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11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成风化人
8 6/8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立足岗位扶贫的她,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
· 倒在操场上的师者,遗言是“孩子们加油”
· 身患癌症攻克“导弹癌症”

  相关文章: 
立足岗位扶贫的她,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
追忆四川泸州优秀共产党员余芬

( 2018-11-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余芬(右一)在走马村与村民合影。
受访者供图
 
  
 
   “家人为她收拾遗物时看到,床上铺的棉絮是用旧衣服打碎做成的,床单是她一个亲戚多年前给的,沙发上的抱枕是用旧羽绒服做的……”
 
  “几十年自发组织家人学先烈、学红军,跟党走,令人动容。这是她用心服务群众,严肃良好家风,自觉守护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根源”
 
  
本报记者蒋作平、董小红、刘坤
 
  一句问候、一张笑脸、一本记账簿,一个微信群,一条电话线,一套扶贫方案,一条增收路子,这些是她在扶贫中的标志。
 
  而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5岁,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参加工作28年来,余芬始终立足岗位扶贫,怀着对党无限的忠诚,视贫困群众为自己的亲人,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虽然离开了,但她的故事还在群众中流传。
 
  “扶贫英雄余芬一路走好!”赤水河畔再现鱼水深情


 
  去年12月20日,四川泸州古蔺县广电局共产党员余芬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周光文、胡克勋新房建成,原有电视机都有故障,需准备两台送去。”
 
  12月24日,余芬拆下自家电视机,又上街买了一台新电视机。临近下午五点,等在县中医院的丈夫陈开政忙完手术,他们马上驱车前往走马村送电视机。
 
  走马村监委会主任周林在电话中说:“天快黑了,路途又远,最好明天再来。”余芬坚持要去,说第二天就是周光文的母亲吴仁芬老人73岁的生日,她想让老人在生日当天能看上电视。
 
  余芬开车送到走马村村口时,天色已晚。她把电视机抬下车送给吴仁芬,正想上车离开,给几公里外的另一户送电视机。回头正好看见,白发苍苍的吴仁芬背着电视机,走路颤颤巍巍。“天黑了,前面还有一公里陡坡,万一摔倒了怎么办?”余芬不放心,执意要开车把大娘送回家。
 
  在陡坡上一个急转弯处,由于路基垮塌,汽车不慎掉下悬崖。余芬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牺牲,享年45岁;丈夫陈开政全身15处骨折,经抢救脱险;吴仁芬受轻伤。
 
  走马村党支部书记罗应强含泪告诉记者:“吴仁芬第二天就满74岁,她想让老人过一个快乐的生日。关心群众疾苦的本色,决定了余芬必须要做到最好。” 
 
  余芬牺牲的消息传出不到半小时,几百人前往殡仪馆吊唁。不到一小时,网上的跟帖达到15000条。一天之内,表示哀悼的网友发出信息21万多条!
 
  来自余芬老家农村一名70多岁孤寡老人,自己问路来到殡仪馆,为余芬守灵三天三夜,嘴里一直念叨着一句话:“她是个好人!”
 
  古蔺县的幼儿教师、入党积极分子高雁写道:“余芬牺牲在扶贫路上,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我在认真思考新时代下信仰重塑的意义,我已经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正气了。”
 
  “扶贫英雄余芬一路走好!”“您不认识我,我却记住了您。”12月28日,古蔺县城数千名干部群众挥泪送别,有的群众在街头举起这样的黑白横幅。上年纪的老人说,这是古蔺县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最感人的送别场面。
 
  她把贫困户当亲戚,心细如发,关怀备至


 
  余芬的扶贫故事很多,但她的方法却很独特。
 
  “贫困户就像家里的亲戚一样,长时间不走动就生疏了。”在同事彭玲心中,余芬这句话道出了真谛:视贫困户为亲戚,为群众服务全心全意。
 
  余芬到贫困户周国良家走访,端来的板凳上沾满灰尘。余芬没有丝毫犹豫,拉过凳子就坐,端起水碗就喝。“为啥不擦干净再坐?”“不要讲究那么多,重要的是不让我们与群众的感情生疏了。”余芬常对村干部周林说。
 
  周国良的儿子周应华常年在广东打工,村干部劝周应华回去利用扶贫政策把房子修了,打电话不下20次都没成功。余芬一出马,不仅做通了思想,还帮他建好了新房。 
 
  “特别是她还能把群众的每一件琐碎小事都记清楚,都当成天大的事办好,这是我们所不及的。”走马村村主任李正刚告诉记者。
 
  贫困户周应海的老婆赵绪端因嫌家穷,抛夫弃子离家出走5年。余芬知道后,便到处托人打听赵绪端的下落,联系上后又天天打电话、发微信做思想工作,用孩子的亲情、做人的责任感化她。经过一个多月软磨硬泡,硬是把她从广东惠州劝了回来,让这个家庭破镜重圆。
 
