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观察 |
16 |
14/16 |
13
|
14
|
15
|
>
|
>| |
|
|
PDF版 |
|
|
|
|
|
咸宁:万里茶道自兹始,绿色桂乡迎东风 |
|
|
( 2018-12-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
|
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的古街,100多年前这里曾是鄂南砖茶制作中心,如今古街两侧是售卖砖茶的茶铺。本报记者完颜文豪摄
|
|
本报记者完颜文豪、吉玲
羊楼洞是湖北咸宁下辖赤壁市的一座古镇。在这座古镇一条青石铺设的石板街上,有80多间保存完好的老店面,几十处深宅大院,青砖屋宇,青瓦飞檐,明清古风仍存。
石板街面上,一条条镌刻岁月年轮的深槽清晰可见。当地人说,这是从前运茶的独轮“鸡公车”碾出来的。
今天的羊楼洞得益于茶业,仍然算得上富足,但知名度总体上不出鄂南、湘北。然而,这座小镇曾在万里之外的欧洲名动一时。
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后首次出访,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提到17世纪的“万里茶道”。由此,一条“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再次为世人瞩目。
羊楼洞,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
长江水以西南—东北走向流经鄂南大地,巍巍幕阜山脉绵延湘鄂赣交界。位于山北江南的这片土地,峰峦舒展起伏,岭谷堆青耸翠,被大自然赋予了丰富的绿色资源。
名自《易经》“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湖北咸宁市,生长着163万亩竹林。全国共有百年以上的古桂2200余株,这里就有2000余株,最老的一棵已600余岁。因此,它享有着“楠竹之乡”和“桂花之乡”的美誉。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在苍翠无边的绿色海洋中,生长着漫山遍野的茶树。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经由“万里茶道”远销欧俄的砖茶,就产自这里。
档案资料记载,鄂南有一首《竹枝词》写道:“茶叶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签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这里的“芙蓉”,指的是咸宁芙蓉山茶区,“方砖”是指咸宁青砖茶。
咸宁,比“万里茶道起点”更久远的历史遗迹,无疑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赤壁之战。在这里,传说中的诸葛孔明借东风,成就三国鼎立大业。今日咸宁,迎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的东风,依托绿色资源优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中部绿心”,绿色崛起之路越走越宽广。
“万里茶道”从这里出发
砖茶从羊楼洞出发,经独轮车运至长江码头,到汉口逆汉水而上到河南,进山西,入内蒙古,再由驼队跋涉至中俄边境恰克图交易,一直通向遥远的圣彼得堡与莫斯科
一条1000多米长的古街道,青灰色的石板路,两旁灰墙灰瓦的老屋,长着青苔的墙根,阳光透过门框照进屋内,小橘猫慵懒地躺在地板上,一派悠闲宁静的古镇景象。
古街中间的一栋两层老屋里,一首《我的名字叫安》的民谣,缓缓的歌调从小音箱里传出,老屋里茶香四溢,“80后”女老板雷萍不紧不慢地泡茶、倒茶,招待着前来参观的客人。
雷萍记得,从2015年开始,位于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社区的这条老街,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热闹。那一年,国际茶业大会在赤壁举办,一批批游客与商人来到“万里茶道”源头之一的羊楼洞,镇上居民在老街开起了茶叶铺面。
从小在羊楼洞长大的雷萍,觉得童年时的古镇更热闹一些。那时,街道两旁的吊脚楼全是商铺,石板路上是拥挤的行人。但在雷萍不曾经历过的100多年前,这里其实是另一番繁荣场景。
茶叶种植,在鄂南这片土地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贞元年间,羊楼洞一带就大量种植加工茶叶。宋代以后,规模扩大,出口激增,远销异域。到明朝中期,咸宁制茶业已相当发达。
咸宁下辖崇阳县,清同治《崇阳县志》记载,这里“筛茶之男工,拣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声成雷,汗成雨。”到了清末,大量山西、广东客商和日、英、俄等外商洋行纷纷来鄂南设庄收购和制压砖茶,在面积不足0.7平方公里的羊楼洞,茶庄一度达到200多家,人口四五万,有“小汉口”之称。
赤壁市博物馆内的一张清朝疆域图上,记录着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欧亚万里茶道线路图。这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贸通道,是一条纵贯南北、水陆交替的商业运输要道。
那时,砖茶从羊楼洞出发,经独轮车运至长江码头,到汉口逆汉水而上到河南,进山西,入内蒙古,再由驼队跋涉至中俄边境恰克图交易,一直通向遥远的圣彼得堡与莫斯科。
砖茶被以肉、奶为主食的亚欧大陆北方居民称为“生命之饮”。咸宁市档案馆提供的历史档案显示,砖茶是俄国人的生活必需品,19世纪中叶,俄国茶商直接深入汉口地区采购、制造、贩运茶叶。
19世纪60年代以前,湖北的茶叶贸易主要沿着由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前往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俄、美四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要求开放南京、汉口等十处沿海沿江通商口岸。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通商,俄商不再满足于从华商手里收购茶叶,开始深入羊楼洞砖茶产区自行设厂制造,建立了8家砖茶厂。后来,这些茶厂陆续迁往汉口。至1893年,汉口的砖茶生产与贸易为俄商所垄断。
