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观察 |
16 |
13/16 |
12
|
13
|
14
|
>
|
>| |
|
|
PDF版 |
|
|
|
|
|
巴新“草迷”感谢中国,用“菌草”给儿女命名 |
|
|
( 2018-11-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 |
|
被称为“巴新菌草第一人”的布莱恩·瓦义,见证了“中国草”在巴新生根繁衍的全过程
1997年应巴新东高地省之邀,林占熺教授在鲁法区建立了首个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当第一朵蘑菇长出时,布莱恩·瓦义松了一口气:“我知道,未来有希望了”
布莱恩说,那时候,菌草迷们有的自己改名叫菌草,有的用菌草给儿女命名,以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儿子的全名就叫“菌草·瓦义”
新华社记者王红玉、杨敬忠、莫华英
旱季的考鲁费古菌草示范基地,两人高的菌草青翠欲滴,随风摇曳。不远处的围栏里,毛色光亮的牛儿欢快地享受着鲜嫩的午餐。
随着中国农业专家的到来,距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首府戈罗卡25公里的这片土地,正成为巴新农业“希望的田野”。
菌草因可代替树木用来培养食用菌而得名,被巴新当地民众称为“中国草”。
“他们以前作为牧草引种的菅草,一到旱季就枯掉了。而我们的菌草在旱季依然翠绿,产量至少是菅草的3倍,粗蛋白的含量相当于青储玉米,牛羊特别爱吃。一公顷菌草可以养30头牛或300只羊。”来自中国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林应兴自豪地对记者说。
林应兴是援助巴新菌草、旱稻技术项目组组长。考鲁费古菌草示范基地是项目组新开辟的示范点,目标是将传统的菌草养菇和新兴的菌草养畜相结合,带动周边甚至全省的农民脱贫致富。
被称为“巴新菌草第一人”的布莱恩·瓦义,见证了“中国草”在巴新生根繁衍的全过程。
1995年,在联合国资助下,布莱恩·瓦义来到中国福州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他决心把这一巴新所需的技术带回国。
菌草技术发明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被布莱恩·瓦义的诚心所感动,于1997年应东高地省之邀,在鲁法区建立了首个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当第一朵蘑菇长出时,布莱恩·瓦义松了一口气:“我知道,未来有希望了。”
古稀之年仍致力于菌草技术推广应用的林占熺回忆道:“我们很快利用当地野生菌草栽培出了各种食用菌,产区从示范基地扩展到巴新3省10区。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鲁法区召开5000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会上奏响了中国国歌。”
布莱恩·瓦义说,那时候,菌草迷们有的自己改名叫菌草,有的用菌草给儿女命名,以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儿子的全名就叫“菌草·瓦义”。
2000年,福建、东高地结成友好省,双方签署技术援助协议,中方随后派出以林占熺为组长的专家组负责实施援助项目。
在戈罗卡的示范基地,项目组专家用英语详细介绍如何利用菌草栽培食用菌,一名当地雇员再把英语翻译成当地语言,保证在场的60多名村民都能听懂。
“我完全听懂了,相信我一定能试种成功。”34岁的女村民普里西拉·托尼自信地说。从项目一开始,林占熺就把技术简化再简化,力争让当地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能挣钱。当村民们带着知识和技能离开基地时,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基地赠送的草种。
普里西拉·托尼说:“中国人是真心帮我们,无偿提供技术和指导。菌草可以连续收割50年以上,菌草种菇占地少。这个项目是贫困妇女增收的好方法。”
东高地省政策规划与监督局负责人彼得·加尔说:“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也是最大的敌人。中国的减贫技术和经验值得巴新借鉴,东高地省愿率先推行中国的减贫模式。”
不久前,东高地省举行“2018-2022五年发展计划”启动会,菌草技术被东高地省列为重点优先项目。巴新总理彼得·奥尼尔及巴新多名议员和政府官员参观了菌草种苗圃以及菌草栽培食用菌、菌草养羊示范地等。奥尼尔感谢中国政府对巴新政府和人民的帮助,赞扬中国专家组的出色工作。
更系统的援助思路、更灵活的援助方式、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渴望脱贫致富的巴新人民相信:“中国草”让他们的家乡走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新华社莫尔兹比港11月14日电
|
|
巴新“草迷”感谢中国,用“菌草”给儿女命名
