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2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文 化
8 7/8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为台湾春节添年味
· 群星争艳第六十一届格莱美音乐奖
· 民俗闹新春
· 赫哲族作家的“新年新愿”
· 一位八旬老人的春联故事
· “24人24小时”聊人生向“身边人”汲取养分
· 天津大力挖掘“小洋楼”文化潜力
· 《流浪地球》或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相关文章: 
赫哲族作家的“新年新愿”

( 2019-02-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 化
 
  新华社哈尔滨2月10日电(记者闫睿、江宥林)春节刚过,58岁的赫哲族作家孙玉民又琢磨起自己今年的“小目标”——动笔撰写反映赫哲族人捕鱼生活的小说。2018年,他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剧本《赫哲神舞》成为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提名剧本。
 
  仅有5000余人的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一带。赫哲族拥有独特的渔猎生活方式,以及闻名于世的民间说唱艺术“伊玛堪”等文化形式。坐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的家中,孙玉民向记者讲起对小说的构思,细数赫哲族奔向美好生活的点滴。
 
  “我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与乡亲们一起划着双桨,用赫哲族传统方式捕鱼。”孙玉民说。
 
  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到了乌苏里江,也吹进了赫哲族渔民的心里。就在那几年,国家向渔业村发放了新型柴油机,安装在村民们的渔船上。生产工具的改善,极大提高了赫哲族渔民的劳动效率,也让他们彻底告别了人力划桨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加快赫哲族致富步伐,政府在赫哲族聚居区实行“渔农并举”政策。“我当时和村里的精干青年组成垦荒机务队,来到哈鱼岗。”孙玉民说,这是黑龙江畔一片未开垦的土地。“我们驾驶着政府拨给的两台拖拉机,在一人多高的草浪中拓荒。”
 
  丰收时节,如山的大豆、小麦被孙玉民等机务队员们用麻袋扛上了开往远方的货船。汗水变成金子,流进了赫哲族人的腰包。经过数年奋战,机务队开垦了黑龙江畔几百垧荒原,分给了村里各户。村民们由此逐渐形成以农为主、以渔为辅的生产格局。他们的生活日渐宽裕,有的置办起小四轮配套农机具,有的盖起了大砖瓦房。
 
  眼见着赫哲族人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小酷爱读书写作的孙玉民决定用笔记录这一切,将自己的见闻写在纸上,发表了一批反映赫哲族人生产生活的散文、小说。
 
  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街津口赫哲族乡,山清水秀。进入21世纪,这里建成了赫哲族文化村,孙玉民也在文化村开起了赫哲民俗手工艺品店,制作售卖具有浓郁当地特色的艺术品——鱼皮画。后来,孙玉民面向村民免费开办鱼皮画培训班。如今村里主街俨然成了鱼皮画文艺店一条街。
 
  “我们的鱼皮画不仅卖给了游人,还‘挂’到了网上。民族文化借力旅游产业,传播到各地。”孙玉民说,自己前几年到南方城市旅游,在机场还看见了街津口赫哲族文化的展示图片。
 
  这几年,国家为渔业村盖起了花园般的赫哲新村,暖黄色的楼房,一排排矗立在街津山下。街津口最后一批茅草房的主人,也全部搬进了赫哲新村。
 
  “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跟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奔向美好生活。”孙玉民说,新的一年,自己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采风和写作中,把赫哲族的风情、历史展示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喜爱赫哲族文化。
 
 

赫哲族作家的“新年新愿”

( 2019-02-1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文 化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