在清末有着“东方芝加哥”美誉的汉口,茶叶成为其大宗出口商品。据《海关通商贸易总册》统计,1876年至1879年,砖茶出口占汉口总出口量的13.4%至26%。低廉的海运成本促使俄国开拓了中俄海上运输路线,当时的汉口也被称之为“东方茶港”。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资料显示,中国茶商售茶“与洋商交易均另由洋行买办为经纪”,茶商既无自己的输出机构,也无统一的经营组织,对国外市场一无所知,可谓“商情隔阂,弊窦丛生”。这样“货物之优劣,价值之低昂”,自己不能把握,只能由洋人操纵主宰。
1889年,就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倡议兴办机器制茶,令江汉关税务司筹兴茶务,准许富商集股购地种茶与购机制茶;在羊楼洞开办茶叶工人培训所,改进茶种;鼓励中国茶商走出国门直接把砖茶运往俄国销售,并亲自组织两批茶叶销往俄国,逐渐打破了洋商对华茶的操纵。
1918年,砖茶北上的路线开始改变。那时,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通车,在距离羊楼洞4公里设立了赵李桥火车站,羊楼洞的砖茶直接上火车北运,不再经水路中转。
百年后的今天,在“万里茶道”的起点,赤壁市提出了“打造百亿茶业,擦亮千年品牌,重振万里茶道,造福亿万民众”的发展战略。
2017年,赤壁茶园基地面积达到16万亩,茶叶生产总产值10亿元,以万里茶道博物馆、明清古街和万亩茶园串起的旅游线路,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茶旅线路”。曾经在“万里茶道”运输的砖茶,如今正成为“一带一路”上,咸宁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变与不变间的绿色发展实践
咸宁长期坚持农业、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工业的崛起与发展没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青山绿水的好生态为咸宁发展旅游业留下了宝贵的自然资源
追溯数百年的历史,茶叶这一宝贵的绿色资源,曾给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的鄂南大地带来了商业与财富。如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对绿色情有独钟。绿色,是这里的宝贵财富,也在为这里创造着新的财富。
咸宁城区南部的潜山国家森林公园,立冬后仍是一片翠绿。清晨的公园,云雾缭绕,山间传来清脆的鸟鸣,翠竹与香樟掩映的山路上,市民们或徒步而行,或骑单车穿过。
咸宁地处江汉平原向江南丘陵地区的过渡带,地势高低悬殊,区域内以低山、丘陵为主,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3.3%。气候温和、降水充沛的亚热带湿润型大陆季风气候,赐予这片土地丰富优良的林木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14%。
这片98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7大竹海区,生长有163万亩的竹林,是闻名全国的“楠竹之乡”。
这里有悠久的桂花种植历史,全国共有百年以上的古桂2200余株,其中咸宁有2000余株。咸安区桂花镇拥有全市90%以上的1800余株古桂,最老的一棵已600余岁。咸宁城区的街道两侧是成排成排的桂花树。每年农历八月,漫山遍野的桂花盛开,花香飘满全城。以桂花为市花,以桂命名道路与广场,咸宁这座城市是名副其实的“桂花之乡”。
咸宁市旅游委副主任王白石介绍,咸宁地处湘鄂赣交界的幕阜山区,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咸宁长期坚持农业、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工业的崛起与发展没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青山绿水的好生态为咸宁发展旅游业留下了宝贵的自然资源。
从城市的建置历史来看,咸宁是一座相当年轻的城市。咸宁地名出自《易经》“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取“天下全都安宁”之意。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咸宁专区成立,3年后改称咸宁地区,1998年底撤地设市。
早在1979年,咸宁旅游业就已起步,此后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建市后,咸宁制定了“兴工强市、特色农业、科技创新、旅游带动、城市推进”五大战略,旅游业成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
近年来,这个中部城市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提出“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建设国际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在城市里建成了6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7个省级森林公园。
从潜山山顶俯瞰,蜿蜒的淦河穿城而过,一栋栋楼房耸立于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在一片烟雨朦胧中,这座南方城市显露出美丽的轮廓,犹如一幅“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水墨图。
咸宁市档案部门提供的一组组建市20年以来的新旧照片,述说着这座城市变美的历程。曾经的养鸡养猪场,已变身为市民休闲的十六潭公园;以前淦河两岸杂草丛生,有多处违章建筑,如今建成了河边休闲长廊和广场,两岸绿柳成荫,春天时一片花海。
