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报道 |
16 |
8/16 |
7
|
8
|
9
|
>
|
>| |
|
|
PDF版 |
 |
|
|
|
|
激发土地绿色新动能 |
绿色发展之“土”的故事 |
|
( 2018-1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报道 |
|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大,部分地区土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的平衡协调,是一道亟须回答的“考题”。
近日,记者走访多地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日益好转,在破解土地资源开发和自然生态保护的两难选择中,走出了新路子。
在盘锦辽河口附近海域,这片曾因盲目开发、滥围滥养造成“人进鸟退”的湿地,正在进行全面退养还海的生态修复工程。辽河口湿地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湿地之一,过去曾被称为“黄渤海鱼类的摇篮”,由于多年大面积围海养殖,生态环境曾大受影响。
“潮水过去被人为隔断从而打破生态平衡,现在通过拆除相关封闭隔断,使得辽河水和海水都能自由进出,滩涂将重返生机。”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高级工程师李晋说。
今年5月起,盘锦开始全面实施这项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滨海湿地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已实现退养还海1.2万亩。根据无证、非法、有证到期等不同情况,将依法逐步收回余下的围海养殖区域,逐步恢复自然生态。
贵州赤水市这座因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而闻名的“黔北边城”,生态环境优越,但也曾是多年的国家贫困县。“生态环境好是赤水最大的财富,绿水青山就是赤水的‘绿色银行’。”赤水市复兴镇党委书记王大才说,但如何从“绿色银行”里提出钱来,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成为赤水亟待攻克的难题。
多年来,赤水市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发展的路子,从漫山遍野的竹子上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当地土壤环境和地理条件适合竹林种植,“插一把筷子就能种出竹子来”,赤水市大力鼓励农民种植竹林。当地农民可以把竹子卖给造纸厂、家具厂,可以收获竹笋,竹林下可以养乌骨鸡,水塘里还可以养鱼。赤水有效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整合土地资源多种功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走出了一条有当地特色的脱贫致富路。
“我们这里,没有平整的土地,你看到的就是石头、河谷、山脉。”王大才说,当地一种长在石头上被誉为“仙草”的石斛价值很高,在政府引导下,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近年来,石斛市场效益好,金钗石斛鲜条一斤40块钱左右,干花一斤要卖4000至6000元不等。
如今,赤水市靠种石斛致富的家庭,年收入上百万元的有几十家,年收入几十万元的比比皆是,曾经没人要的石头地变成了香饽饽。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地的生动实践也充分表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而是可以协同发展的多选题,二者的结合,更可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记者徐祥达、王成、孙仁斌;参与采写:李惊亚、李超)据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

|
|
激发土地绿色新动能
|
绿色发展之“土”的故事
|
|
|
( 2018-11-2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特别报道 |
|
|
|
激发土地绿色新动能 |
绿色发展之“土”的故事 |
|
( 2018-1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报道 |
|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大,部分地区土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的平衡协调,是一道亟须回答的“考题”。
近日,记者走访多地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日益好转,在破解土地资源开发和自然生态保护的两难选择中,走出了新路子。
在盘锦辽河口附近海域,这片曾因盲目开发、滥围滥养造成“人进鸟退”的湿地,正在进行全面退养还海的生态修复工程。辽河口湿地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湿地之一,过去曾被称为“黄渤海鱼类的摇篮”,由于多年大面积围海养殖,生态环境曾大受影响。
“潮水过去被人为隔断从而打破生态平衡,现在通过拆除相关封闭隔断,使得辽河水和海水都能自由进出,滩涂将重返生机。”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高级工程师李晋说。
今年5月起,盘锦开始全面实施这项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滨海湿地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已实现退养还海1.2万亩。根据无证、非法、有证到期等不同情况,将依法逐步收回余下的围海养殖区域,逐步恢复自然生态。
贵州赤水市这座因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而闻名的“黔北边城”,生态环境优越,但也曾是多年的国家贫困县。“生态环境好是赤水最大的财富,绿水青山就是赤水的‘绿色银行’。”赤水市复兴镇党委书记王大才说,但如何从“绿色银行”里提出钱来,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成为赤水亟待攻克的难题。
多年来,赤水市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发展的路子,从漫山遍野的竹子上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当地土壤环境和地理条件适合竹林种植,“插一把筷子就能种出竹子来”,赤水市大力鼓励农民种植竹林。当地农民可以把竹子卖给造纸厂、家具厂,可以收获竹笋,竹林下可以养乌骨鸡,水塘里还可以养鱼。赤水有效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整合土地资源多种功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走出了一条有当地特色的脱贫致富路。
“我们这里,没有平整的土地,你看到的就是石头、河谷、山脉。”王大才说,当地一种长在石头上被誉为“仙草”的石斛价值很高,在政府引导下,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近年来,石斛市场效益好,金钗石斛鲜条一斤40块钱左右,干花一斤要卖4000至6000元不等。
如今,赤水市靠种石斛致富的家庭,年收入上百万元的有几十家,年收入几十万元的比比皆是,曾经没人要的石头地变成了香饽饽。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地的生动实践也充分表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而是可以协同发展的多选题,二者的结合,更可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记者徐祥达、王成、孙仁斌;参与采写:李惊亚、李超)据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