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9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 闻
8 1/8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煤老板”变身“科技人”
· 中办国办印发《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
· 你我生活的这些“小确幸” 都和浦东的“大情怀”有关
· 丰收,九月的味道
· 川藏铁路拉林段首组道岔铺设成功
· 津城展美颜 静待达沃斯

  相关文章: 
“煤老板”变身“科技人”

( 2018-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昆明电(记者周亮、王长山、白靖利)从摆弄煤到投身液态金属、植保无人机、高新农业等产业,虽说跨界的步子大了点,但为了梦想值得拼一拼。
 
  在云南曲靖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包矿挖煤小有积累后,如今拿出不少资金甚至全部身家试水科技产业,冒着风险踏上了“跨界淘金”之路。而“煤城”曲靖,也因创新创业的气氛日渐浓厚,开始显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聚发展新动能的新气象。
 
用液态金属改变生活


 
  笔尖在纸上游走,画出一张银白色电路图,打印后就是一块电路板——在宣威市液态金属科技馆,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款神奇之笔。
 
  “用液态金属当墨水写出电路板,导电性和简便性都很好。”48岁的云南中宣液态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应宝介绍,这款手写笔只是液态金属150多项应用产品中的一个。
 
  作为一种多金属合金功能材料,液态金属常温下呈液态,具有沸点高、导电性强、散热快等特点,可广泛用于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在矿山打拼了26年的杨应宝,如今对液态金属的熟悉程度早已超过了煤。
 
  杨应宝的煤炭事业曾从云南曲靖干到四川攀枝花,顶峰时名下有镍矿、磷矿、硫铁矿,一时风光无限。
 
  “产业政策和市场都在变,我不能一生挖矿。”因环保等原因,杨应宝关了几个矿,开始思考转型路径。寻寻觅觅、山重水复,直到中科院刘静博士把一杯液态金属放在他眼前时,老杨最终下了决心。2013年,通过宣威市政府和中科院理化所签订协议,杨应宝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搞液态金属很“烧钱”,几年来已累计投入2亿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建成了年产200吨的液态金属产品生产线和液态金属科技馆,拥有200多个液态金属配方和200多项专利,产值达1.7亿元、利润4600万元,和百余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令杨应宝感到自豪的是,宣威市已成为液态金属产业的领跑者。
 
  “虽然产品应用和市场开拓很难,但我每天都很兴奋。”杨应宝说,“液态金属必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不会回头。”
 
“让事业飞起来”


 
  “新研制的油电混合无人机载重30公斤,续航5小时。”云南高科新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德水对此很自豪。
 
  1977年出生的李德水也是一位“煤老板”,煤炭行业前几年资源大整合,促使他走上转型路。在深圳他首次接触无人机,立马被它飞行的优美姿态吸引。随后,他跑了全国270多家无人机生产企业,最终选择了干这行。 
 
  “从小就觉得打农药很辛苦,还可能中毒。”农村长大的李德水,感觉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简直无与伦比。2016年9月,他投资的公司挂牌成立,技术上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生产上依托曲靖的军工企业。他的角色是资金支持+市场推广。
 
  植保无人机并不稀奇,但在高原上使用,需要根据自然气候条件进一步研发。李德水拿出家底,推动公司设计出独特的农业植保系列无人机,去年共销售260多台,产值达1500万元。
 
  “我们更看重服务,这块市场潜力很大。”李德水算了笔账,“一个劳动力每天按100元算,每天能打5亩就了不起了,算下来每亩20元。而用无人机打药每天可打百余亩,每亩收费12元左右。”
 
  公司现在已在德宏、楚雄、红河等地接单,还成立了滇黔桂飞防联合纵队,12个人6架飞机随时待命。李德水还计划对退伍转业军人、新型农民工等进行培训,让无人机飞得更远。
 
  “如果一直躺在煤上,就没有我的今天。”李德水感慨道。
 
“别小看这些农产品”


 
  在煤炭行业打拼11年后,唐玉生投资设立云南万兴隆集团并任董事长,致力于发展罗平县著名的黄姜、油菜、蜂蜜“三黄”产业。
 
  曲靖多煤,本世纪初,一大批“煤老板”诞生。2004年前后,全市拥有煤矿600个左右,八成是私人的。“那时候只要把煤挖出来就能赚钱。”在煤炭黄金十年里,唐玉生的事业也算顺风顺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产业去产能势在必行,市场和政策都发生了变化,“煤老板”当不下去了,何去何从?老唐选择了高新特色农业。
 
  “别小看这些农产品,我们做的是绿色、有机产品,有地标认证,光设备就花了9000多万元。”54岁的唐玉生说,集团从去年开始盈利,“三黄”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福建等地。
 
  “做煤矿时虽然很赚钱,但既担心安全事故,又担心破坏环境。看着挖矿造成地表塌陷,路边的庄稼满是灰尘,我经常问自己,赚钱是为了什么?”唐玉生和记者推心置腹,“现在搞绿色产品,心里可踏实了。”
 
  “我们的产品首先要让自家孩子能吃,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和质量。建百年老店不能靠嘴说,要靠恒心、爱心和决心。”老唐说。
 
  每到菜籽收获季节,看着村民卖菜籽后数钱,他心里就充满成就感。在企业的带动下,罗平的菜籽卖上了好价钱。
 
  今日曲靖,像杨应宝、李德水、唐玉生他们这批“煤老板”,本可提前退休过过小日子,但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崇尚科技、迷恋创业,洗去煤尘,又出发了。
 
 

“煤老板”变身“科技人”

( 2018-09-1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