2017年,咸宁全市接待游客达到57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2亿元,旅游经济指标在全省市州保持前列。
咸宁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李光,用了四个“变”来形容咸宁过去20年的发展——规模变大、功能变优、景观变美、产业变强。
在这些变化之中,这座城市有许多东西是不变的。李光说,“如果说苏杭是大家闺秀,我们就做好自己的村姑”——每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地形地貌、民风民俗都有其独特性,咸宁的城市规划不会与其他城市比着建高楼大厦,不去追求千城一面,而是要走好自己的路。
“小(小巧)、精(精致)、灵(灵秀)的城市发展理念是不变的,山水相依、城林相间、山水田林湖草相融的城市结构是不变的,承载着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老街区、建筑与地标性景观是不变的。”在变与不变之间,这个中部城市正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
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环境,在向外界展现着一个公园城市的魅力,际华集团跑来建滑雪场,云南城投投资会展和乐园,浙旅投建蝴蝶谷做乡村旅游和民宿……一大批投资数十亿至数百亿元的大旅游与大健康项目,正在咸宁落地,鄂南大地正上演着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完美合奏。
“湖北南大门”的红色印记
如今,汀泗河上的汀泗铁路桥上,时速达300多公里的列车呼啸而过,粤汉线变成了京广线,蒸汽机车变成了动车,汀泗桥一旁建起了烈士陵园和纪念碑,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坐落在汀泗桥镇上
在鄂南大地广阔的绿色植被之下,是一片峡谷平行相间、山丘盆地参差、洞穴杳然、泉水奔涌的地貌景观。山峦深处,散布着18000多处大小泉眼,汇成了254条中小河流,斧头湖、黄盖湖等大小湖泊众多,分布密集。
河湖密布之地,自然会留下古人建桥的智慧。修于南宋时的通城灵官桥,元代的嘉鱼静宝桥,明清两代的咸安白沙桥等,仅咸安区,载入光绪《咸宁县志》的古桥就有55座。长虹卧波,小桥流水,成了咸宁大地上一道道秀丽而古雅的景观。
到了近代,张之洞主张修建的粤汉铁路穿过鄂南大地。战争年代,铁路线上的汀泗桥与贺胜桥成为两处重要关隘。这是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两座桥。
汀泗桥跨越古老的汀泗河,桥的不远处是汀泗桥镇。在这个同样古老的镇子上,50岁的施帮海戴着口罩,手握一个重重的木盘,在一层厚厚的棉花上使劲按压。他用这种古老的工艺,将纤细的棉丝缠绕在一张线网上,这是他将棉花做成棉被所用16道工序的其中一道。
行走在咸宁咸安区汀泗桥镇的东正街上,时间似乎慢了下来。这条建于清代的老街,保留着具有不同年代特征的商店招牌,铺着灰色的石板路,几个老人坐在家门口拉着家常。在这里,施帮海守着老屋,干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营生。
这条街上的建筑都有些年头。从街上往汀泗河走去,路过的几栋建筑墙面上,贴着北伐军叶挺独立团连部和营部旧址的木牌,它们向人们诉说着92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重要战役。
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的咸宁,在革命年代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1926年7月,为打破北洋军阀的联合围攻企图,将国民革命推向全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首要目标为打败军阀吴佩孚,占领两湖。广州誓师后,北伐军迅速向湖南进发,仅用一个半月就击败了湖南军阀势力,将湖南纳入国民政府的政治版图,旋即行进湖北。
据咸宁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亲贤介绍,咸宁地处“湘鄂咽喉”之地——西侧是长江与洞庭湖区,东侧是绵延湘鄂赣边界的幕阜山脉,自古以来便是南北大通道,元明以来,建有武昌到长沙的驿路,清末张之洞主张修建的粤汉铁路穿过鄂南大地。
粤汉铁路上自南向北的汀泗桥和贺胜桥两个站点,是通往武昌的必经之路。1926年8月,鄂南大地恰逢河湖涨水季节,汀泗桥区域一面依山,三面环水,南北只有一座百余米的铁路桥可以通过,所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成为从湖南进入武汉的第一道门户。
1926年8月下旬,吴佩孚纠集主力扼守军事要隘汀泗桥,企图凭险顽抗,阻止北伐军前进。8月26日至27日,北伐军以第4军第10师、第12师和叶挺独立团为主力,第7、8师为策应,在与敌激战一昼夜、屡攻不克的情况下,采用全线夜袭与背后抄攻的策略,一举击溃吴佩孚主力,占领了汀泗桥,从而打开了鄂南门户。
汀泗桥战役后,北伐军乘胜追击,于8月29日夺取贺胜桥,兵临武昌城下。经过约40天的围困与攻击后,北伐军占领武昌,夺取汉口与汉阳,基本实现了消灭吴佩孚主力、占领两湖的战略目标。
位于咸安区桂花镇白沙村的另一座桥,曾见证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秋收暴动。如今,在这座桥的一侧,白沙老街上还保留有咸宁农民军指挥部遗址。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作为主要任务。鄂南这片土地,再次成为革命的战略要地。
《鄂南农民暴动计划》指出了鄂南秋收暴动的特别意义:“在政治方面可以直接影响武汉,在地理方面断绝武(汉)长(沙)路的交通和邮路,可以造成湖南军队与政治上的恐慌,而大有利于湖南农民暴动。”
1927年8月底9月初,鄂南农民革命军发展至数万人,占领了通山、崇阳、通城三县县城和另外三县铁路沿线附近的重镇,造成鄂南地区全面暴动的局面。至10月下旬,轰轰烈烈的鄂南秋收暴动宣告失败,虽然只坚持了43天,但它为鄂东南苏区的建立和发展,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在鄂南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红三师和红十七军等中国工农红军部队。
