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4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 闻
8 1/8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勇于破题善于解题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 赓续五四精神 奋进复兴征程
· 向海图强春潮涌
· “硅谷之芯”变形记
· 长白山下“必游地”
· 肖扬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相关文章: 
“硅谷之芯”变形记
深圳:一条河流的光影

( 2019-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深圳4月22日电(记者蔡国兆、白瑜)从羊台山密林发源,穿越西丽湖、长岭陂水库,一路奔流入海。
 
  深圳南山大沙河,从船走流沙,到黑臭淤塞,再到如今的波光桨影,见证一个城市的发展理念之变。
 
  一条河,一座城,一个湾区,在时空的光影中前行、思索、变迁。
 
告别“臭沙”:生态觉醒


 
  发令枪响,赛艇对抗赛开始,数十条皮划艇在碧波荡漾的水面掀起竞速旋风。时隔20余年,南山区的大沙河又能走船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河里鱼很多,经常有人抛网捕鱼。”老人们还记得“大沙河”名字的由来,那时候,流沙如金,河里最多的就是采沙船。
 
  上世纪70年代末,深圳走上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道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不断生长、扩张,成为全球制造业重镇,但同时,河流遭遇淤塞污染,水质江河日下。
 
  市民应慧1999年底搬到大沙河东岸,她记忆犹新:“大沙河成了臭沙河,刺鼻气味不时飘来,一定要关着窗。”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要怎么发展?”深圳市南山区委书记王强曾经这样问自己。这时,南山高楼林立,生产线昼夜无休,一个区的生产总值媲美中西部大中城市;这时,深圳的发展也已直追新加坡。
 
  南山投入近20亿元治理大沙河,打造生态长廊和滨水慢行系统,一方面对沿线993个小区进行管网改造,另一方面挤出空间建立除淤调蓄池,攻坚面源污染。目前,大沙河中下游段综合整治已完工,主要水质指标达地表水IV类。
 
  告别流沙淤泥时代的大沙河还迎来了“沙和尚”。当地成立了首个护河特色U站“沙河·尚”护河志愿服务站,越来越多市民加入到护水治水行列。
 
湾区“塞纳”:补齐短板


 
  在经济发展的高位,应该把精力花在哪里?近年来,南山接近一半的财政支出都在科教文卫及生态项目上。
 
  “深圳已是影响世界的‘硬件硅谷’,南山是‘硅谷之芯’。创新引领,我的理解是要有生态引领、知识引领。”王强说。
 
  制造与创新是深圳的优势,也是南山的长项。如今,南山想做的是,在生态、文化、知识上下功夫,补齐短板。
 
  漫步大沙河生态长廊,水草丰美、白鹭成群,风铃木、无忧树迎风招展。
 
  四季有景,季季有花。在深圳科技园工作的陆思延每天都要来跑步“打卡”,“这里让我想起留学时光。有时我和同事会把会议室搬到河边,在草地上边晒太阳边‘头脑风暴’。”
 
  在深圳人眼中,大沙河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塞纳河”。
 
  静静流淌的大沙河,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变化,也看到了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的建成、深圳人才公园的开放和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崛起。
 
  西丽湖是深圳一级水源保护区,但住宅、厂房长期错杂其中,对水安全造成威胁。南山区成立指挥部,拆除保护区内违章建筑和其他建筑,完成土地整备、移交入库土地285公顷,守护了城市的“大水缸”,为国际科教城腾出了宝贵发展空间。
 
  目前的西丽湖,南科大、哈工大(深圳)、清华深圳国际校区、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等科研院所环湖而立,为“硬件硅谷”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动能。
 
  西丽湖,要做深圳和大湾区的“智核”。不仅有制造,还要有生态、知识,这才是“硬件硅谷”应有的生存形态。
 
城市“变形”:直抵未来


 
  “这几年,深圳大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
 
  从渔火薄田的边陲农业小镇起步,深圳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急剧变迁。樊建平认为,作为中国科创前沿,深圳正以生态、知识为牵引,补足基础创新能力短板,建设“未来之城”。
 
  经过努力,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圳有了大大小小973个公园。今年,深圳还将继续发力,提前实现“千园之城”目标,让市民开窗见绿。
 
  在这里,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达9家,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十余所合作办学的高校异军突起,一些大学办学质量直追原校本部。
 
  大沙河凝望着深圳,看着她在荒野上书写华章,看着她在“高位过坎”中坚持创新驱动,也看着她为高楼大厦绘就生态、知识底色。
 
  以大沙河整治为代表的城市空间重塑,正在让深圳成为吸引全球人才、高端产业的“强磁场”。近年来,深圳人才净流入率保持高位,创新驱动迎来了关键的第一资源。
 
  从更广阔的视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也在经历巨变。2018年,广东谋划“万里碧道”计划。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经历高速增长后的沉淀,整个区域的发展理念已有了根本性改变。”樊建平说。
 
  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凭借良好的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环境,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创新基础国内领先。
 
  风云际会,奋力前行,大沙河的波光中折射出深圳的未来、湾区的未来。
 
 

“硅谷之芯”变形记
深圳:一条河流的光影

( 2019-04-2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