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5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6/16 15 16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美好生活,56个民族一个也不落下
· “最后的文面女”拥抱新生活
· “独龙江老县长”的新梦想
· 独龙族通信简史:从“刻木传信”到 
· 黑熊肇事猴偷粮生态好也有烦恼

  相关文章: 
“最后的文面女”拥抱新生活

( 2019-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75岁的“文面女”李文仕在编织独龙毯(4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本报记者伍晓阳、何春好、姚兵
 

 
  53年前,13岁的独龙族女孩董寸莲忍着剧痛,由婶婶用刺藤在她脸上扎出一个蝴蝶图案。她没有想到,那次文面会改变她的人生。
 
  董寸莲出生在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龙元村,是最后一名文面的独龙族女孩,也是目前健在的20余名独龙族“文面女”中最年轻的一个。她今年66岁,其他文面女多在75岁以上。她们被称为“最后的文面女”。
 
  文面,是独龙族特有的习俗。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原来主要在独龙江乡北部的几个村流行。以前,女孩到十三四岁时,长辈从野外砍来刺藤,也有的用骨针或竹签,沾上泡水的锅灰,按照画好的图案,扎在年轻女孩脸上。等结痂掉落,女孩的脸上就会留下靛青色的花纹,形似乌龟或蝴蝶等。
 
  迪政当村75岁的文面女李文仕说,文面习俗来历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为了美丽,有的说是把文面作为民族图腾,还有的说是防止外族土司和奴隶主掳掠独龙族女人。她年轻时,并不觉得文面美丽,反而有些羞涩。不过老了以后,文面女的皱纹比同龄老人要少,相比起来确实好看一些。
 
  文面30多年后,董寸莲成了独龙族文化传播“使者”。
 
  最初是2000年,她应邀到昆明、香港和台湾等地展示独龙族文化,为期一个月。“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坐飞机,特别激动。”她说。
 
  2006年,昆明著名景区“云南民族村”建设独龙寨,到独龙江乡招聘独龙族员工。董寸莲和儿子熊文华被录用。于是,母子俩来到省城昆明,在云南民族村工作,向游客展示独龙族文面习俗及其他文化风俗。
 
  云南民族村的独龙寨,有一栋传统的篾笆房和一栋更古老的树居建筑。篾笆房里保留了火塘,摆放着弓弩等生产生活工具。虽然每天9点才上班,但董寸莲总是早早地来到独龙寨,打扫卫生,烧起火塘,准备接待游客。
 
  “刚来我们很害羞,听不懂汉话,不好意思跟游客打招呼。”她说。现在,她总是面带微笑,自信大方地和游客聊天,讲解独龙族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有时还开展歌舞表演。她在昆明认识了一些朋友,有空时相约聚会。她也学会了使用微信,经常跟远在独龙江的亲友视频聊天。
 
  去年10月,董寸莲和家人回了一趟独龙江,结果大吃一惊。“家乡都认不出来了,村子完全变了样。”她说,以前村民住的是木楞房、木板房或篾笆房,昏暗狭小、透风漏雨,冬天特别冷,现在家家住上了安居房,公路通到了家门口。村庄干干净净,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非常漂亮。
 
  李文仕如今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吃穿住用什么都不愁。虽然年事已高,但她身体健朗得很,能干很多活计,包括烧饭做菜、织独龙毯,有时还上山挖野生药材。对比前半生吃野菜、没衣服穿、住木楞房的苦日子,她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的晚年比蜂蜜还要甜。”
 
  董寸莲则习惯了城市生活和接待游客的工作。她的儿子熊文华今年32岁,是独龙寨的寨长,已在城里娶妻生子,安居乐业。“我愿意留在这里,给更多游客讲述独龙族的故事。”她说。
 
 

“最后的文面女”拥抱新生活

( 2019-05-2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