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10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经济·民生
16 7/16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奏响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
· 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将获降费奖补
· 如何看待我国吸引外资前景
· 外汇局: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可控
· “泾”非昔比,漕河泾印证开放创新磁力
· 大秦铁路运煤忙 确保冬季“暖”供应

  相关文章: 
“泾”非昔比,漕河泾印证开放创新磁力

( 2018-10-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在上海地名中,“泾”是一个常见的字,通常被用来指一条小河道。无数条泾和浜,织起了江南大地的水网。
 
  有这样一条泾,在全国的开发区中鼎鼎有名。成立34年来,坚持“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事”,汇聚中外高科技企业约3600家,它就是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从一条普通河道旁的自然田园,发展成科技创新地标,漕河泾的成长印证开放创新的磁力。
 
变化的产业与不变的追求


 
  上海市桂平路一幢不起眼的小楼4层,数十个年轻人的忙碌身影让这里充满生机。今年8月,团队自主研发的一种冠心病诊断新技术,比常规冠脉造影检查准确率提高33%,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
 
  这个年轻团队的领头人,是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涂圣贤教授。在学校支持下,涂圣贤把十余年的研究成果拿出来进行转化,于是有了今天的创业新秀博动医学影像科技有限公司。
 
  “这项新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冠心病患者要不要放支架、放几个支架等问题。”谈到研究成果,涂圣贤娓娓道来。虽然慕名找来的地方很多,但涂圣贤还是把成果转化放在了漕河泾。“虽然漕河泾商务成本不低,但这里创新氛围好,与研究机构沟通方便,人才招聘也相对容易。”
 
  博动医学影像是漕河泾众多创新企业的一员。从1984年的上海微电子工业区起步,几经迭代升级,漕河泾目前已形成以电子信息为支柱,涵盖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配套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
 
  产业不断在变,不变的是漕河泾对于“硬科技”的追求。无论早期的微电子,还是如今的集成电路、新材料,对科技研发的要求都非常高。虽然前期看起来没那么热闹,但“硬科技”的长跑耐力无疑更好。
 
  今年年中发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漕河泾的科技创新指标位居全国前五。在众所关注的人工智能领域,行业领头羊商汤科技把全球研发总部设在了漕河泾。“我们坚信,只要技术迭代的速度超过对手,一定有回报。”商汤科技总裁张文说。
 
开放的力量与海纳百川的气质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一,3M中国对改革开放的记忆非常深刻。
 
  “上世纪90年代初,3M在漕河泾成立中国第一个生产基地。2006年,3M继续加大对本土市场的投资,成立中国研发中心。如今,3M中国已拥有超过40个实验室,是3M全球的第二大研发中心。”在近日举行的2018漕河泾科创嘉年华上,3M中国研发中心运营总经理饶文琦说。
 
  除了3M,落户漕河泾的世界500强企业还包括强生、默沙东和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等。作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六大承载区之一,开放的力量在漕河泾展露无遗。
 
  坚持对外开放,一开始就融入了漕河泾的发展基因里。上世纪80年代,漕河泾成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1991年,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3年,上海漕河泾出口加工区成立,成了全国少有的具有三重功能的国家级开发区。
 
  漕河泾的开放效应,辐射到整个长江流域。漕河泾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董事长桂恩亮表示,2008年以来,通过开发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项目总数达到156个,投资总额逾1200亿元。
 
  在开放中创新,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今年9月,在漕河泾成长起来的移动互联网企业触宝科技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与一般的互联网公司不同,触宝从诞生之日起就放眼海外市场。目前,触宝的输入法产品支持超过110种语言的输入,用户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找市长找市场”又有新突破


 
  除了具备多重功能,漕河泾开发区的另一大特色是,没有管委会,园区开发建设主要依托漕河泾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这种独特的体制,让漕河泾一开始就非常注重运用市场化的力量。
 
  漕河泾开发区总顾问陈青洲回忆说,漕河泾开发之初非常艰难,“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当时的上海市领导嘱咐开发者:你们不要“等、靠、要”,不要“找市长”,要靠自己的努力“找市场”。
 
  上海首批工业用地有偿使用先行区、国际科学园区协会最早的中国会员、拥有北京之外全国唯一的马德里商标申请受理单位……在市场化的导向下,漕河泾构建了一整套针对创新企业的服务体系。
 
  如今,这种“不找市长找市场”的理念还在进一步突破。今年10月初,A股上市公司“上海临港”发布公告,临港集团将把漕河泾开发区的核心资产置入上市公司。通过这次重组,不仅上市公司将发生改头换面的变化,漕河泾的开发体制也会变得更加市场化。
 
  其实,对于漕河泾来说,34年发展积累下来的不仅是实物资产。近年来,漕河泾在上海市内先后启动徐汇北杨、青浦赵巷等新一批开发项目。在上海市外,通过输出品牌和管理,先后成立浙江海宁、江苏盐城、贵州遵义等异地分区。“漕河泾不仅是一个科创地标,也是一个科创品牌,这是我们未来发展最大的底气之一。” 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总经理詹锋说。 
(本报记者何欣荣)
 
 

“泾”非昔比,漕河泾印证开放创新磁力

( 2018-10-2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民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