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0/16 |
9
|
10
|
11
|
>
|
>| |
|
|
PDF版 |
|
|
|
|
|
一个美国华人家庭的百年“回潮”路 |
|
|
( 2018-12-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本报记者王健
一个温暖的冬日午后,在美国加州蒙特雷的一家博物馆里,身着红色唐装的杰瑞·罗·萨巴多正绘声绘色地给人们讲述自己祖先的故事。
160多年前,深陷鸦片战争泥潭的中国清王朝内忧外患。
怀着“活下去”的希望,几户广东渔民驾着平底帆船从东莞出发,随着洋流穿越茫茫海洋,到达太平洋彼岸的蒙特雷湾。他们在这片崎岖的海岸上搭建棚屋、捕鱼拾贝,开垦新生活。
从此,杰瑞的祖辈们在此扎根。对于远隔大洋的故土,几乎再无音讯。
160多年后的今天,杰瑞的后代竟又机缘巧合地回到了中国。
她的儿子布兰登·萨巴多进入了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北美总部工作,不久前被派往深圳参加培训。在儿子的口中,这个距离东莞约40英里的城市被称为“中国硅谷”,聚集着大批科创企业,处处散发着活力。
“看啊,跨越太平洋的‘潮水’是多么神奇!一个多世纪前,我的老祖先们漂洋过海,来美国谋生存;现在,我的儿子加入中国企业、到中国培训,谋求更好的发展!”杰瑞莞尔一笑。
杰瑞今年69岁,不会说中文,一辈子生活在美国西海岸。
少年时,她像很多同龄人一样,迷恋“披头士”“沙滩男孩”等摇滚乐队,对于自己的中国背景一无所知。记忆中,长辈们也从未和她讲起过家族往事。
20多年前的一次“偶遇”,让杰瑞对家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参观蒙特雷罗伯斯角州立公园“捕鲸人小屋”博物馆时,她注意到墙上的一张照片:一位身着清朝对襟长衫的年长女性迎着阳光站在一个木屋门廊前,杰瑞拉住同行的姐姐说:“瞧,这多像外祖父家的房子!”
姐妹俩回家跟母亲提起此事,母亲说:“那是你们的曾外祖母。”
杰瑞很惊讶。从此,她开始寻找家族的历史脉络。
通过查阅资料并寻访知情人士,杰瑞了解到,曾外祖母名叫郭妹,1859年出生在罗伯斯角,她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出生于蒙特雷的华人女性。
19世纪50年代初,郭妹的父母驾着自家的平底帆船,驶离广东。
据美国史学家桑迪·莱登在著作《中国金》中描述,共有六七家渔民参加了这次远行,这些船只大约30英尺长,它们被一股环北太平洋呈顺时针方向涌动的潮水推动着,朝北美大陆的方向前移。
相传,最后只有两只船幸存,其中的一船人抵达了罗伯斯角。他们是蒙特雷最早的中国移民,也是当地渔业的开拓者。
后来,杰瑞的父母继承了祖辈的事业。她记得父母很忙,不太说话;她还记得,父母和祖父母说话时用中文,但和孩子们只说英语。
杰瑞决定去了解父母沉默背后的隐情。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在移民、入籍、通婚、就业等方面对华人设置限制。歧视性立法和风起云涌的排华浪潮无情地挤压着华人的生存和精神空间;此时,随着意大利和葡萄牙渔民的到来,蒙特雷湾的反华情绪达到高潮。
杰瑞从长辈口中得知,当时外祖父不得不每天凌晨两点摸黑出海,天亮前匆匆赶回家。“因为如果碰上白人渔民,他们会割断他的渔网。”
1906年,一场至今不明原因的大火将蒙特雷中国渔村夷为平地,当地华人捕鱼业从此消沉。
杰瑞的外祖父试图搭建临时棚屋,但总是还没搭好就被人拆了。杰瑞说,那场大火仿佛一块历史的伤疤,人们都小心地不去触碰。
“经受了这些,你又能怎样?生活还要继续。”杰瑞喃喃自语。她好像明白了为什么父母总是对往事只字不提。
杰瑞决定去中国看一看。4年前,她报名参加了一个美国华人寻根旅行团。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掀起了回故乡认祖归宗的寻根热潮,每年都有不少华人以这种方式返回故土。
当大巴缓缓驶入东莞市区时,满目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杰瑞目瞪口呆:“我的天!这哪里是祖辈们口中的那个小渔村?这明明就是另一个纽约!”
