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8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乡村振兴
8 4/8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打通“两条路” 黔货好出山
· 从治污到植绿护绿
· 河北省永清县:葡萄丰收乐农家
· 内蒙古将培育“农字号”特色产业基地
· 南京江宁:“四变五新”助推乡村振兴
· 从 “羊倌 ”到 “滑雪教练 ”
· 山东沂源:“新织女”织绣新生活

  相关文章: 
南京江宁:“四变五新”助推乡村振兴

( 2018-08-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杨绍功)辖区面积占南京市近四分之一的江宁区,从打造周末休闲的“盆景”到统筹全域旅游的大景区,从建设美丽宜居田园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江宁区以“两山理论”为内核,以“四变五新”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让农村展现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面貌。

改造提升:扮靓乡村容颜


  距离南京市区30公里的江宁街道牌坊社区黄龙岘村是知名美丽乡村,每逢周末,游客络绎不绝。

  五六年前,这里污水横流、环境脏乱差。由于交通不便,出产的茶叶要托人找关系才能卖掉。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外面的人很少到村里来。

  2011年,黄龙岘区、街、村三级联动,对村庄环境、基础设施进行了整体改造提升,民房焕然一新,道路、排水、垃圾收运等设施完备了。年轻人纷纷回乡开饭店、搞农家乐,游客越来越多。

  孟墓社区七坊村也是江宁区打造的美丽乡村之一。村里有东汉藏龙寺、青龙桥等历史遗迹,还有豆腐坊、油坊、茶坊等传统手工艺作坊,但因环境脏乱、设施薄弱,旅游资源无法发挥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中,政府投入4000多万元整修道路、改水改厕,还把七坊的广告牌从沪宁高速一路挂到村头。从此,七坊成为许多南京人乃至外地游客休闲旅游的首选。

  建设美丽乡村后,七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倍,达5.54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大学生和本地农户创业人数迅速增长,古村落焕发出蓬勃活力。

“集群效应”:绵延乡村之美


  江宁农村点多面广,再美也只是零星的盆景。为把盆景变成百花园,江宁区从2013年开始,扩大乡村整治范围。从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到推进“四变”工程:盆景变百花园、农村变大景区、大学生变创业者、农民变富裕户。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升级。

  “农村美先要基础好,我们努力像打造园区一样建设农村设施。”江宁区农工委副书记刘权说,重视农村规划发展,就要把农村像产业园区一样精心打造。

  集群效应“放大”了江宁乡村之美。如今,从南京市中心出发,10多公里外就是江宁的美丽乡村大花园,一直绵延到江苏与安徽交界处。

  据统计,到2017年底,江宁区已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116个,覆盖率达70%。形成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近50亿元的乡村旅游规模。美丽乡村与农业发展相得益彰,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跃居至全省第三位。

党建引领:实现“五新强村”


  走进七坊村,可以看到一个矗立的颇具现代感的标志——一个缀着五角星和党徽的红色字母“e”,立在“为人民服务”石碑上。这是七坊发展的写照:党员带领群众通过电商共同致富。

  七坊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被村民们称为“党群微家”。党群微家维系了一个“党支部+合作社+党员+乡贤+农户+经营户+志愿者”的“7+”党建模式,引领七坊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现“五新强村”。

  刘权说,“五新”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四变”,目标包括:加快培育新主体、打造新田园、发展新业态、营造新风尚、促进新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南京江宁:“四变五新”助推乡村振兴

( 2018-08-1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