如今,汀泗河上的汀泗铁路桥上,时速达300多公里的列车呼啸而过,粤汉线变成了京广线,蒸汽机车变成了动车,汀泗桥一旁建起了烈士陵园和纪念碑,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坐落在汀泗桥镇上。
靠近武汉江夏区的贺胜桥镇,已被打造为湖北省第一个金融小镇,成为咸宁对外开放的试点镇。
近些年,咸宁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通过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串联起鄂南大地丰富的绿色资源与宝贵的红色文化,未来将建成鄂南的“生态带、旅游带、文化带、发展带”以及中国“中部绿心”的展示区。
两个账本里的发展巨变
如果说沈怀德的家庭账本,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夏金平的“大账本”,则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一个中部地级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变化
66岁的沈怀德干完一天农活,总是习惯性地拿出一册账本,在上面详细地写下当天的家庭收支。11月15日晚上,他在账本上记下了卖鸽子310元和帮人加工红薯205元的收入。
对这个咸宁崇阳县铜钟乡的农民来说,记账已经带有一种生活的仪式感。从1981年的农历七月十八至今,他已记了37年的账。
从1981年的10.6元,到1991年的6670.36元,2000年的23967.17元,再到2017年的69350元,珍藏在湖北省档案馆的30多个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着沈怀德一家过去37年的收入变化。
40公里外的咸宁市金桂路一栋办公楼里,56岁的夏金平也在记账。不同于沈怀德家的小账本,夏金平记录的是9861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大账本”。这位咸宁市统计局局长,1983年大学毕业后去咸宁地区统计局工作,已为咸宁记了35年的账。
如果说沈怀德的家庭账本,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夏金平的“大账本”,则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一个中部地级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变化。
在夏金平的账本中,2017年,咸宁市的经济总量达到1234.86亿元,是1978年4.92亿元的251倍,也是1998年咸宁建市时100.06亿元的12.3倍。
据夏金平介绍,咸宁在历史上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新中国成立后,咸宁地区曾经“县县有化肥厂,县县有水泥厂”,却都是小钢铁、小煤炭、小机械、小水泥、小化肥等五小企业。改革开放后,一些乡镇企业出现,工业发展依然落后。
1998年,咸宁撤地设市。这一年,被夏金平称作“咸宁经济的起步之年”,此后,这个中部地级市开始摸索自己的发展之路。随着咸宁提出工业强市战略,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出现在鄂南大地上。
在咸宁市咸安区的东北角,坐落着海威复合材料制品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民营企业,经过十多年自主研发,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舰船复合材料领域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
距离海威不远处的湖北三环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是一家有49年历史的老国企。近半个世纪里,它经历了从给农用机、拖拉机做配件到如今给东风、一汽等“汽车国家队”做配套的一次次跨越。
提起老牌国企的发展之道,总经理雷森林能说出一长串改革故事。这家老牌国企最大的秘诀是靠一次次的技改和创新谋发展,“仅仅靠销售数字上的增长是无法长久的,质量的增长才是可持续的。”
在26年前,咸宁最早的开发区——咸宁温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之时,规划和建成面积只有10平方公里和1平方公里,企业不到10家。如今,369平方公里的咸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威与三环等411家企业,正在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咸宁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咸宁高新技术企业在1999年实现“零”的突破,到目前达到190家,高新产业发展到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及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五大行业齐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行业发展突出的地步。
据咸宁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改革办主任黄建平介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咸宁提出统筹做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全域旅游三篇大文章,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崛起优势,力争到2020年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
