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电子幽灵 |
|
|
( 2018-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张丰 有一天中午我回到办公室,马上把笔记本、手机的充电线插上,电子书的充电线插在笔记本上。这三项设备,都是我每天用的,而它们的电量全部低于5%,这是第一次遇到。
我清楚地记得,当这些充电线全部接好时,我长舒了一口气。看着眼前的电线,我忽然感觉:正在充电的好像是我自己。我就像一个病人一样,躺在医院的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拔掉其中一根管子,身体可能都会感到不适。
去看了在成都举办的“蓬皮杜艺术双年展”,里面有一件装置作品很好地表达了我的感受。这件作品叫《核心垃圾——电子亡灵》,由很多废弃的电子设备和电线组成一个人的形象,孤零零站在那里。
看展览的时候,我很少拍照,但是这次我却想和Ta合一张影。我拿出手机和电子书,想模仿Ta的样子。拍照的朋友说:“不像,你看上去没有Ta沮丧。”她的感受和我一样,这个家伙低着头,是多么沮丧啊。
它表达的是电子设备被抛弃的命运。我不是一个电子设备爱好者,但是用来写作的笔记本,已经是第三台。我还有一个台式机,那是以保护眼睛为名购买的,但是却很少使用。先后被淘汰的两台笔记本,被丢弃在书房的角落。我无法像处理普通垃圾一样直接把它扔掉。倒不是因为硬盘里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个人隐私,而是隐隐觉得作为“垃圾”,要处理它们实在是一个难题。
有两个抽屉里装着很多废弃的手机充电器。过去很多年换或者丢了很多手机,但是充电器却大多孤零零地剩在这里。电线和充电器相互缠绕,难分难解,就像我生活中无法摆脱的麻烦一样。我不是一个怀旧的人,也没有收藏的爱好,但是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把它们全部扔掉。
我担心它们会成为无法处理的电子垃圾。但更重要的是,我似乎对这些电子旧物件有一种奇怪的情感。它们不是简单的“物”,也不是简单以物的形式陪伴过我一段时光。它们就是“我”的一部分,我在那些电脑上写作,在硬盘上存有过去的照片,我确确实实地耗费过生命。
我也明白,“我”的这一部分,是确确实实死掉了。我不可能再打开那两台废旧的笔记本来看里面的东西,事实上几年过去,它们是否还能正常启动都成为问题。每个人的手机里都会拍下很多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他看到过的地方,他喜欢的人,成为他曾经在这世间活过的证据。但是在换手机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把那些照片全部拷贝到电脑上存储起来,也很少有人认真去回顾那些照片。
这甚至造成一种后果:某种意义上,手机方便至极的拍照,扼杀了照片的神圣性。如今,似乎只有那些有心的父母,才会精选给孩子拍下的照片,做一个电子相册,大多数人对“最美的自己”也不过只满意几分钟。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对真实的照片越来越不在乎,才会导致各种PS照片软件的兴起。大家已经不再满足于记录,而是要亲手创造一个更完美的自己。
这当然是虚幻的,但是却也表明了电子时代人类的某种困境:所有的电子产品都避免不了被丢弃的命运,这样成了我们自身命运的写照。很多人玩了很久的手机之后,停下来时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为了克服这种无力感和空虚感,我们需要加倍地投入到刷屏之中,最终收获的却是更深的被抛弃感。
大多数人在放下手机之后,会很快地拿起来,这个间隙是如此之短,以至于不管是朋友圈还是微博,都还没有出现任何新的内容。我们似乎正在拥有不断加速的时间,在每一秒的瞬间厌弃前一秒。我们的生命似乎被切割成越来越小的片段,大段的读书时光,成为一种奢侈品。
这可能就是我看到《核心垃圾——电子亡灵》时感到这个“垃圾人”充满沮丧的原因。在那一刻,我和它是互通的。这是人类面临的新境况。想回到从前当然是不可能,我们需要的可能是认真评估这种局面,我们会变成不同的人类吗?在不断“适应”的时候,我们需要不断回头,看一下过去的我们。
|
|
电子幽灵
|
|
|
|
