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脏乱差”下姜蝶变“绿富美”
(2018-12-04)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夜色中的下姜村(2017年8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新华社杭州12月3日电(记者商意盈、马剑)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过去因路远地偏,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0多年来,下姜村以党建促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跃升至27045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
保护环境:绿水青山带“笑颜”
初冬时节,从淳安县城出发,驱车沿千岛湖西南行走。到达下姜村,但见远山含黛、溪水潺潺,石板路一尘不染,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小楼参差错落,恍若世外桃源。 由于交通不便,人均耕地少,下姜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十足的穷山沟。村民迫于生计,家家户户养猪,村里露天厕所、猪圈、羊圈遍布,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烧炭也是当时村民的一大经济来源。老村党支部书记姜银祥回忆,那时候,下姜村有40多个木炭窑,不到5年时间,山上的树就被砍得所剩无几,四周群山像“瘌痢头”。 2003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村里开始了沼气项目建设。沼气池的建设和使用,成为下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没人乱砍滥伐了,村两委顺势实行对近万亩山林封山育林。同时,村里建起了公共厕所,用上了自来水,建起了垃圾处理站和污水管,85%的农户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环境卫生得到根本好转。 2011年,各家饲养的猪也从“单身宿舍”搬入了村外的“集体宿舍”进行规模化饲养,下姜村变得和城里一样干净。
因地制宜:顺“市”而为促发展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怎么“拔穷根”?以良好生态发展旅游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发展规模农业,吸引人才发展文创产业——在党员的带头示范下,下姜村迈出发展振兴的脚步。 2011年起,借助中国美院团队支持,下姜村打造景点式村庄,布局了35个美丽乡村精品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民宿产业。目前,全村拥有民宿27家,床位500余个,今年1至10月,实现产值2585万元。 60岁的村民姜海根将自住的楼房改建成了民宿,并提供餐饮、夜宵等服务,年收入达30多万元。“现在的日子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老姜很是开怀。 下姜村一度以蚕桑叶、茶叶、中药、毛竹“四张叶子”为抓手发展农业,经济收入曾占农民收入的一半,后来,逐渐转向更高附加值的规模农业和设施农业。 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说,村里成功流转土地430亩,建成了葡萄园、草莓园、茶叶园、中药材园等几大产业园区,村民收入实现“节节高”。 为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下姜村打出“人才牌”和“文创牌”。走进“农民画家”陈苏兰的创意小店,趣味横生的石头绘画令人耳目一新。陈苏兰说:“这些鹅卵石都是在下姜村就地取材,大的石头画可以卖好几百元,客人下单后直接快递送到家。” 除了服务好各类返乡创业的人才,下姜村还充分发掘传统技艺价值,鼓励支持村里铁匠、篾匠等“晒”手艺、显神奇,深受游客欢迎,并带来良好经济效益。
模范带头:致力于乡村振兴
记者采访了解,在下姜村转型发展的紧要关头,党员干部发挥了关键作用。 除了全村第一个建沼气池,2011年,老党员姜祖海又带头建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姜祖海说:“农家乐前期投入少说也要十几万元,村民怕亏本有顾虑。我是党员,当然要带头干。” 村里推动规模化种植经济果木时,也是靠党员带头,顺利实现了土地流转。 在下姜村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都不能掉队”。村民老汪患有尿毒症,想经营民宿却苦于从银行贷不到款。村两委干部知道后,主动帮其担保,从信用社贷款20余万元。如今,老汪依靠民宿年收入就超过了5万元。 村里还组建了3个便民服务队,建立5个网格信息组,进一步精细村庄管理。此外,还深入开展党员亮家风、亮承诺,党员“随手扫”“给孤寡老人当一天保姆”等活动,深受村民好评。 “党员干部就是要争做发展带头人、新风示范人、和谐引领人、群众贴心人,把下姜村建设好,发展好。”姜银祥说。
|
|
“脏乱差”下姜蝶变“绿富美”
|
|
|
|