|
|
咸宁:万里茶道自兹始,绿色桂乡迎东风
|
|
|
|
( 2018-12-1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
|
|
|
咸宁:万里茶道自兹始,绿色桂乡迎东风 |
|
|
( 2018-12-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
|
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的古街,100多年前这里曾是鄂南砖茶制作中心,如今古街两侧是售卖砖茶的茶铺。本报记者完颜文豪摄
|
|
本报记者完颜文豪、吉玲
羊楼洞是湖北咸宁下辖赤壁市的一座古镇。在这座古镇一条青石铺设的石板街上,有80多间保存完好的老店面,几十处深宅大院,青砖屋宇,青瓦飞檐,明清古风仍存。
石板街面上,一条条镌刻岁月年轮的深槽清晰可见。当地人说,这是从前运茶的独轮“鸡公车”碾出来的。
今天的羊楼洞得益于茶业,仍然算得上富足,但知名度总体上不出鄂南、湘北。然而,这座小镇曾在万里之外的欧洲名动一时。
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后首次出访,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提到17世纪的“万里茶道”。由此,一条“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再次为世人瞩目。
羊楼洞,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
长江水以西南—东北走向流经鄂南大地,巍巍幕阜山脉绵延湘鄂赣交界。位于山北江南的这片土地,峰峦舒展起伏,岭谷堆青耸翠,被大自然赋予了丰富的绿色资源。
名自《易经》“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湖北咸宁市,生长着163万亩竹林。全国共有百年以上的古桂2200余株,这里就有2000余株,最老的一棵已600余岁。因此,它享有着“楠竹之乡”和“桂花之乡”的美誉。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在苍翠无边的绿色海洋中,生长着漫山遍野的茶树。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经由“万里茶道”远销欧俄的砖茶,就产自这里。
档案资料记载,鄂南有一首《竹枝词》写道:“茶叶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签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这里的“芙蓉”,指的是咸宁芙蓉山茶区,“方砖”是指咸宁青砖茶。
咸宁,比“万里茶道起点”更久远的历史遗迹,无疑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赤壁之战。在这里,传说中的诸葛孔明借东风,成就三国鼎立大业。今日咸宁,迎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的东风,依托绿色资源优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中部绿心”,绿色崛起之路越走越宽广。
“万里茶道”从这里出发
砖茶从羊楼洞出发,经独轮车运至长江码头,到汉口逆汉水而上到河南,进山西,入内蒙古,再由驼队跋涉至中俄边境恰克图交易,一直通向遥远的圣彼得堡与莫斯科
一条1000多米长的古街道,青灰色的石板路,两旁灰墙灰瓦的老屋,长着青苔的墙根,阳光透过门框照进屋内,小橘猫慵懒地躺在地板上,一派悠闲宁静的古镇景象。
古街中间的一栋两层老屋里,一首《我的名字叫安》的民谣,缓缓的歌调从小音箱里传出,老屋里茶香四溢,“80后”女老板雷萍不紧不慢地泡茶、倒茶,招待着前来参观的客人。
雷萍记得,从2015年开始,位于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社区的这条老街,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热闹。那一年,国际茶业大会在赤壁举办,一批批游客与商人来到“万里茶道”源头之一的羊楼洞,镇上居民在老街开起了茶叶铺面。
从小在羊楼洞长大的雷萍,觉得童年时的古镇更热闹一些。那时,街道两旁的吊脚楼全是商铺,石板路上是拥挤的行人。但在雷萍不曾经历过的100多年前,这里其实是另一番繁荣场景。
茶叶种植,在鄂南这片土地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贞元年间,羊楼洞一带就大量种植加工茶叶。宋代以后,规模扩大,出口激增,远销异域。到明朝中期,咸宁制茶业已相当发达。
咸宁下辖崇阳县,清同治《崇阳县志》记载,这里“筛茶之男工,拣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声成雷,汗成雨。”到了清末,大量山西、广东客商和日、英、俄等外商洋行纷纷来鄂南设庄收购和制压砖茶,在面积不足0.7平方公里的羊楼洞,茶庄一度达到200多家,人口四五万,有“小汉口”之称。
赤壁市博物馆内的一张清朝疆域图上,记录着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欧亚万里茶道线路图。这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贸通道,是一条纵贯南北、水陆交替的商业运输要道。
那时,砖茶从羊楼洞出发,经独轮车运至长江码头,到汉口逆汉水而上到河南,进山西,入内蒙古,再由驼队跋涉至中俄边境恰克图交易,一直通向遥远的圣彼得堡与莫斯科。
砖茶被以肉、奶为主食的亚欧大陆北方居民称为“生命之饮”。咸宁市档案馆提供的历史档案显示,砖茶是俄国人的生活必需品,19世纪中叶,俄国茶商直接深入汉口地区采购、制造、贩运茶叶。
19世纪60年代以前,湖北的茶叶贸易主要沿着由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前往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俄、美四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要求开放南京、汉口等十处沿海沿江通商口岸。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通商,俄商不再满足于从华商手里收购茶叶,开始深入羊楼洞砖茶产区自行设厂制造,建立了8家砖茶厂。后来,这些茶厂陆续迁往汉口。至1893年,汉口的砖茶生产与贸易为俄商所垄断。
