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贫攻坚 |
8 |
4/8 |
3
|
4
|
5
|
>
|
>| |
|
|
PDF版 |
|
|
|
|
|
“脏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
河北一小山村从垃圾成山到“比风景区还漂亮”的转变 |
|
( 2018-08-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
|
本报记者陈琰泽、易艳刚
掀开碎花门帘往里瞧,刘美英老人的屋内陈设虽然朴素,却收拾得干净利落。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屋,映得炕上73岁的老人容光焕发。
“现在的生活好了。”这是聊天时,老人念叨最多的一句话。
从老人家中的窗户望出去,远处是112国道旁延绵的草甸,绿树成行,路面整洁,越过“草沟堡乡白庄子村”的路牌,石板路穿过敞亮的村广场曲折上升,路两旁是造型古朴的村舍,翻新不久的屋顶上瓦片泛着青光,屋檐下老人们坐在矮墙上唠着家常,身后标牌上写着的“脱贫不能等靠要、自身发展很重要”激励人心。
“这里哪像贫困村,”随行的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风感叹说,“这里比好多风景区还漂亮。”可是谁能想到,眼前干净秀美的白庄子村,曾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基础条件较差的贫困村之一。就在半年前,这里还一度垃圾成山。
白庄子曾经“黑乎乎”
“白家庄子不洗衣”,这样的口头语一度在乡里流传。
今年3月,当翻越了60多公里山路到达白庄子村口时,看到垃圾遍地的村容村貌,阴暗杂乱的居住环境,还有部分村民缺乏生气的生活状态,新上任的驻村第一书记、来自蔚县国土资源局的邢永旺很头疼。“虽然心里有预期,但是现实还是比想象更复杂。”
“现在这片小花园,原来是村民养猪的地方,臭气熏天;村里养牛都是散养,村道上牛粪到处都是没人清理;村民以前就在家里堆放柴火垃圾,房间阴暗潮湿,味道很大;有部分贫困户甚至长年不洗脸不洗头,精神状态萎靡……”
邢永旺回忆起刚接手白庄子工作时的局面,苦笑不已,“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部分贫困户缺乏脱贫动力,‘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给扶贫工作造成很大障碍。”
白庄子村距离蔚县城63.5公里,系草沟堡乡1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336口人,在2017年“回头看”之前有建档立卡户74户128人,年人均纯收入仅4120元。由于村子位于高山地带,农业基础较差,且贫困人口主要为老弱病残,长期闭塞而贫困的生活,使得部分群众失去了希望,严重缺乏脱贫内生动力。
驻村工作队和乡里县里多次协商定策,最终得出结论:要让白庄子在经济上脱贫,先得让白庄子在精神上脱贫。而白庄子的精神脱贫,不妨从“卫生”上抓起,从洗手洗脸上抓起。
白庄子“白”起来
“就是这户了。”蔚县扶贫办主任李英英所指的屋子位于村道的路沿之上,屋子虽然朴素,门前却打扫得干干净净。记者注意到,屋子门框上钉着一块特殊的门牌,上面记录着“户主姓名”“是否为贫困户”“星级评比”等信息。
这块家家户户门口都有的门牌,源于今年3月底白庄子开展的评比活动,也是工作组进村后推行的首个扶贫举措。“我们隔周在全村评选‘勤劳致富星’‘文明诚信星’‘清洁卫生星’‘脱贫光荣示范户’‘感恩爱党示范户’等荣誉,同时也评比‘环境卫生最差户’,把星星挂在这块门牌上,村民进出门抬头就能看到。”邢永旺介绍,对获得荣誉的村民,工作组会发放肥皂毛巾等小礼品,而受到批评的村民,会因为觉得脸上无光而抓紧整改。久而久之,村民从不在意评比到积极参与,不仅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参与感,还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精神文明面貌。
随着村民卫生习惯的养成,驻村工作组进一步调整评比规则,将评比范围扩大——打扫屋子、打扫院子、承包村道卫生、学习扶贫政策……上个月,工作队还组织村民一起修缮了村里的公共区域,还将原本是垃圾堆的空地开拓成一片小花园,中心摆上石磨,四周种上花草,更添加韵味。“如今的白庄子,再也找不到‘不洗衣’的痕迹了。”李英英说。
打通内生动力的“任督二脉”
记者一行来到田文宝老人家时,他正揣着一个小方盒子在听戏,听得津津有味。记者发觉,似乎白庄子许多人家都有同款的红色播放器。
