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0/16 |
9
|
10
|
11
|
>
|
>| |
|
|
PDF版 |
 |
|
|
|
|
在通衢大道回望胡同深处 |
|
|
( 2019-07-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陈春生
读选国兄文化散文集《胡同深处的北京》,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北京这座城市两种鲜明的色调:故宫琉璃瓦的鎏金黄与胡同的铅灰色。如果暂时不理会北京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重新拼贴老北京的图景,就会发现偌大北京城的主色调就是金黄色和铅灰色。中轴线上的故宫,红墙黄瓦,透出一种庄严冷峻。从元朝开始,北京的皇宫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作为决策中枢,它壁垒森严,一般市井小民,只能望而却步,但以皇宫为中心辐射开的北京城,那些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弯弯曲曲的胡同,则弥漫着市井气,给人亲切感。
中国历来有庙堂和民间分野之说。胡同从历史文化层面说,应该属于民间,有趣的是,作为大一统文化传统的建筑,北京的胡同与故宫,相距仅仅几条马路,无论是从现实还是精神上,都彼此联通,当我读《胡同深处的北京》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与胡同相对的庙堂——故宫,只有将这两者融合考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复杂丰厚的中国传统农耕时代的历史内蕴,才能在全球语境下,思考我们的传统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作用,追思当下胡同文化续存的可能和意义。
选国兄痴迷于胡同文化,他行走在一条条胡同深处,试图以胡同为思考的入口,从现代喧嚣的都城,寻找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打捞出以胡同院落为载体、已经渐为人所遗忘的名人历史和传说。我想他的目的实现了。阅读此书,跟着作者的脚步,静听他的解说,从四合院到胡同巷道,再到生活其中的人,以及与之相连的历史事件,遥远或者并不遥远的生活一下子复活了。许多写人的篇目,举重若轻,生平事迹、趣闻轶事以及和胡同的感情联系,都娓娓道来,读者如同品咂着一杯新茶,浓淡相宜,兴味盎然。所选事件看似随意,连缀成篇,实则别有深意。叙事与议论、评价和思考,显示出选国兄的立场和睿智。思想的火花散落于每一篇的关键处,不仅升华了文章的内涵,还有一种哲思之美。
全书编纂也独具匠心。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的空间,也是名人巨匠出没的地方。从晚清的左宗棠、谭嗣同、张之洞,到民国的黎元洪、陈独秀、毛泽东、鲁迅、梁实秋,一一在这些胡同里走来。阅读后,一幅中国近代百年政治、思想和历史文化画卷完整地呈现在眼前。
不过,读完全书后,我心中升起些许遗憾。几乎所有胡同里的名人故居,都因为时光的磨蚀而凋敝,左宗棠的故居一半成了宾馆,陈独秀的故居则只有一个铜牌和简介。即便是那些完整留存下的胡同院落,也破败不堪。梁实秋的故居,“到了院内,你会惊讶光鲜的北京竟然还有如此拥挤不堪的居宅”,整个院子被不同人家分割殆尽,仅后院的正房,还能看得出曾经大户人家的模样。中华营造社遗址更是破败,乱建的平房将整个院子变得不堪入目。选国深爱着胡同承载的历史,他想通过自己的行走和感悟,唤醒人们对胡同文化的关注和文化名人故居的保护。正是因为破败凋敝,名人故居和围绕故居的胡同保护才显得急切。
我相信,胡同深处的北京,是一个历史文化沉淀的北京,也是一个市井气息浓郁的北京,更是一个不断新生着新思想新文化的北京,它既记录着我们这个复杂国家的来处,也记载着社会不断变革新生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选国做了一篇钩沉历史、保留历史、思考未来的大文章。因此,读《胡同深处的北京》,不仅仅只是了解北京胡同的过往,更重要的是思考胡同文化与现代通衢大道之间的隐秘联系,以及当我们走在通衢大道上,如何对待曾经过往的历史。

|
|
在通衢大道回望胡同深处