在清末有着“东方芝加哥”美誉的汉口,茶叶成为其大宗出口商品。据《海关通商贸易总册》统计,1876年至1879年,砖茶出口占汉口总出口量的13.4%至26%。低廉的海运成本促使俄国开拓了中俄海上运输路线,当时的汉口也被称之为“东方茶港”。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资料显示,中国茶商售茶“与洋商交易均另由洋行买办为经纪”,茶商既无自己的输出机构,也无统一的经营组织,对国外市场一无所知,可谓“商情隔阂,弊窦丛生”。这样“货物之优劣,价值之低昂”,自己不能把握,只能由洋人操纵主宰。
1889年,就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倡议兴办机器制茶,令江汉关税务司筹兴茶务,准许富商集股购地种茶与购机制茶;在羊楼洞开办茶叶工人培训所,改进茶种;鼓励中国茶商走出国门直接把砖茶运往俄国销售,并亲自组织两批茶叶销往俄国,逐渐打破了洋商对华茶的操纵。
1918年,砖茶北上的路线开始改变。那时,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通车,在距离羊楼洞4公里设立了赵李桥火车站,羊楼洞的砖茶直接上火车北运,不再经水路中转。
百年后的今天,在“万里茶道”的起点,赤壁市提出了“打造百亿茶业,擦亮千年品牌,重振万里茶道,造福亿万民众”的发展战略。
2017年,赤壁茶园基地面积达到16万亩,茶叶生产总产值10亿元,以万里茶道博物馆、明清古街和万亩茶园串起的旅游线路,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茶旅线路”。曾经在“万里茶道”运输的砖茶,如今正成为“一带一路”上,咸宁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变与不变间的绿色发展实践
咸宁长期坚持农业、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工业的崛起与发展没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青山绿水的好生态为咸宁发展旅游业留下了宝贵的自然资源
追溯数百年的历史,茶叶这一宝贵的绿色资源,曾给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的鄂南大地带来了商业与财富。如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对绿色情有独钟。绿色,是这里的宝贵财富,也在为这里创造着新的财富。
咸宁城区南部的潜山国家森林公园,立冬后仍是一片翠绿。清晨的公园,云雾缭绕,山间传来清脆的鸟鸣,翠竹与香樟掩映的山路上,市民们或徒步而行,或骑单车穿过。
咸宁地处江汉平原向江南丘陵地区的过渡带,地势高低悬殊,区域内以低山、丘陵为主,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3.3%。气候温和、降水充沛的亚热带湿润型大陆季风气候,赐予这片土地丰富优良的林木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14%。
这片98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7大竹海区,生长有163万亩的竹林,是闻名全国的“楠竹之乡”。
这里有悠久的桂花种植历史,全国共有百年以上的古桂2200余株,其中咸宁有2000余株。咸安区桂花镇拥有全市90%以上的1800余株古桂,最老的一棵已600余岁。咸宁城区的街道两侧是成排成排的桂花树。每年农历八月,漫山遍野的桂花盛开,花香飘满全城。以桂花为市花,以桂命名道路与广场,咸宁这座城市是名副其实的“桂花之乡”。
咸宁市旅游委副主任王白石介绍,咸宁地处湘鄂赣交界的幕阜山区,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咸宁长期坚持农业、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工业的崛起与发展没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青山绿水的好生态为咸宁发展旅游业留下了宝贵的自然资源。
从城市的建置历史来看,咸宁是一座相当年轻的城市。咸宁地名出自《易经》“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取“天下全都安宁”之意。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咸宁专区成立,3年后改称咸宁地区,1998年底撤地设市。
早在1979年,咸宁旅游业就已起步,此后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建市后,咸宁制定了“兴工强市、特色农业、科技创新、旅游带动、城市推进”五大战略,旅游业成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
近年来,这个中部城市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提出“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建设国际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在城市里建成了6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7个省级森林公园。
从潜山山顶俯瞰,蜿蜒的淦河穿城而过,一栋栋楼房耸立于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在一片烟雨朦胧中,这座南方城市显露出美丽的轮廓,犹如一幅“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水墨图。
咸宁市档案部门提供的一组组建市20年以来的新旧照片,述说着这座城市变美的历程。曾经的养鸡养猪场,已变身为市民休闲的十六潭公园;以前淦河两岸杂草丛生,有多处违章建筑,如今建成了河边休闲长廊和广场,两岸绿柳成荫,春天时一片花海。