“这是扶贫政策小喇叭。”仿佛看出了记者的疑惑,邢永旺解释说,工作组在入户调查时发现,村里贫困户大多年龄大、文化素质不高,许多扶贫政策常常理解不了,久而久之贫困户便失去了参与感,产生了“局外人”的意识。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特地定制了一批MP3播放器,预先在里头录制好本地老人爱听的戏曲歌曲,中间间断地用本地方言问答的形式插入扶贫政策的解说,不能跳过也不能快进,村民们长期反复地听,几个月下来政策逐渐入脑入心。”草沟堡乡乡长贾焕勇说。
此外,村里开辟专门场地组织文化讲堂活动,用乡音俗语向村民们传授扶贫政策,讲述文化故事……一项项创新又接地气的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村里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清理掉了白庄子脱贫最大的“绊脚石”。
脱贫摘帽倒计时
精神扶贫已在路上,经济脱贫便不再遥远。从村西边向外望去,不远处山头上一栋建筑格外显眼,外墙上用大红字写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点明了它的功能。“这是白庄子的‘扶贫车间’,主要做服装加工,车间是2017年底建成的,不仅服务本村,附近村也有人来干活。”村党支部书记白刚说,白庄子由于地处偏远,村民外出就业不便,在村里引进新产业,解决了村民们在农闲时就近就业的难题。
记者走进扶贫车间,发现建筑不大,却配套了员工宿舍、员工食堂、班车接送等服务。“扶贫车间提供了40个就业岗位,目前有4户贫困户在这里上班,人均月收入可达800元,在车间工作基本就能实现脱贫。”白刚介绍。
“通过本地传统的高山有机白菜产业,以及新引进的服装加工产业,农忙干农活,农闲进厂打工,形成农忙农闲互补产业,预计今年年底,白庄子将实现脱贫摘帽,未来,白庄子还将依托独特的高山草甸风光发展生态旅游。”对白庄子的未来,驻村工作队充满信心。
在车间内参观时,一对正在修剪布料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爷子叫白贵生,今年68岁,老太太叫王连,今年72岁。“白贵生打了一辈子光棍,是村里老大难的贫困户,因为一个人过,日子过得脏得很,”邢永旺笑着拍着白贵生的肩膀,今天他穿着一件蓝衬衫,看起来很精神,“后来因为工位挨着另一个贫困户王连,时间久了产生了感情,这不,前阵子两人还组建了家庭,成了村里的美谈。”
“老爷子今天穿得很帅嘛。”一旁的李英英夸奖道。
“那时候的脏日子,再也回不去了。”白贵生咧开嘴,笑得腼腆却真诚。
|
|
“脏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
河北一小山村从垃圾成山到“比风景区还漂亮”的转变
|
|
|
( 2018-08-0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脱贫攻坚 |
|
|
|
“脏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
河北一小山村从垃圾成山到“比风景区还漂亮”的转变 |
|
( 2018-08-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
|
本报记者陈琰泽、易艳刚
掀开碎花门帘往里瞧,刘美英老人的屋内陈设虽然朴素,却收拾得干净利落。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屋,映得炕上73岁的老人容光焕发。
“现在的生活好了。”这是聊天时,老人念叨最多的一句话。
从老人家中的窗户望出去,远处是112国道旁延绵的草甸,绿树成行,路面整洁,越过“草沟堡乡白庄子村”的路牌,石板路穿过敞亮的村广场曲折上升,路两旁是造型古朴的村舍,翻新不久的屋顶上瓦片泛着青光,屋檐下老人们坐在矮墙上唠着家常,身后标牌上写着的“脱贫不能等靠要、自身发展很重要”激励人心。
“这里哪像贫困村,”随行的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风感叹说,“这里比好多风景区还漂亮。”可是谁能想到,眼前干净秀美的白庄子村,曾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基础条件较差的贫困村之一。就在半年前,这里还一度垃圾成山。
白庄子曾经“黑乎乎”
“白家庄子不洗衣”,这样的口头语一度在乡里流传。
今年3月,当翻越了60多公里山路到达白庄子村口时,看到垃圾遍地的村容村貌,阴暗杂乱的居住环境,还有部分村民缺乏生气的生活状态,新上任的驻村第一书记、来自蔚县国土资源局的邢永旺很头疼。“虽然心里有预期,但是现实还是比想象更复杂。”
“现在这片小花园,原来是村民养猪的地方,臭气熏天;村里养牛都是散养,村道上牛粪到处都是没人清理;村民以前就在家里堆放柴火垃圾,房间阴暗潮湿,味道很大;有部分贫困户甚至长年不洗脸不洗头,精神状态萎靡……”
邢永旺回忆起刚接手白庄子工作时的局面,苦笑不已,“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部分贫困户缺乏脱贫动力,‘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给扶贫工作造成很大障碍。”