( 2018-12-0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特别报道 |
|
|
“脏乱差”下姜蝶变“绿富美”
(2018-12-04)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夜色中的下姜村(2017年8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新华社杭州12月3日电(记者商意盈、马剑)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过去因路远地偏,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0多年来,下姜村以党建促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跃升至27045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
保护环境:绿水青山带“笑颜”
初冬时节,从淳安县城出发,驱车沿千岛湖西南行走。到达下姜村,但见远山含黛、溪水潺潺,石板路一尘不染,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小楼参差错落,恍若世外桃源。 由于交通不便,人均耕地少,下姜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十足的穷山沟。村民迫于生计,家家户户养猪,村里露天厕所、猪圈、羊圈遍布,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烧炭也是当时村民的一大经济来源。老村党支部书记姜银祥回忆,那时候,下姜村有40多个木炭窑,不到5年时间,山上的树就被砍得所剩无几,四周群山像“瘌痢头”。 2003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村里开始了沼气项目建设。沼气池的建设和使用,成为下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没人乱砍滥伐了,村两委顺势实行对近万亩山林封山育林。同时,村里建起了公共厕所,用上了自来水,建起了垃圾处理站和污水管,85%的农户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环境卫生得到根本好转。 2011年,各家饲养的猪也从“单身宿舍”搬入了村外的“集体宿舍”进行规模化饲养,下姜村变得和城里一样干净。
因地制宜:顺“市”而为促发展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怎么“拔穷根”?以良好生态发展旅游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发展规模农业,吸引人才发展文创产业——在党员的带头示范下,下姜村迈出发展振兴的脚步。 2011年起,借助中国美院团队支持,下姜村打造景点式村庄,布局了35个美丽乡村精品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民宿产业。目前,全村拥有民宿27家,床位500余个,今年1至10月,实现产值2585万元。 60岁的村民姜海根将自住的楼房改建成了民宿,并提供餐饮、夜宵等服务,年收入达30多万元。“现在的日子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老姜很是开怀。 下姜村一度以蚕桑叶、茶叶、中药、毛竹“四张叶子”为抓手发展农业,经济收入曾占农民收入的一半,后来,逐渐转向更高附加值的规模农业和设施农业。 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说,村里成功流转土地430亩,建成了葡萄园、草莓园、茶叶园、中药材园等几大产业园区,村民收入实现“节节高”。 为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下姜村打出“人才牌”和“文创牌”。走进“农民画家”陈苏兰的创意小店,趣味横生的石头绘画令人耳目一新。陈苏兰说:“这些鹅卵石都是在下姜村就地取材,大的石头画可以卖好几百元,客人下单后直接快递送到家。” 除了服务好各类返乡创业的人才,下姜村还充分发掘传统技艺价值,鼓励支持村里铁匠、篾匠等“晒”手艺、显神奇,深受游客欢迎,并带来良好经济效益。
模范带头:致力于乡村振兴
记者采访了解,在下姜村转型发展的紧要关头,党员干部发挥了关键作用。 除了全村第一个建沼气池,2011年,老党员姜祖海又带头建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姜祖海说:“农家乐前期投入少说也要十几万元,村民怕亏本有顾虑。我是党员,当然要带头干。” 村里推动规模化种植经济果木时,也是靠党员带头,顺利实现了土地流转。 在下姜村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都不能掉队”。村民老汪患有尿毒症,想经营民宿却苦于从银行贷不到款。村两委干部知道后,主动帮其担保,从信用社贷款20余万元。如今,老汪依靠民宿年收入就超过了5万元。 村里还组建了3个便民服务队,建立5个网格信息组,进一步精细村庄管理。此外,还深入开展党员亮家风、亮承诺,党员“随手扫”“给孤寡老人当一天保姆”等活动,深受村民好评。 “党员干部就是要争做发展带头人、新风示范人、和谐引领人、群众贴心人,把下姜村建设好,发展好。”姜银祥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