|
|
|
|
( 2019-07-1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在通衢大道回望胡同深处 |
|
|
( 2019-07-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陈春生
读选国兄文化散文集《胡同深处的北京》,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北京这座城市两种鲜明的色调:故宫琉璃瓦的鎏金黄与胡同的铅灰色。如果暂时不理会北京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重新拼贴老北京的图景,就会发现偌大北京城的主色调就是金黄色和铅灰色。中轴线上的故宫,红墙黄瓦,透出一种庄严冷峻。从元朝开始,北京的皇宫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作为决策中枢,它壁垒森严,一般市井小民,只能望而却步,但以皇宫为中心辐射开的北京城,那些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弯弯曲曲的胡同,则弥漫着市井气,给人亲切感。
中国历来有庙堂和民间分野之说。胡同从历史文化层面说,应该属于民间,有趣的是,作为大一统文化传统的建筑,北京的胡同与故宫,相距仅仅几条马路,无论是从现实还是精神上,都彼此联通,当我读《胡同深处的北京》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与胡同相对的庙堂——故宫,只有将这两者融合考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复杂丰厚的中国传统农耕时代的历史内蕴,才能在全球语境下,思考我们的传统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作用,追思当下胡同文化续存的可能和意义。
选国兄痴迷于胡同文化,他行走在一条条胡同深处,试图以胡同为思考的入口,从现代喧嚣的都城,寻找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打捞出以胡同院落为载体、已经渐为人所遗忘的名人历史和传说。我想他的目的实现了。阅读此书,跟着作者的脚步,静听他的解说,从四合院到胡同巷道,再到生活其中的人,以及与之相连的历史事件,遥远或者并不遥远的生活一下子复活了。许多写人的篇目,举重若轻,生平事迹、趣闻轶事以及和胡同的感情联系,都娓娓道来,读者如同品咂着一杯新茶,浓淡相宜,兴味盎然。所选事件看似随意,连缀成篇,实则别有深意。叙事与议论、评价和思考,显示出选国兄的立场和睿智。思想的火花散落于每一篇的关键处,不仅升华了文章的内涵,还有一种哲思之美。
全书编纂也独具匠心。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的空间,也是名人巨匠出没的地方。从晚清的左宗棠、谭嗣同、张之洞,到民国的黎元洪、陈独秀、毛泽东、鲁迅、梁实秋,一一在这些胡同里走来。阅读后,一幅中国近代百年政治、思想和历史文化画卷完整地呈现在眼前。
不过,读完全书后,我心中升起些许遗憾。几乎所有胡同里的名人故居,都因为时光的磨蚀而凋敝,左宗棠的故居一半成了宾馆,陈独秀的故居则只有一个铜牌和简介。即便是那些完整留存下的胡同院落,也破败不堪。梁实秋的故居,“到了院内,你会惊讶光鲜的北京竟然还有如此拥挤不堪的居宅”,整个院子被不同人家分割殆尽,仅后院的正房,还能看得出曾经大户人家的模样。中华营造社遗址更是破败,乱建的平房将整个院子变得不堪入目。选国深爱着胡同承载的历史,他想通过自己的行走和感悟,唤醒人们对胡同文化的关注和文化名人故居的保护。正是因为破败凋敝,名人故居和围绕故居的胡同保护才显得急切。
我相信,胡同深处的北京,是一个历史文化沉淀的北京,也是一个市井气息浓郁的北京,更是一个不断新生着新思想新文化的北京,它既记录着我们这个复杂国家的来处,也记载着社会不断变革新生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选国做了一篇钩沉历史、保留历史、思考未来的大文章。因此,读《胡同深处的北京》,不仅仅只是了解北京胡同的过往,更重要的是思考胡同文化与现代通衢大道之间的隐秘联系,以及当我们走在通衢大道上,如何对待曾经过往的历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