|
|
|
|
( 2018-11-1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
|
|
|
巴新“草迷”感谢中国,用“菌草”给儿女命名 |
|
|
( 2018-11-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 |
|
被称为“巴新菌草第一人”的布莱恩·瓦义,见证了“中国草”在巴新生根繁衍的全过程
1997年应巴新东高地省之邀,林占熺教授在鲁法区建立了首个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当第一朵蘑菇长出时,布莱恩·瓦义松了一口气:“我知道,未来有希望了”
布莱恩说,那时候,菌草迷们有的自己改名叫菌草,有的用菌草给儿女命名,以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儿子的全名就叫“菌草·瓦义”
新华社记者王红玉、杨敬忠、莫华英
旱季的考鲁费古菌草示范基地,两人高的菌草青翠欲滴,随风摇曳。不远处的围栏里,毛色光亮的牛儿欢快地享受着鲜嫩的午餐。
随着中国农业专家的到来,距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首府戈罗卡25公里的这片土地,正成为巴新农业“希望的田野”。
菌草因可代替树木用来培养食用菌而得名,被巴新当地民众称为“中国草”。
“他们以前作为牧草引种的菅草,一到旱季就枯掉了。而我们的菌草在旱季依然翠绿,产量至少是菅草的3倍,粗蛋白的含量相当于青储玉米,牛羊特别爱吃。一公顷菌草可以养30头牛或300只羊。”来自中国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林应兴自豪地对记者说。
林应兴是援助巴新菌草、旱稻技术项目组组长。考鲁费古菌草示范基地是项目组新开辟的示范点,目标是将传统的菌草养菇和新兴的菌草养畜相结合,带动周边甚至全省的农民脱贫致富。
被称为“巴新菌草第一人”的布莱恩·瓦义,见证了“中国草”在巴新生根繁衍的全过程。
1995年,在联合国资助下,布莱恩·瓦义来到中国福州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他决心把这一巴新所需的技术带回国。
菌草技术发明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被布莱恩·瓦义的诚心所感动,于1997年应东高地省之邀,在鲁法区建立了首个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当第一朵蘑菇长出时,布莱恩·瓦义松了一口气:“我知道,未来有希望了。”
古稀之年仍致力于菌草技术推广应用的林占熺回忆道:“我们很快利用当地野生菌草栽培出了各种食用菌,产区从示范基地扩展到巴新3省10区。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鲁法区召开5000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会上奏响了中国国歌。”
布莱恩·瓦义说,那时候,菌草迷们有的自己改名叫菌草,有的用菌草给儿女命名,以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儿子的全名就叫“菌草·瓦义”。
2000年,福建、东高地结成友好省,双方签署技术援助协议,中方随后派出以林占熺为组长的专家组负责实施援助项目。
在戈罗卡的示范基地,项目组专家用英语详细介绍如何利用菌草栽培食用菌,一名当地雇员再把英语翻译成当地语言,保证在场的60多名村民都能听懂。
“我完全听懂了,相信我一定能试种成功。”34岁的女村民普里西拉·托尼自信地说。从项目一开始,林占熺就把技术简化再简化,力争让当地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能挣钱。当村民们带着知识和技能离开基地时,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基地赠送的草种。
普里西拉·托尼说:“中国人是真心帮我们,无偿提供技术和指导。菌草可以连续收割50年以上,菌草种菇占地少。这个项目是贫困妇女增收的好方法。”
东高地省政策规划与监督局负责人彼得·加尔说:“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也是最大的敌人。中国的减贫技术和经验值得巴新借鉴,东高地省愿率先推行中国的减贫模式。”
不久前,东高地省举行“2018-2022五年发展计划”启动会,菌草技术被东高地省列为重点优先项目。巴新总理彼得·奥尼尔及巴新多名议员和政府官员参观了菌草种苗圃以及菌草栽培食用菌、菌草养羊示范地等。奥尼尔感谢中国政府对巴新政府和人民的帮助,赞扬中国专家组的出色工作。
更系统的援助思路、更灵活的援助方式、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渴望脱贫致富的巴新人民相信:“中国草”让他们的家乡走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新华社莫尔兹比港11月14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