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馕香飘绿洲 |
|
|
( 2019-03-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每周影像 |
|
|
|
▲妻子吾尼沙汗·热依木在家中制作小油馕馕坯(1月28日摄)。 |
|
|
|
▲在烤制馕前,玉素甫·塔普汗将盐水撒入馕坑中(1月28日摄)。 |
|
|
|
▲在烤制馕前,妻子用毛巾把玉素甫·塔普汗的右手包裹住,这样可防止烫伤(1月28日摄)。 |
|
|
|
▲玉素甫·塔普汗展示加入橘子汁的水果馕(1月29日摄)。这种馕目前很受消费者认可。 |
|
|
|
▲玉素甫·塔普汗将炭火放入馕坑中(1月29日摄)。
|
|
|
|
▲玉素甫·塔普汗站在自己的馕坑前,馕坑里是即将烤好的小油馕(1月28日摄)。
|
|
|
|
▲吃完午饭,玉素甫·塔普汗(中)和小孙女木妮赛(左)、大孙女阿丽耶在一起玩耍(1月29日摄)。
|
| 本报记者赵戈摄影报道
馕,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新疆的绿洲之中,它唤醒人们的味觉记忆,它的麦香味也是一天幸福生活的开始。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新疆尉犁县达西村,各民族村民从盐碱地踏出一条致富路,人均纯收入自20世纪90年代初到如今翻了38倍。
达西村以制作馕著名,特殊的气候条件加之纯手工的烤制工艺,让这里的馕受到了市场的认可。漫步尉犁县达西村,七彩的篱笆院,整齐的砖瓦房,最吸引人的当属溢满街道的馕香。寻味而去,玉素甫·塔普汗跟妻子正在家里烤制小油馕。
早上七点半,达西村还是漆黑一片。玉素甫·塔普汗就忙碌起来,为保证自家馕有嚼劲,他坚持手工和面19年。过油的洋葱和芝麻,和着酥油和牛奶,裹进小面团里,再凹出个馕心,算是齐活。玉素甫和妻子娴熟地将小油馕整齐排列,便走出房门查看馕坑的温度。
添木炭,洒盐水,探温度……几番等待后,馕坑的温度终于适宜。妻子吾尼沙汗·热依木端出待烤制的小油馕,立在馕坑旁,准备递小馕饼给丈夫。馕坑很深,玉素甫需要探进大半个身子,才能将小馕饼依次贴在坑壁上。几十年的默契配合,丈夫不抬头也能准确知道妻子递过馕饼的位置。
2000年起,玉素甫一家就开店以打馕为生。随着年龄增长,2016年开始,玉素甫慢慢降低了劳动强度,他从几年前早晚打四次馕到现在每天只打两次馕。他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把精力慢慢转移到馕的零售上。
起初,玉素甫的小油馕送往尉犁县各大超市零售,因为手艺好也会有客人打电话要求邮寄。时刻需要老两口操心的“生意”,并没有让他们轻松。2017年,尉犁县成立了馕协会,希望通过资源整合让有打馕手艺的村民抱团获益,同时充分释放农村人力资源活力。
玉素甫·塔普汗一家成为最早的参与者,一早一晚制作两坑小油馕,每天50公斤的小油馕,可让一家获纯利500元。统一收购,统一销售,馕协会的稳定渠道让玉素甫和妻子的晚年再“就业”乐在其中。
像玉素甫这样的能人在达西村还有很多。为了鼓励更多创业者,尉犁县投资打造“达西风情园”,将各民族创业者聚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食宿结合的农家乐,发展达西旅游业。

|
|
本报记者赵戈摄影报道馕,
|
|
|
|
( 2019-03-1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每周影像 |
|
|
|
|
▲妻子吾尼沙汗·热依木在家中制作小油馕馕坯(1月28日摄)。 |
|
|
▲在烤制馕前,玉素甫·塔普汗将盐水撒入馕坑中(1月28日摄)。 |
|
|
▲在烤制馕前,妻子用毛巾把玉素甫·塔普汗的右手包裹住,这样可防止烫伤(1月28日摄)。 |
|
|
▲玉素甫·塔普汗展示加入橘子汁的水果馕(1月29日摄)。这种馕目前很受消费者认可。 |