  在贫困户周国民家攀谈中,心细如发的余芬发现他家中不只有五口人,还有一个儿媳徐芳艳,而且已经有了身孕,却什么手续都没有办。在周国民的儿子周树文满22岁的第二天,余芬就亲自带他们去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大家都诧异她是怎么记住这个日子的,她说:“我不放心,这对小夫妻很多东西都不懂,更不能让他们非婚生育,走上违法道路。”此后还带他们办了户口、准生证,还督促他家儿媳妇定期进行产检。
 
  “她把对工作的负责和细心,发挥到了极致。”县广电局机关党委书记蒋维克告诉记者。
 
  第一次走访贫困户袁图先时,见他36岁的光棍儿子王新应把衣服拴在腰间,赤裸上身游荡。余芬拉过王新应,叫“兄弟,我们合个影。”随后又给他穿好衣服,扣好扣子,再用手机合一张影。然后问他:“兄弟,哪张好看?”“哥,拿出精神来,我帮你联系活儿干,再帮你说个媳妇。”以此激发王新应立志脱贫。
 
  初次造访吴仁芬一家,风烛残年的老人、智障的儿子、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余芬格外上心。再次来她家时,余芬带来一个作业本和圆珠笔,手把手地教吴仁芬识字。没过多久,古稀老人和她的儿子周光文,都首次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20多年来,她帮助过很多困难群众,其中直接帮扶的26户贫困家庭已经实现脱贫。
 
  古蔺县太平镇副书记冷剑锋告诉记者:“余芬的工作方法很独特,一句问候、一张笑脸、一本日记本,一个微信群,一条电话线,一套扶贫方案,一条增收路子……这非常值得我们帮扶干部学习。”
 
  她是红军精神的传人,崇拜先烈、家风良好,是新时代的好党员


 
  “二姐从小就崇拜革命先烈,热爱红军,从小在她身上就有红色气质。”余芬的妹妹余小梅说,每年清明节,余芬不是带着家人回老家祭拜地下党革命烈士纪念碑,就是前往太平镇瞻仰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
 
  余芬曾在作文里写道:“尊敬的烈士们,你们是我们家乡的骄傲!你们为我们的幸福生活牺牲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每年清明,我都会来看你们!”
 
  这么多年,余芬的确做到了!
 
  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斌告诉记者:“几十年自发组织家人学先烈、学红军,跟党走,令人动容。这是她用心服务群众,严肃良好家风,自觉守护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根源。”
 
  余芬从小就懂得感恩和回报。中师毕业在丹桂镇岩湾小学教书时,她就从每月68元的工资中拿出大部分,来垫付贫困生学费、生活费,先后帮助本已打算辍学的15个穷孩子继续上学,其中11人考上大学。
 
  在丹桂镇文化站工作时,她先后联系过普安、正丰、彭云、白良4个贫困村。在县文旅局工作期间,余芬帮扶过龙爪、锅厂和走马等贫困村。早在2006年,她的扶贫事迹就已写入了单位扶贫工作总结。
 
  余芬不仅长期心系扶贫大业,还动员家人扶贫。
 
  “我是医生,余芬每次下乡,都叫我一起去,就是为了义务给村里人看病。每次去,一叠处方一会儿就开完了,老百姓需求量很大。”陈开政告诉记者。
 
  陈开政是古蔺县中医院骨科主任,是县里“骨科一把刀”。几年下来,陈开政已义诊贫困户583人次,减免医疗费25万多元。
 
  余芬的良好家风也在古蔺县传为美谈。
 
  几年前儿子陈喆考入北大时,县城流行办升学宴,但余芬却坚持不办。她曾解释说:“我和丈夫都是共产党员,要带头响应党的号召,移风易俗,包括自己亲人我们都不宴请,请理解支持!”
 
  为了贫困户能过上好日子,她自己宁愿过苦日子。说起余芬的生活节俭,余小梅泣不成声:“家人为她收拾遗物时看到,床上铺的棉絮是用旧衣服打碎做成的,床单是她一个亲戚多年前给的,沙发上的抱枕是用旧羽绒服做的……”
 
  “余芬早就和我约定,必须廉洁从医,她说她是党员,要监督我。”陈开政说,拒收红包,早就成了两口子默契的约定,哪怕是家庭最困难的时期。
 
  生前,余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离开后,泸州市委追授她为“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全市共产党员向她学习。
 
 

立足岗位扶贫的她,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
追忆四川泸州优秀共产党员余芬

( 2018-11-1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