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煤老板”变身“科技人” |
|
|
( 2018-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新华社昆明电(记者周亮、王长山、白靖利)从摆弄煤到投身液态金属、植保无人机、高新农业等产业,虽说跨界的步子大了点,但为了梦想值得拼一拼。
在云南曲靖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包矿挖煤小有积累后,如今拿出不少资金甚至全部身家试水科技产业,冒着风险踏上了“跨界淘金”之路。而“煤城”曲靖,也因创新创业的气氛日渐浓厚,开始显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聚发展新动能的新气象。
用液态金属改变生活
笔尖在纸上游走,画出一张银白色电路图,打印后就是一块电路板——在宣威市液态金属科技馆,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款神奇之笔。
“用液态金属当墨水写出电路板,导电性和简便性都很好。”48岁的云南中宣液态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应宝介绍,这款手写笔只是液态金属150多项应用产品中的一个。
作为一种多金属合金功能材料,液态金属常温下呈液态,具有沸点高、导电性强、散热快等特点,可广泛用于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在矿山打拼了26年的杨应宝,如今对液态金属的熟悉程度早已超过了煤。
杨应宝的煤炭事业曾从云南曲靖干到四川攀枝花,顶峰时名下有镍矿、磷矿、硫铁矿,一时风光无限。
“产业政策和市场都在变,我不能一生挖矿。”因环保等原因,杨应宝关了几个矿,开始思考转型路径。寻寻觅觅、山重水复,直到中科院刘静博士把一杯液态金属放在他眼前时,老杨最终下了决心。2013年,通过宣威市政府和中科院理化所签订协议,杨应宝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搞液态金属很“烧钱”,几年来已累计投入2亿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建成了年产200吨的液态金属产品生产线和液态金属科技馆,拥有200多个液态金属配方和200多项专利,产值达1.7亿元、利润4600万元,和百余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令杨应宝感到自豪的是,宣威市已成为液态金属产业的领跑者。
“虽然产品应用和市场开拓很难,但我每天都很兴奋。”杨应宝说,“液态金属必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不会回头。”
“让事业飞起来”
“新研制的油电混合无人机载重30公斤,续航5小时。”云南高科新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德水对此很自豪。
1977年出生的李德水也是一位“煤老板”,煤炭行业前几年资源大整合,促使他走上转型路。在深圳他首次接触无人机,立马被它飞行的优美姿态吸引。随后,他跑了全国270多家无人机生产企业,最终选择了干这行。
“从小就觉得打农药很辛苦,还可能中毒。”农村长大的李德水,感觉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简直无与伦比。2016年9月,他投资的公司挂牌成立,技术上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生产上依托曲靖的军工企业。他的角色是资金支持+市场推广。
植保无人机并不稀奇,但在高原上使用,需要根据自然气候条件进一步研发。李德水拿出家底,推动公司设计出独特的农业植保系列无人机,去年共销售260多台,产值达1500万元。
“我们更看重服务,这块市场潜力很大。”李德水算了笔账,“一个劳动力每天按100元算,每天能打5亩就了不起了,算下来每亩20元。而用无人机打药每天可打百余亩,每亩收费12元左右。”
公司现在已在德宏、楚雄、红河等地接单,还成立了滇黔桂飞防联合纵队,12个人6架飞机随时待命。李德水还计划对退伍转业军人、新型农民工等进行培训,让无人机飞得更远。
“如果一直躺在煤上,就没有我的今天。”李德水感慨道。
“别小看这些农产品”
在煤炭行业打拼11年后,唐玉生投资设立云南万兴隆集团并任董事长,致力于发展罗平县著名的黄姜、油菜、蜂蜜“三黄”产业。
曲靖多煤,本世纪初,一大批“煤老板”诞生。2004年前后,全市拥有煤矿600个左右,八成是私人的。“那时候只要把煤挖出来就能赚钱。”在煤炭黄金十年里,唐玉生的事业也算顺风顺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产业去产能势在必行,市场和政策都发生了变化,“煤老板”当不下去了,何去何从?老唐选择了高新特色农业。
“别小看这些农产品,我们做的是绿色、有机产品,有地标认证,光设备就花了9000多万元。”54岁的唐玉生说,集团从去年开始盈利,“三黄”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福建等地。
“做煤矿时虽然很赚钱,但既担心安全事故,又担心破坏环境。看着挖矿造成地表塌陷,路边的庄稼满是灰尘,我经常问自己,赚钱是为了什么?”唐玉生和记者推心置腹,“现在搞绿色产品,心里可踏实了。”
“我们的产品首先要让自家孩子能吃,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和质量。建百年老店不能靠嘴说,要靠恒心、爱心和决心。”老唐说。
每到菜籽收获季节,看着村民卖菜籽后数钱,他心里就充满成就感。在企业的带动下,罗平的菜籽卖上了好价钱。
今日曲靖,像杨应宝、李德水、唐玉生他们这批“煤老板”,本可提前退休过过小日子,但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崇尚科技、迷恋创业,洗去煤尘,又出发了。
|
|
“煤老板”变身“科技人”
|
|
|
|