|
|
◥玉素甫·塔普汗在烤制小油馕(1月28日摄)。 |
|
|
◤玉素甫·塔普汗将炭火放入馕坑中(1月29日摄)。
|
|
|
▲玉素甫·塔普汗站在自己的馕坑前,馕坑里是即将烤好的小油馕(1月28日摄)。
▼吃完午饭,玉素甫·塔普汗(中)和小孙女木妮赛(左)、大孙女阿丽耶在一起玩耍(1月29日摄)。 |
|
|
▲玉素甫·塔普汗站在自己的馕坑前,馕坑里是即将烤好的小油馕(1月28日摄)。
▼吃完午饭,玉素甫·塔普汗(中)和小孙女木妮赛(左)、大孙女阿丽耶在一起玩耍(1月29日摄)。 |
|
|
馕香飘绿洲 |
|
|
( 2019-03-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每周影像 |
|
|
|
▲妻子吾尼沙汗·热依木在家中制作小油馕馕坯(1月28日摄)。 |
|
|
|
▲在烤制馕前,玉素甫·塔普汗将盐水撒入馕坑中(1月28日摄)。 |
|
|
|
▲在烤制馕前,妻子用毛巾把玉素甫·塔普汗的右手包裹住,这样可防止烫伤(1月28日摄)。 |
|
|
|
▲玉素甫·塔普汗展示加入橘子汁的水果馕(1月29日摄)。这种馕目前很受消费者认可。 |
|
|
|
▲玉素甫·塔普汗将炭火放入馕坑中(1月29日摄)。
|
|
|
|
▲玉素甫·塔普汗站在自己的馕坑前,馕坑里是即将烤好的小油馕(1月28日摄)。
|
|
|
|
▲吃完午饭,玉素甫·塔普汗(中)和小孙女木妮赛(左)、大孙女阿丽耶在一起玩耍(1月29日摄)。
|
| 本报记者赵戈摄影报道
馕,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新疆的绿洲之中,它唤醒人们的味觉记忆,它的麦香味也是一天幸福生活的开始。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新疆尉犁县达西村,各民族村民从盐碱地踏出一条致富路,人均纯收入自20世纪90年代初到如今翻了38倍。
达西村以制作馕著名,特殊的气候条件加之纯手工的烤制工艺,让这里的馕受到了市场的认可。漫步尉犁县达西村,七彩的篱笆院,整齐的砖瓦房,最吸引人的当属溢满街道的馕香。寻味而去,玉素甫·塔普汗跟妻子正在家里烤制小油馕。
早上七点半,达西村还是漆黑一片。玉素甫·塔普汗就忙碌起来,为保证自家馕有嚼劲,他坚持手工和面19年。过油的洋葱和芝麻,和着酥油和牛奶,裹进小面团里,再凹出个馕心,算是齐活。玉素甫和妻子娴熟地将小油馕整齐排列,便走出房门查看馕坑的温度。
添木炭,洒盐水,探温度……几番等待后,馕坑的温度终于适宜。妻子吾尼沙汗·热依木端出待烤制的小油馕,立在馕坑旁,准备递小馕饼给丈夫。馕坑很深,玉素甫需要探进大半个身子,才能将小馕饼依次贴在坑壁上。几十年的默契配合,丈夫不抬头也能准确知道妻子递过馕饼的位置。
2000年起,玉素甫一家就开店以打馕为生。随着年龄增长,2016年开始,玉素甫慢慢降低了劳动强度,他从几年前早晚打四次馕到现在每天只打两次馕。他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把精力慢慢转移到馕的零售上。
起初,玉素甫的小油馕送往尉犁县各大超市零售,因为手艺好也会有客人打电话要求邮寄。时刻需要老两口操心的“生意”,并没有让他们轻松。2017年,尉犁县成立了馕协会,希望通过资源整合让有打馕手艺的村民抱团获益,同时充分释放农村人力资源活力。
玉素甫·塔普汗一家成为最早的参与者,一早一晚制作两坑小油馕,每天50公斤的小油馕,可让一家获纯利500元。统一收购,统一销售,馕协会的稳定渠道让玉素甫和妻子的晚年再“就业”乐在其中。
像玉素甫这样的能人在达西村还有很多。为了鼓励更多创业者,尉犁县投资打造“达西风情园”,将各民族创业者聚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食宿结合的农家乐,发展达西旅游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