”,还是没有成功。靠近东侧围墙,可以看到几栋闲置的青砖房,比对历史照片,这里应当是当年香山慈幼院的香山农工银行和第四校学生开展职业教育的铁工厂遗存校区,目前似乎成了库房。再往西北方向走百十米,琉璃塔下是颇具江南园林风格的见心斋,一座环形庭院式建筑,两次路过都没有赶上开门时间。当年这里一度成为香山慈幼院第三校、幼稚师范的校区。现在登香山索道入口不远,是美丽的眼镜湖,两泓圆形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桥相连,形似眼镜,以香山顶峰为背景,蓝天白云下,湖水返照着青山白云的倒影,是香山一处特别适宜拍照的景致,这里是当年慈幼院二校的校区,蒙养园和四校的同学也常来这里游玩。想当年,在这个青山环抱、松柏苍翠里的平地上,香山慈幼院这些失去家庭的孤儿们,能在这样舒适优美环境里不愁吃不愁穿,还能学习读书,唱歌运动劳动,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从香山公园正门进入往左沿香山步道的左侧是香山饭店,当年这里是香山慈幼院女校区所在地。按照《北京香山慈幼院院史》介绍,当年女校校址建在清皇宫寝宫,有8所教室、4所宿舍,还有办公室、图书馆、商场、浴室等46所建筑,还有亭阁楼台、曲水流觞。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在此建了被誉为“集中国建筑传统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的香山饭店,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青山绿水,白墙灰瓦,高低错落,登高远可俯瞰京城,近可细品园林,是一间风景可餐、格调上乘的四星级酒店。遗憾的是官网简介和酒店内的介绍,鲜有提及曾经的香山慈幼院。
香山饭店隔一条马路的西北侧,有一栋正在维修的两层小白楼,这正是当年香山慈幼院的图书馆,处在当年男校与女校之间,1949年这里成为中共中央图书馆,因此也成为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沿着小白楼登上北侧的小山坡,有一栋小平房和一座红色亭阁,这就是让香山慈幼院校友们魂牵梦绕的多云亭和思亲舍。1935年,为了让从慈幼院毕业走出社会的这些孤儿返校,将学校当成他们的永久家园,熊希龄组织修建了这组富有情感的建筑,连续开展过两次“回家节”,并把每年7月7日定为慈幼院毕业生的回家节,返校者就住在这个思亲舍。值得点赞的是今天正在维修的这些红色旅游景点,拟对外展出的铭牌介绍,记载了香山慈幼院的这段历史。
沿着西南方向登山约一华里左右,即可抵达双清别墅。今年这里一直在维修改造,不让入内。去年曾经参观过两次,当年熊希龄建设的风貌基本保留,熊希龄题字的双清别墅字样也还在。双清别墅是静宜园香山二十八景之一,因院内一座石壁下有两眼泉水,乾隆在泉旁石崖上御题“双清”二字,因此得名。熊希龄建设慈幼院时,双清别墅是院长办公会客和居住的场所。看香山慈幼院的历史照片和记载,这里曾是熊希龄教育事业的重要交际场所,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都曾在别墅前的台阶上和院内湖边合过影,包括蔡元培、胡适、李大钊、蒋梦麟、张伯苓、陶行知,还有一批批来自欧美、日本的教育参观访问团。
最早带领中国慈善走向世界的慈善家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香山慈幼院堪称中国教育的领军者,其理念今天来看仍不过时。熊希龄将慈幼院教育目标明确为培养“健全爱国之国民”,要让学生“德智体群”四育全面发展,开展慈幼教育、普及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倡导一种健全的国民教育理念。从婴幼儿开始,注重亲情教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生活自理,树立社会互助和图自立的观念,热爱国家。那个时代他们即开设国语、算术、自然、英语、物理、化学、地理等课程,还有图画、音乐、体育课程,注重农工事业,职业技术教育,有农业、工业、手工业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倡导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尤其是提倡学生自立,熊希龄亲自作词谱曲的校歌第一句即是“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好好图自立”,学校还成立各学科的学会,推广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甚至还把学校农工商场变为股份公司,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股东,在公司任职,有盈利还可以分红。学校还兴办自己的儿童储蓄银行,发行钞票,鼓励学生节俭、储蓄和理财。推动学生自治,成立学生自治会,还学习模仿西方议会制,在慈幼院设立市议会,下设事务所、警察所、审判所、邮局、电话局,设议员、市长、村长等职位,由学生选举投票担任,还配上制服和标志执法。引入西方童子军活动,广泛开展军事体育、野营、军事游戏等活动,熊希龄还亲自带领学生爬香山,搭帐篷野营,增强同学们集体生活、野外生存技能。正如周秋光先生评价:“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熊希龄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幼儿教育方案,会发现他的慈幼思想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1949年3月香山慈幼院校舍借用给中共中央办公后,学校搬往城内西安门大街26号,政府在阜成路白堆子为其建设了新校舍,后香山慈幼院更名为北京市立新学校,2015年再次更名为北京实验学校。我也曾实地到阜成路探访过今天北京实验学校的校园,在门口的宣传栏和其幼儿园的大门口,看到了香山慈幼院的记述,但愿他们能传承熊希龄当年的教育创新实验精神。
熊希龄作为民国时期的慈善家,还有一件特别值得今天中国慈善界记住的伟业:他是最早带领中国慈善走向世界的中国慈善家。
在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慈善在西方创设的红十字会、救世军、宗教慈善的冲击下,纷纷停办倒闭。这时一批中国绅商和宗教人士,不堪中国本土宗教和慈善事业的衰落,联合发起了世界红卍字会。该会最初在济南创立,后经北京政府批准注册,1922年在北京成立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以“促进世界和平、救济灾患”为宗旨,随后快速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分会,并构建起遍布全国且远及海外的慈善救济网络。一方面世界红卍字会学习西方救世军等宗教慈善组织,将中国道教、佛教等宗教思想与慈善事业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向刚刚引入中国的红十字会学习,积极开展战场救护,成立战时救济队,救护伤兵及难民,设立临时医院及收容所,还积极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建设永久慈业包括卍字医院、卍字学校、育婴堂等。
熊希龄是世界红卍字会的发起人之一,起初为会员,1925年被推举为会长,直到1937年他去世为止,连任三届历时12年之久。在熊希龄的主持下,世界红卍字会不仅仅在国内发展救济事业,成为当时事业发展和影响力与红十字会并驾齐驱的全国性大型慈善组织,还开展国际救济,先后参与过1927年日本关西地震救助,1928年中俄战事救济,1934年日本大阪飓风救助等。熊希龄还以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会长身份出席万隆举行的国联禁贩妇孺会议,向大会递交中国代表团建议书,使世界红卍字会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中国慈善组织。因此,熊希龄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援助行动的中国慈善界领袖。
毛泽东主席曾经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从克勤郡王府到香山慈幼院,从一名政治家转型为慈善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熊希龄创造了值得让我们永远铭记的功勋,他在香山留下的这些建筑遗存和在煤厂街的墓园,值得我们祭缅。在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之际,香山红色革命旅游线路即将开展,我们在缅怀毛泽东主席及中共中央在香山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丰功伟绩的同时,也不应忘却,熊希龄在香山慈幼院对中国慈善、教育的创新创造,及为中共中央入驻香山打下的这些物质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