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12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成风化人
8 5/8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一双拖鞋撑起的足球梦
· 雪域江源:追梦足球路上,他们不孤单

  相关文章: 
雪域江源:追梦足球路上,他们不孤单

( 2018-12-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康巴姑娘张静的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在足球场度过。

  一个女孩子,总是不着家去踢球,她的母亲经常埋怨她。但在追梦足球的路上,她并不孤单。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镇,和她一样喜欢踢球的姑娘还有很多。2017年,她们组建了一支雪域高原上的女足队伍,球队的名字帅气又洒脱——玉树藏木兰。

  26岁的张静从小在玉树长大。玉树是中国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从小,她喝着澜沧江源头的水长大。

  “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喜欢足球,小时候看着哥哥踢球时,我也会抢过来踢,足球是我和哥哥交流的语言。”张静说。

  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减少她对足球的爱,现在她在离家120公里外的玉树称多县工作,每周五从单位回家,周日再返回称多。她的周末时间,几乎被足球填满。她俏皮又有点自责地说:“不踢球吧,脚痒;去踢球吧,又愧对家人。”

  这个周末,张静和姐妹们相约来到玉树扎西科赛马场的一块足球场上,这里海拔接近3700米,姑娘们穿着球衣,在高原的寒风里驰骋,浑身散发着朝气与力量。

  玉树地震后,当地很多学校的球场都是各地援建的。张静和队友们踢球的扎西科赛马场,玉树州每年会在这举行隆重的康巴藏区赛马节。

  “足球有种魔力。”张静说,她清楚记得当年震后的玉树一片废墟,很难找到合适踢球的地方,但在帐篷前,在路边,总能看到一些热爱足球的孩子踢球,讨论着足球技战术,用足球将悲伤化为力量。

  更求元丁对足球的爱,也需要传承。

  31岁的更求元丁是玉树康巴野牦牛足球队队员,目前司职左后卫。这支成立于2006年的足球队里有公务员、学生、出租车司机。球队在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数十次荣获冠军,成为一支响当当的“雪域高原足球梦之队”。

  和许多生活在藏区的孩子一样,更求元丁的童年几乎与雪山草原为伴,“那时踢足球也是一件很原生态的事,我们的球门都是用木杆子做的。”更求元丁说。

  更求元丁踢球时,感觉石头、尘土和足球在一起飘,早晨在家吃一点糌粑,喝点酥油茶后,能在野地里整整踢一天。

  如今,玉树有了专业足球场,长大了的足球少年们踢得也更加起劲。每到周末,玉树球场会出现多个队伍排队轮流使用球场的局面。“我们的足球氛围非常棒。”玉树康巴野牦牛足球队教练王俊说。

  球场上的更求元丁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赛场外,他的本职工作是教学生踢球。他说:“我的使命就是让更多来自牧区的孩子学会踢球,爱上足球。”

  更求元丁是玉树市巴塘乡寄宿制小学的体育教师,该校共有学生1200多名,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除了本地生源,很多孩子来自四川甘孜和西藏昌都。

  学校只有两名体育老师,更求元丁要负责整个学校的足球教学工作。“每次给孩子们上课时,其实我也能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但他们比我幸运多了,起码从小就能接受较为正规的足球训练。”

  足球,陪伴着藏区孩子。

  18岁的索南文江来自玉树州玉树市,也是一个足球迷,当年在家乡的玉树州民族中学读完初中后,到辽宁翔宇中学读高中。

  当时,像他一样读“青海玉树内地民族班”的学生分布在全国8个省(市),学生共有2195人。今年9月,索南文江考到了焦作大学。

  小时候,索南文江和伙伴们把篮球当足球踢。时间长了篮球踢变形了,小伙伴们把废纸用胶带包成一个大纸团,继续踢。高中时,课业繁重,他们还会去踢球,“那时候踢球是一种对压力的释放,想家时,在球场出出汗感觉会好一些”。

  “几年过去,再离开雪域高原,离开爸爸妈妈时,已经没有当初那份沉重与不舍,求学的经历也让我看到了大山外平原的辽阔,但在我的生活里,足球却从未走远。”索南文江说。

          (记者李琳海、夏晓)

        新华社西宁12月9日电

 

雪域江源:追梦足球路上,他们不孤单

( 2018-12-1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