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真正的毕业 |
|
|
( 2018-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张丰
几年前,我在做报纸编辑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小广告。我的母校,那个海边的大学,要在这个城市举办校友会,我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当即加了上面的联系方式。
校友会在成都一个大学的校园进行。主持活动的校友,如今已是这所学校的院长,有热情,有风度,理所当然是领头人。他还请来了母校已经退休的领导,如今是全球校友会的名誉会长。这位领导非常坦诚,发表谈话的时候向我们道歉:你们就读的那个校区,现在已经卖掉了。卖地的钱,偿还学校贷款后,还有剩余。
这个消息让我感到悲伤。母校号称中国最美大学之一,但是那个最美的校园,却是老校区。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考进这个学校时,就读的是新校区,两个校区之间有班车,但是那时我瘦而且晕车,很少到老校区去。这个美丽的校园,和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孤岛上,校区很小,只有几栋楼,图书馆里书也很少,一切都让人厌倦。
退休的校领导公开承认,这个校区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场所。后来,学校在更远的地方又搞到一大片地,建设了真正的新校区。所以,这个大学现在有两个很好的校区,而我们那几届学生,就成为某种实验的牺牲品。我所就读的专业也是如此,招生简章描绘了辉煌的历史,现实则是,这是一个新设的专业,不但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是否认真对待也是一个未知数。
校领导充满歉意的表态,多少平抚了我的怨念,仿佛在那一刻达成了某种和解:原来,我们那时的怨气并不是毫无道理,原来校领导和我们一样,也知道那个校区一片荒芜。在毕业多年之后,我终于感受到了学校真实的想法,有一种迟到正义的感觉。
没过多久,校友会开始组织捐款,校庆马上来了,校友会能组织一次捐款,当然是皆大欢喜。但是,我郑重其事地说:“我不准备给母校捐款了,学校不缺经费,我手头也不宽裕。”更重要的是,我内心一直觉得,自己并不欠学校什么。对老师当然心存感激,但是对学校却始终有所不满。
大学四年,自己并没有学到什么,毕业的时候,看到那个欢送毕业生的横幅“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未来母校以你为荣”,不由悲从中来。我不喜欢母校,而将来自己也必将毫无成就,让母校感到羞耻吧。正是怀着这种怨念,我才开始了考研之路,从学业的角度讲,我的大学算是从研究生时开始的。读研的三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以便缩小与同学们的差距。
我大学时的班主任想必也发现了我的心理状况,在我要去读研究生的时候,她语重心长地说:“你有了出路,老师也就放心了。”多年之后重返校园,我已经是职场的一员,懂得礼貌地看待周围的一切,班主任看到我的进步,再次感到欣慰。她的释然让我明白,自己读大学时的状况有多么糟糕。我讨厌母校,而这种情绪最终也伤害到了我自己。
要过上很久,我才想起母校的好来:它以无比宽容的心对待着我们,或许正如那位校领导所说,他们对新校区的学生充满愧疚,才格外关照我们。
那时我们自己办了一份“报纸”(其实就是印几位同好的文章),在校内搞“发行”。后来,校报的老师找我们谈话,对“办报”行动表示赞许,同时希望我们能够放弃自己的“报纸”,加入到校报的编辑工作中,可以把文章发到校报副刊上。我们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对这种拒绝,校报老师仍然表示理解和赞许。这个校区和我们的报纸很像,都是“初创”,所以才容忍各种尝试。如果给学校一个人格化的形象,它一定是一位老人,默默看着年轻人的愤怒和挣扎,而对一切都了然于胸。
等你能够和母校和解的时候,才算是真的毕业。这就像和父母的关系一样,很多人一直对父母不满,说明他们仍然处在一种幼年状态,仍然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等他们自己做了父母,或者足够成熟的时候,会突然理解父母的全部心思,理解父母的无力和脆弱。一个人只有能和父母和解,才算是真的成熟,才能独自面对世界。
|
|
真正的毕业
|
|
|
|