白庄子村距离蔚县城63.5公里,系草沟堡乡1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336口人,在2017年“回头看”之前有建档立卡户74户128人,年人均纯收入仅4120元。由于村子位于高山地带,农业基础较差,且贫困人口主要为老弱病残,长期闭塞而贫困的生活,使得部分群众失去了希望,严重缺乏脱贫内生动力。
驻村工作队和乡里县里多次协商定策,最终得出结论:要让白庄子在经济上脱贫,先得让白庄子在精神上脱贫。而白庄子的精神脱贫,不妨从“卫生”上抓起,从洗手洗脸上抓起。
白庄子“白”起来
“就是这户了。”蔚县扶贫办主任李英英所指的屋子位于村道的路沿之上,屋子虽然朴素,门前却打扫得干干净净。记者注意到,屋子门框上钉着一块特殊的门牌,上面记录着“户主姓名”“是否为贫困户”“星级评比”等信息。
这块家家户户门口都有的门牌,源于今年3月底白庄子开展的评比活动,也是工作组进村后推行的首个扶贫举措。“我们隔周在全村评选‘勤劳致富星’‘文明诚信星’‘清洁卫生星’‘脱贫光荣示范户’‘感恩爱党示范户’等荣誉,同时也评比‘环境卫生最差户’,把星星挂在这块门牌上,村民进出门抬头就能看到。”邢永旺介绍,对获得荣誉的村民,工作组会发放肥皂毛巾等小礼品,而受到批评的村民,会因为觉得脸上无光而抓紧整改。久而久之,村民从不在意评比到积极参与,不仅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参与感,还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精神文明面貌。
随着村民卫生习惯的养成,驻村工作组进一步调整评比规则,将评比范围扩大——打扫屋子、打扫院子、承包村道卫生、学习扶贫政策……上个月,工作队还组织村民一起修缮了村里的公共区域,还将原本是垃圾堆的空地开拓成一片小花园,中心摆上石磨,四周种上花草,更添加韵味。“如今的白庄子,再也找不到‘不洗衣’的痕迹了。”李英英说。
打通内生动力的“任督二脉”
记者一行来到田文宝老人家时,他正揣着一个小方盒子在听戏,听得津津有味。记者发觉,似乎白庄子许多人家都有同款的红色播放器。
“这是扶贫政策小喇叭。”仿佛看出了记者的疑惑,邢永旺解释说,工作组在入户调查时发现,村里贫困户大多年龄大、文化素质不高,许多扶贫政策常常理解不了,久而久之贫困户便失去了参与感,产生了“局外人”的意识。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特地定制了一批MP3播放器,预先在里头录制好本地老人爱听的戏曲歌曲,中间间断地用本地方言问答的形式插入扶贫政策的解说,不能跳过也不能快进,村民们长期反复地听,几个月下来政策逐渐入脑入心。”草沟堡乡乡长贾焕勇说。
此外,村里开辟专门场地组织文化讲堂活动,用乡音俗语向村民们传授扶贫政策,讲述文化故事……一项项创新又接地气的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村里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清理掉了白庄子脱贫最大的“绊脚石”。
脱贫摘帽倒计时
精神扶贫已在路上,经济脱贫便不再遥远。从村西边向外望去,不远处山头上一栋建筑格外显眼,外墙上用大红字写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点明了它的功能。“这是白庄子的‘扶贫车间’,主要做服装加工,车间是2017年底建成的,不仅服务本村,附近村也有人来干活。”村党支部书记白刚说,白庄子由于地处偏远,村民外出就业不便,在村里引进新产业,解决了村民们在农闲时就近就业的难题。
记者走进扶贫车间,发现建筑不大,却配套了员工宿舍、员工食堂、班车接送等服务。“扶贫车间提供了40个就业岗位,目前有4户贫困户在这里上班,人均月收入可达800元,在车间工作基本就能实现脱贫。”白刚介绍。
“通过本地传统的高山有机白菜产业,以及新引进的服装加工产业,农忙干农活,农闲进厂打工,形成农忙农闲互补产业,预计今年年底,白庄子将实现脱贫摘帽,未来,白庄子还将依托独特的高山草甸风光发展生态旅游。”对白庄子的未来,驻村工作队充满信心。
在车间内参观时,一对正在修剪布料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爷子叫白贵生,今年68岁,老太太叫王连,今年72岁。“白贵生打了一辈子光棍,是村里老大难的贫困户,因为一个人过,日子过得脏得很,”邢永旺笑着拍着白贵生的肩膀,今天他穿着一件蓝衬衫,看起来很精神,“后来因为工位挨着另一个贫困户王连,时间久了产生了感情,这不,前阵子两人还组建了家庭,成了村里的美谈。”
“老爷子今天穿得很帅嘛。”一旁的李英英夸奖道。
“那时候的脏日子,再也回不去了。”白贵生咧开嘴,笑得腼腆却真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