( 2018-11-3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电子幽灵 |
|
|
( 2018-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张丰 有一天中午我回到办公室,马上把笔记本、手机的充电线插上,电子书的充电线插在笔记本上。这三项设备,都是我每天用的,而它们的电量全部低于5%,这是第一次遇到。
我清楚地记得,当这些充电线全部接好时,我长舒了一口气。看着眼前的电线,我忽然感觉:正在充电的好像是我自己。我就像一个病人一样,躺在医院的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拔掉其中一根管子,身体可能都会感到不适。
去看了在成都举办的“蓬皮杜艺术双年展”,里面有一件装置作品很好地表达了我的感受。这件作品叫《核心垃圾——电子亡灵》,由很多废弃的电子设备和电线组成一个人的形象,孤零零站在那里。
看展览的时候,我很少拍照,但是这次我却想和Ta合一张影。我拿出手机和电子书,想模仿Ta的样子。拍照的朋友说:“不像,你看上去没有Ta沮丧。”她的感受和我一样,这个家伙低着头,是多么沮丧啊。
它表达的是电子设备被抛弃的命运。我不是一个电子设备爱好者,但是用来写作的笔记本,已经是第三台。我还有一个台式机,那是以保护眼睛为名购买的,但是却很少使用。先后被淘汰的两台笔记本,被丢弃在书房的角落。我无法像处理普通垃圾一样直接把它扔掉。倒不是因为硬盘里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个人隐私,而是隐隐觉得作为“垃圾”,要处理它们实在是一个难题。
有两个抽屉里装着很多废弃的手机充电器。过去很多年换或者丢了很多手机,但是充电器却大多孤零零地剩在这里。电线和充电器相互缠绕,难分难解,就像我生活中无法摆脱的麻烦一样。我不是一个怀旧的人,也没有收藏的爱好,但是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把它们全部扔掉。
我担心它们会成为无法处理的电子垃圾。但更重要的是,我似乎对这些电子旧物件有一种奇怪的情感。它们不是简单的“物”,也不是简单以物的形式陪伴过我一段时光。它们就是“我”的一部分,我在那些电脑上写作,在硬盘上存有过去的照片,我确确实实地耗费过生命。
我也明白,“我”的这一部分,是确确实实死掉了。我不可能再打开那两台废旧的笔记本来看里面的东西,事实上几年过去,它们是否还能正常启动都成为问题。每个人的手机里都会拍下很多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他看到过的地方,他喜欢的人,成为他曾经在这世间活过的证据。但是在换手机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把那些照片全部拷贝到电脑上存储起来,也很少有人认真去回顾那些照片。
这甚至造成一种后果:某种意义上,手机方便至极的拍照,扼杀了照片的神圣性。如今,似乎只有那些有心的父母,才会精选给孩子拍下的照片,做一个电子相册,大多数人对“最美的自己”也不过只满意几分钟。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对真实的照片越来越不在乎,才会导致各种PS照片软件的兴起。大家已经不再满足于记录,而是要亲手创造一个更完美的自己。
这当然是虚幻的,但是却也表明了电子时代人类的某种困境:所有的电子产品都避免不了被丢弃的命运,这样成了我们自身命运的写照。很多人玩了很久的手机之后,停下来时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为了克服这种无力感和空虚感,我们需要加倍地投入到刷屏之中,最终收获的却是更深的被抛弃感。
大多数人在放下手机之后,会很快地拿起来,这个间隙是如此之短,以至于不管是朋友圈还是微博,都还没有出现任何新的内容。我们似乎正在拥有不断加速的时间,在每一秒的瞬间厌弃前一秒。我们的生命似乎被切割成越来越小的片段,大段的读书时光,成为一种奢侈品。
这可能就是我看到《核心垃圾——电子亡灵》时感到这个“垃圾人”充满沮丧的原因。在那一刻,我和它是互通的。这是人类面临的新境况。想回到从前当然是不可能,我们需要的可能是认真评估这种局面,我们会变成不同的人类吗?在不断“适应”的时候,我们需要不断回头,看一下过去的我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