2017年,咸宁全市接待游客达到57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2亿元,旅游经济指标在全省市州保持前列。
咸宁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李光,用了四个“变”来形容咸宁过去20年的发展——规模变大、功能变优、景观变美、产业变强。
在这些变化之中,这座城市有许多东西是不变的。李光说,“如果说苏杭是大家闺秀,我们就做好自己的村姑”——每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地形地貌、民风民俗都有其独特性,咸宁的城市规划不会与其他城市比着建高楼大厦,不去追求千城一面,而是要走好自己的路。
“小(小巧)、精(精致)、灵(灵秀)的城市发展理念是不变的,山水相依、城林相间、山水田林湖草相融的城市结构是不变的,承载着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老街区、建筑与地标性景观是不变的。”在变与不变之间,这个中部城市正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
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环境,在向外界展现着一个公园城市的魅力,际华集团跑来建滑雪场,云南城投投资会展和乐园,浙旅投建蝴蝶谷做乡村旅游和民宿……一大批投资数十亿至数百亿元的大旅游与大健康项目,正在咸宁落地,鄂南大地正上演着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完美合奏。
“湖北南大门”的红色印记
如今,汀泗河上的汀泗铁路桥上,时速达300多公里的列车呼啸而过,粤汉线变成了京广线,蒸汽机车变成了动车,汀泗桥一旁建起了烈士陵园和纪念碑,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坐落在汀泗桥镇上
在鄂南大地广阔的绿色植被之下,是一片峡谷平行相间、山丘盆地参差、洞穴杳然、泉水奔涌的地貌景观。山峦深处,散布着18000多处大小泉眼,汇成了254条中小河流,斧头湖、黄盖湖等大小湖泊众多,分布密集。
河湖密布之地,自然会留下古人建桥的智慧。修于南宋时的通城灵官桥,元代的嘉鱼静宝桥,明清两代的咸安白沙桥等,仅咸安区,载入光绪《咸宁县志》的古桥就有55座。长虹卧波,小桥流水,成了咸宁大地上一道道秀丽而古雅的景观。
到了近代,张之洞主张修建的粤汉铁路穿过鄂南大地。战争年代,铁路线上的汀泗桥与贺胜桥成为两处重要关隘。这是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两座桥。
汀泗桥跨越古老的汀泗河,桥的不远处是汀泗桥镇。在这个同样古老的镇子上,50岁的施帮海戴着口罩,手握一个重重的木盘,在一层厚厚的棉花上使劲按压。他用这种古老的工艺,将纤细的棉丝缠绕在一张线网上,这是他将棉花做成棉被所用16道工序的其中一道。
行走在咸宁咸安区汀泗桥镇的东正街上,时间似乎慢了下来。这条建于清代的老街,保留着具有不同年代特征的商店招牌,铺着灰色的石板路,几个老人坐在家门口拉着家常。在这里,施帮海守着老屋,干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营生。
这条街上的建筑都有些年头。从街上往汀泗河走去,路过的几栋建筑墙面上,贴着北伐军叶挺独立团连部和营部旧址的木牌,它们向人们诉说着92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重要战役。
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的咸宁,在革命年代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1926年7月,为打破北洋军阀的联合围攻企图,将国民革命推向全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首要目标为打败军阀吴佩孚,占领两湖。广州誓师后,北伐军迅速向湖南进发,仅用一个半月就击败了湖南军阀势力,将湖南纳入国民政府的政治版图,旋即行进湖北。
据咸宁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亲贤介绍,咸宁地处“湘鄂咽喉”之地——西侧是长江与洞庭湖区,东侧是绵延湘鄂赣边界的幕阜山脉,自古以来便是南北大通道,元明以来,建有武昌到长沙的驿路,清末张之洞主张修建的粤汉铁路穿过鄂南大地。
粤汉铁路上自南向北的汀泗桥和贺胜桥两个站点,是通往武昌的必经之路。1926年8月,鄂南大地恰逢河湖涨水季节,汀泗桥区域一面依山,三面环水,南北只有一座百余米的铁路桥可以通过,所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成为从湖南进入武汉的第一道门户。
1926年8月下旬,吴佩孚纠集主力扼守军事要隘汀泗桥,企图凭险顽抗,阻止北伐军前进。8月26日至27日,北伐军以第4军第10师、第12师和叶挺独立团为主力,第7、8师为策应,在与敌激战一昼夜、屡攻不克的情况下,采用全线夜袭与背后抄攻的策略,一举击溃吴佩孚主力,占领了汀泗桥,从而打开了鄂南门户。
汀泗桥战役后,北伐军乘胜追击,于8月29日夺取贺胜桥,兵临武昌城下。经过约40天的围困与攻击后,北伐军占领武昌,夺取汉口与汉阳,基本实现了消灭吴佩孚主力、占领两湖的战略目标。
位于咸安区桂花镇白沙村的另一座桥,曾见证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秋收暴动。如今,在这座桥的一侧,白沙老街上还保留有咸宁农民军指挥部遗址。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作为主要任务。鄂南这片土地,再次成为革命的战略要地。
《鄂南农民暴动计划》指出了鄂南秋收暴动的特别意义:“在政治方面可以直接影响武汉,在地理方面断绝武(汉)长(沙)路的交通和邮路,可以造成湖南军队与政治上的恐慌,而大有利于湖南农民暴动。”
1927年8月底9月初,鄂南农民革命军发展至数万人,占领了通山、崇阳、通城三县县城和另外三县铁路沿线附近的重镇,造成鄂南地区全面暴动的局面。至10月下旬,轰轰烈烈的鄂南秋收暴动宣告失败,虽然只坚持了43天,但它为鄂东南苏区的建立和发展,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在鄂南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红三师和红十七军等中国工农红军部队。