杰瑞十分自豪,因为那个祖先们曾经忍痛离别的故土,正在变成一片新的热土,吸引着全世界的“淘金者”。
更让杰瑞激动的是,中国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给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包括大量的海外华人。
杰瑞的儿子布兰登就是其中之一。
3年前,中国互联网公司网易在加州红木岸区设立了美国总部,研发面向西方市场的中国游戏。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后就职于当地一家软件公司的布兰登,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家新兴的中国企业。
“我不仅支持孩子们融入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还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华人的奋斗史,记住我们曾经洒下的汗水和做出的贡献。”杰瑞说。
近年来,杰瑞活跃在蒙特雷的博物馆、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讲述祖先们在此奋斗立足的悲欢故事。
她的坚持和热情吸引了越来越多当地人的关注,一些华人专程从旧金山或纽约等地赶来支持她的活动,几位失散多年的亲戚也重新与她取得联系。
“共同的记忆让华人更紧密地团结起来。”她说。
|
|
一个美国华人家庭的百年“回潮”路
|
|
|
|
( 2018-12-1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一个美国华人家庭的百年“回潮”路 |
|
|
( 2018-12-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本报记者王健
一个温暖的冬日午后,在美国加州蒙特雷的一家博物馆里,身着红色唐装的杰瑞·罗·萨巴多正绘声绘色地给人们讲述自己祖先的故事。
160多年前,深陷鸦片战争泥潭的中国清王朝内忧外患。
怀着“活下去”的希望,几户广东渔民驾着平底帆船从东莞出发,随着洋流穿越茫茫海洋,到达太平洋彼岸的蒙特雷湾。他们在这片崎岖的海岸上搭建棚屋、捕鱼拾贝,开垦新生活。
从此,杰瑞的祖辈们在此扎根。对于远隔大洋的故土,几乎再无音讯。
160多年后的今天,杰瑞的后代竟又机缘巧合地回到了中国。
她的儿子布兰登·萨巴多进入了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北美总部工作,不久前被派往深圳参加培训。在儿子的口中,这个距离东莞约40英里的城市被称为“中国硅谷”,聚集着大批科创企业,处处散发着活力。
“看啊,跨越太平洋的‘潮水’是多么神奇!一个多世纪前,我的老祖先们漂洋过海,来美国谋生存;现在,我的儿子加入中国企业、到中国培训,谋求更好的发展!”杰瑞莞尔一笑。
杰瑞今年69岁,不会说中文,一辈子生活在美国西海岸。
少年时,她像很多同龄人一样,迷恋“披头士”“沙滩男孩”等摇滚乐队,对于自己的中国背景一无所知。记忆中,长辈们也从未和她讲起过家族往事。
20多年前的一次“偶遇”,让杰瑞对家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参观蒙特雷罗伯斯角州立公园“捕鲸人小屋”博物馆时,她注意到墙上的一张照片:一位身着清朝对襟长衫的年长女性迎着阳光站在一个木屋门廊前,杰瑞拉住同行的姐姐说:“瞧,这多像外祖父家的房子!”
姐妹俩回家跟母亲提起此事,母亲说:“那是你们的曾外祖母。”
杰瑞很惊讶。从此,她开始寻找家族的历史脉络。
通过查阅资料并寻访知情人士,杰瑞了解到,曾外祖母名叫郭妹,1859年出生在罗伯斯角,她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出生于蒙特雷的华人女性。
19世纪50年代初,郭妹的父母驾着自家的平底帆船,驶离广东。
据美国史学家桑迪·莱登在著作《中国金》中描述,共有六七家渔民参加了这次远行,这些船只大约30英尺长,它们被一股环北太平洋呈顺时针方向涌动的潮水推动着,朝北美大陆的方向前移。
相传,最后只有两只船幸存,其中的一船人抵达了罗伯斯角。他们是蒙特雷最早的中国移民,也是当地渔业的开拓者。
后来,杰瑞的父母继承了祖辈的事业。她记得父母很忙,不太说话;她还记得,父母和祖父母说话时用中文,但和孩子们只说英语。
杰瑞决定去了解父母沉默背后的隐情。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在移民、入籍、通婚、就业等方面对华人设置限制。歧视性立法和风起云涌的排华浪潮无情地挤压着华人的生存和精神空间;此时,随着意大利和葡萄牙渔民的到来,蒙特雷湾的反华情绪达到高潮。
杰瑞从长辈口中得知,当时外祖父不得不每天凌晨两点摸黑出海,天亮前匆匆赶回家。“因为如果碰上白人渔民,他们会割断他的渔网。”
1906年,一场至今不明原因的大火将蒙特雷中国渔村夷为平地,当地华人捕鱼业从此消沉。
杰瑞的外祖父试图搭建临时棚屋,但总是还没搭好就被人拆了。杰瑞说,那场大火仿佛一块历史的伤疤,人们都小心地不去触碰。
“经受了这些,你又能怎样?生活还要继续。”杰瑞喃喃自语。她好像明白了为什么父母总是对往事只字不提。
杰瑞决定去中国看一看。4年前,她报名参加了一个美国华人寻根旅行团。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掀起了回故乡认祖归宗的寻根热潮,每年都有不少华人以这种方式返回故土。
当大巴缓缓驶入东莞市区时,满目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杰瑞目瞪口呆:“我的天!这哪里是祖辈们口中的那个小渔村?这明明就是另一个纽约!”
杰瑞十分自豪,因为那个祖先们曾经忍痛离别的故土,正在变成一片新的热土,吸引着全世界的“淘金者”。
更让杰瑞激动的是,中国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给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包括大量的海外华人。
杰瑞的儿子布兰登就是其中之一。
3年前,中国互联网公司网易在加州红木岸区设立了美国总部,研发面向西方市场的中国游戏。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后就职于当地一家软件公司的布兰登,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家新兴的中国企业。
“我不仅支持孩子们融入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还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华人的奋斗史,记住我们曾经洒下的汗水和做出的贡献。”杰瑞说。
近年来,杰瑞活跃在蒙特雷的博物馆、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讲述祖先们在此奋斗立足的悲欢故事。
她的坚持和热情吸引了越来越多当地人的关注,一些华人专程从旧金山或纽约等地赶来支持她的活动,几位失散多年的亲戚也重新与她取得联系。
“共同的记忆让华人更紧密地团结起来。”她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