( 2018-08-0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真正的毕业 |
|
|
( 2018-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张丰
几年前,我在做报纸编辑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小广告。我的母校,那个海边的大学,要在这个城市举办校友会,我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当即加了上面的联系方式。
校友会在成都一个大学的校园进行。主持活动的校友,如今已是这所学校的院长,有热情,有风度,理所当然是领头人。他还请来了母校已经退休的领导,如今是全球校友会的名誉会长。这位领导非常坦诚,发表谈话的时候向我们道歉:你们就读的那个校区,现在已经卖掉了。卖地的钱,偿还学校贷款后,还有剩余。
这个消息让我感到悲伤。母校号称中国最美大学之一,但是那个最美的校园,却是老校区。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考进这个学校时,就读的是新校区,两个校区之间有班车,但是那时我瘦而且晕车,很少到老校区去。这个美丽的校园,和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孤岛上,校区很小,只有几栋楼,图书馆里书也很少,一切都让人厌倦。
退休的校领导公开承认,这个校区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场所。后来,学校在更远的地方又搞到一大片地,建设了真正的新校区。所以,这个大学现在有两个很好的校区,而我们那几届学生,就成为某种实验的牺牲品。我所就读的专业也是如此,招生简章描绘了辉煌的历史,现实则是,这是一个新设的专业,不但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是否认真对待也是一个未知数。
校领导充满歉意的表态,多少平抚了我的怨念,仿佛在那一刻达成了某种和解:原来,我们那时的怨气并不是毫无道理,原来校领导和我们一样,也知道那个校区一片荒芜。在毕业多年之后,我终于感受到了学校真实的想法,有一种迟到正义的感觉。
没过多久,校友会开始组织捐款,校庆马上来了,校友会能组织一次捐款,当然是皆大欢喜。但是,我郑重其事地说:“我不准备给母校捐款了,学校不缺经费,我手头也不宽裕。”更重要的是,我内心一直觉得,自己并不欠学校什么。对老师当然心存感激,但是对学校却始终有所不满。
大学四年,自己并没有学到什么,毕业的时候,看到那个欢送毕业生的横幅“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未来母校以你为荣”,不由悲从中来。我不喜欢母校,而将来自己也必将毫无成就,让母校感到羞耻吧。正是怀着这种怨念,我才开始了考研之路,从学业的角度讲,我的大学算是从研究生时开始的。读研的三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以便缩小与同学们的差距。
我大学时的班主任想必也发现了我的心理状况,在我要去读研究生的时候,她语重心长地说:“你有了出路,老师也就放心了。”多年之后重返校园,我已经是职场的一员,懂得礼貌地看待周围的一切,班主任看到我的进步,再次感到欣慰。她的释然让我明白,自己读大学时的状况有多么糟糕。我讨厌母校,而这种情绪最终也伤害到了我自己。
要过上很久,我才想起母校的好来:它以无比宽容的心对待着我们,或许正如那位校领导所说,他们对新校区的学生充满愧疚,才格外关照我们。
那时我们自己办了一份“报纸”(其实就是印几位同好的文章),在校内搞“发行”。后来,校报的老师找我们谈话,对“办报”行动表示赞许,同时希望我们能够放弃自己的“报纸”,加入到校报的编辑工作中,可以把文章发到校报副刊上。我们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对这种拒绝,校报老师仍然表示理解和赞许。这个校区和我们的报纸很像,都是“初创”,所以才容忍各种尝试。如果给学校一个人格化的形象,它一定是一位老人,默默看着年轻人的愤怒和挣扎,而对一切都了然于胸。
等你能够和母校和解的时候,才算是真的毕业。这就像和父母的关系一样,很多人一直对父母不满,说明他们仍然处在一种幼年状态,仍然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等他们自己做了父母,或者足够成熟的时候,会突然理解父母的全部心思,理解父母的无力和脆弱。一个人只有能和父母和解,才算是真的成熟,才能独自面对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