如今,汀泗河上的汀泗铁路桥上,时速达300多公里的列车呼啸而过,粤汉线变成了京广线,蒸汽机车变成了动车,汀泗桥一旁建起了烈士陵园和纪念碑,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坐落在汀泗桥镇上。
靠近武汉江夏区的贺胜桥镇,已被打造为湖北省第一个金融小镇,成为咸宁对外开放的试点镇。
近些年,咸宁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通过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串联起鄂南大地丰富的绿色资源与宝贵的红色文化,未来将建成鄂南的“生态带、旅游带、文化带、发展带”以及中国“中部绿心”的展示区。
两个账本里的发展巨变
如果说沈怀德的家庭账本,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夏金平的“大账本”,则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一个中部地级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变化
66岁的沈怀德干完一天农活,总是习惯性地拿出一册账本,在上面详细地写下当天的家庭收支。11月15日晚上,他在账本上记下了卖鸽子310元和帮人加工红薯205元的收入。
对这个咸宁崇阳县铜钟乡的农民来说,记账已经带有一种生活的仪式感。从1981年的农历七月十八至今,他已记了37年的账。
从1981年的10.6元,到1991年的6670.36元,2000年的23967.17元,再到2017年的69350元,珍藏在湖北省档案馆的30多个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着沈怀德一家过去37年的收入变化。
40公里外的咸宁市金桂路一栋办公楼里,56岁的夏金平也在记账。不同于沈怀德家的小账本,夏金平记录的是9861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大账本”。这位咸宁市统计局局长,1983年大学毕业后去咸宁地区统计局工作,已为咸宁记了35年的账。
如果说沈怀德的家庭账本,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夏金平的“大账本”,则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一个中部地级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变化。
在夏金平的账本中,2017年,咸宁市的经济总量达到1234.86亿元,是1978年4.92亿元的251倍,也是1998年咸宁建市时100.06亿元的12.3倍。
据夏金平介绍,咸宁在历史上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新中国成立后,咸宁地区曾经“县县有化肥厂,县县有水泥厂”,却都是小钢铁、小煤炭、小机械、小水泥、小化肥等五小企业。改革开放后,一些乡镇企业出现,工业发展依然落后。
1998年,咸宁撤地设市。这一年,被夏金平称作“咸宁经济的起步之年”,此后,这个中部地级市开始摸索自己的发展之路。随着咸宁提出工业强市战略,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出现在鄂南大地上。
在咸宁市咸安区的东北角,坐落着海威复合材料制品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民营企业,经过十多年自主研发,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舰船复合材料领域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
距离海威不远处的湖北三环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是一家有49年历史的老国企。近半个世纪里,它经历了从给农用机、拖拉机做配件到如今给东风、一汽等“汽车国家队”做配套的一次次跨越。
提起老牌国企的发展之道,总经理雷森林能说出一长串改革故事。这家老牌国企最大的秘诀是靠一次次的技改和创新谋发展,“仅仅靠销售数字上的增长是无法长久的,质量的增长才是可持续的。”
在26年前,咸宁最早的开发区——咸宁温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之时,规划和建成面积只有10平方公里和1平方公里,企业不到10家。如今,369平方公里的咸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威与三环等411家企业,正在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咸宁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咸宁高新技术企业在1999年实现“零”的突破,到目前达到190家,高新产业发展到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及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五大行业齐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行业发展突出的地步。
据咸宁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改革办主任黄建平介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咸宁提出统筹做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全域旅游三篇大文章,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崛起优势,力争到2020年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