( 2018-09-1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
|
|
|
“煤老板”变身“科技人” |
|
|
( 2018-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新华社昆明电(记者周亮、王长山、白靖利)从摆弄煤到投身液态金属、植保无人机、高新农业等产业,虽说跨界的步子大了点,但为了梦想值得拼一拼。
在云南曲靖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包矿挖煤小有积累后,如今拿出不少资金甚至全部身家试水科技产业,冒着风险踏上了“跨界淘金”之路。而“煤城”曲靖,也因创新创业的气氛日渐浓厚,开始显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聚发展新动能的新气象。
用液态金属改变生活
笔尖在纸上游走,画出一张银白色电路图,打印后就是一块电路板——在宣威市液态金属科技馆,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款神奇之笔。
“用液态金属当墨水写出电路板,导电性和简便性都很好。”48岁的云南中宣液态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应宝介绍,这款手写笔只是液态金属150多项应用产品中的一个。
作为一种多金属合金功能材料,液态金属常温下呈液态,具有沸点高、导电性强、散热快等特点,可广泛用于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在矿山打拼了26年的杨应宝,如今对液态金属的熟悉程度早已超过了煤。
杨应宝的煤炭事业曾从云南曲靖干到四川攀枝花,顶峰时名下有镍矿、磷矿、硫铁矿,一时风光无限。
“产业政策和市场都在变,我不能一生挖矿。”因环保等原因,杨应宝关了几个矿,开始思考转型路径。寻寻觅觅、山重水复,直到中科院刘静博士把一杯液态金属放在他眼前时,老杨最终下了决心。2013年,通过宣威市政府和中科院理化所签订协议,杨应宝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搞液态金属很“烧钱”,几年来已累计投入2亿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建成了年产200吨的液态金属产品生产线和液态金属科技馆,拥有200多个液态金属配方和200多项专利,产值达1.7亿元、利润4600万元,和百余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令杨应宝感到自豪的是,宣威市已成为液态金属产业的领跑者。
“虽然产品应用和市场开拓很难,但我每天都很兴奋。”杨应宝说,“液态金属必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不会回头。”
“让事业飞起来”
“新研制的油电混合无人机载重30公斤,续航5小时。”云南高科新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德水对此很自豪。
1977年出生的李德水也是一位“煤老板”,煤炭行业前几年资源大整合,促使他走上转型路。在深圳他首次接触无人机,立马被它飞行的优美姿态吸引。随后,他跑了全国270多家无人机生产企业,最终选择了干这行。
“从小就觉得打农药很辛苦,还可能中毒。”农村长大的李德水,感觉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简直无与伦比。2016年9月,他投资的公司挂牌成立,技术上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生产上依托曲靖的军工企业。他的角色是资金支持+市场推广。
植保无人机并不稀奇,但在高原上使用,需要根据自然气候条件进一步研发。李德水拿出家底,推动公司设计出独特的农业植保系列无人机,去年共销售260多台,产值达1500万元。
“我们更看重服务,这块市场潜力很大。”李德水算了笔账,“一个劳动力每天按100元算,每天能打5亩就了不起了,算下来每亩20元。而用无人机打药每天可打百余亩,每亩收费12元左右。”
公司现在已在德宏、楚雄、红河等地接单,还成立了滇黔桂飞防联合纵队,12个人6架飞机随时待命。李德水还计划对退伍转业军人、新型农民工等进行培训,让无人机飞得更远。
“如果一直躺在煤上,就没有我的今天。”李德水感慨道。
“别小看这些农产品”
在煤炭行业打拼11年后,唐玉生投资设立云南万兴隆集团并任董事长,致力于发展罗平县著名的黄姜、油菜、蜂蜜“三黄”产业。
曲靖多煤,本世纪初,一大批“煤老板”诞生。2004年前后,全市拥有煤矿600个左右,八成是私人的。“那时候只要把煤挖出来就能赚钱。”在煤炭黄金十年里,唐玉生的事业也算顺风顺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产业去产能势在必行,市场和政策都发生了变化,“煤老板”当不下去了,何去何从?老唐选择了高新特色农业。
“别小看这些农产品,我们做的是绿色、有机产品,有地标认证,光设备就花了9000多万元。”54岁的唐玉生说,集团从去年开始盈利,“三黄”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福建等地。
“做煤矿时虽然很赚钱,但既担心安全事故,又担心破坏环境。看着挖矿造成地表塌陷,路边的庄稼满是灰尘,我经常问自己,赚钱是为了什么?”唐玉生和记者推心置腹,“现在搞绿色产品,心里可踏实了。”
“我们的产品首先要让自家孩子能吃,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和质量。建百年老店不能靠嘴说,要靠恒心、爱心和决心。”老唐说。
每到菜籽收获季节,看着村民卖菜籽后数钱,他心里就充满成就感。在企业的带动下,罗平的菜籽卖上了好价钱。
今日曲靖,像杨应宝、李德水、唐玉生他们这批“煤老板”,本可提前退休过过小日子,但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崇尚科技、迷恋创业,洗去煤尘,又出发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