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风化人 |
8 |
5/8 |
4
|
5
|
6
|
>
|
>| |
|
|
PDF版 |
|
|
|
|
重庆市武隆区石床村黄氏家族恪守“道德传家”,“一大家人无一人在外做过坏事” |
百年家训齐家立德,一家行善全村受益 |
|
|
( 2018-07-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
|
▲6月12日,16岁的黄颜豪在朗诵《黄氏家训》。
本组照片均由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
|
|
|
▲杨兴明(前排中)家中部分家庭成员合影(6月12日摄)。 |
|
|
|
▲6月12日,16岁的黄颜豪陪同95岁的曾祖母杨兴明在屋前散步。
|
|
| “家训是黄家的‘传家宝’,是黄家的魂,丢了魂,家就会出问题”
如今,五世同堂,约120余人的黄氏家族,依然恪守“以孝为首、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的百年传统,220余字的《黄氏家训》宛若一股清泉滋润着这个大山深处几代家族的繁衍发展,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徐旭忠、强晓玲
“传家忠和孝,兴家文与德,持家勤与俭……”16岁的黄颜豪语音标准动听。还没等他背诵完,一边的姑婆黄继书语速极快,不带喘息地用重庆方言继续道:“早读书,晚习作,恒可医愚。严教子,莫宠溺,礼教可风……”
听着三女儿黄继书的背诵,坐在长凳上,95岁的杨兴明默默地笑了。
从重庆武隆城区向西20公里,过乌江,再沿北岸进山,跨过一条小沟,踏一尺多宽的羊肠小道徒步向上,穿过一片茂密的桃林,坐落在羊角镇石床村的黄氏祖屋便出现在视野里。
拾级而上,在深山里不易寻觅的一片不大的空地上,这座已经居住了百年的老屋,门头上挂着“俊逸家风”四个大字,门框两边的对联“诗书经世千秋铭祖德”“孝悌传家励志荣家贤”在午后的阳光下分外醒目。步入堂屋,墙壁正中高挂着的一幅匾额,“齐家立德”四个大字的一边,是小楷书写的《黄氏家训》。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女儿背诵完毕,一脸慈祥的杨兴明低声吟诵,“……箴言具在,门楣高悬,朝夕诵颂。子孙倘败家风,当鸣鼓攻之。”
这篇220余字的《黄氏家训》,由黄家高祖辈在清朝年间撰写,以“忠、孝、勤、德”为核心,内容涵盖励志勉学、治家教子、修身处事、慈孝婚恋,是黄家人安家、持家、兴家、传家、守家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更是血脉同源的精神纽带和价值坐标。
每个黄家子孙必须接受家训教育,不仅要会背,还要在生活中执行,家训教育了家族一代又一代子孙。如今,五世同堂,约120余人的黄氏家族,依然恪守“以孝为首、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的百年传统,《黄氏家训》宛若一股清泉滋润着这个大山深处几代家族的繁衍发展,生生不息。
“在黄家,传承了百年的黄氏家训就是家风……”杨兴明老人声音清晰,铿锵有力。
家训比棍棒更管用
“我们家从不打人,但教育出来的娃娃个个是好人”
“我们一大家人没有一人在外面做过坏事。”黄继书快人快语,“没有人干过违法乱纪的事情。”一旁的杨兴明老人知足地笑着,“这是黄家人最自豪的事。”
“我们家教育子孙都是靠祖传的家训。”1943年,杨兴明嫁入石床村,踏进黄家第一天便开始背诵《黄氏家训》。尽管不识字,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杨兴明理解了什么是忠孝爱国,什么是治家教子;夫妻怎样和睦、婆媳如何相安……渗透生活细枝末节的智慧与引领都在这短短的几百字间,越吟诵越觉得祖传家训的珍贵,越理解越觉得这是最好的治家良方。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们品德最重要。”黄继书记得小时候帮家里放羊回来,发现自家的羊圈里多了一只羊,“爸爸就跑到村饲养室去报告,发现是邻村人家走丢的,就把羊给送回去了。”
在黄继书的记忆里,兄弟姐妹们在父母的以身作则、家训家规的指引下,有些不舍地退回了在放学路上捡到的漂亮铅笔;在交公粮的长队里,一再让忙碌的长者先来;在过乌江的渡船上,永远让着急的人先过河。黄继书说,“爸爸妈妈总是告诫我们永远不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要先人后己。”
都说“黄荆棍下出好人”,但是在黄家,教育子女,从来都是用背家训替代“棍棒教育”。
如今已经76岁的黄继财是黄家长子,提起儿时背诵家训仍记忆犹新。
一次贪玩回家晚了,母亲让他在门外背了10遍家训。他边背边流泪,当背到“早读书、晚习作”时,“原来的委屈渐渐变成了羞愧”。
“我们家从不打人,但教育出来的娃娃个个是好人。”黄继财说,家训比棍棒更管用。
再后来,黄继财做了父亲,理解了当初父母的用心,更发现曾经背诵的家训已然刻在自己内心,“很多事情潜移默化地就照着家训来做了,忠、孝、勤、德,受益终身。”
30多年前,杨兴明丈夫去世,她便挑起整个家族的管训重担。“逢年过节,我们全家都会聚在一起,点蜡焚香,诵读家训。”黄继财说,“《黄氏家训》是我们大家庭的‘必修课’,不管大家相隔多远,一起诵读家训时,心都离得更近了。”
家训里有一句话,“子孙倘败家风,当鸣鼓攻之。”黄家人若是谁违反了家训,就会“四面受敌”。第三代孙辈里曾有一人沉迷于麻将,多次劝说无果,杨兴明就召集家庭会议,长辈们给这个晚辈上“家教课”……“他不再打麻将了,脚踏实地,好!”杨兴明笑着说。
“‘共楼居,休猜忌,宽仁慈厚’,家训深入人心,不仅夫妻关系和睦,婆媳之间也如亲生母女一般。”黄家子孙们说,有时两口子闹别扭,只要一句“安家让和忍,修身戒恼怒”,再大的矛盾两人也会相视一笑,红脸瞬间就变笑脸,“有事情好商量”。
“传家忠和孝”
“忠,就是忠于国家,为国家做贡献,这是黄家家训的重点”
“我们兄弟姐妹6个,不,是7个。”说起兄弟姐妹,黄继书介绍道,“妈妈还有一个养子。”杨兴明老人一共育有6个子女,而她70年前的一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更让石床村老小提起此事无不竖起大拇指。
“胡庶发三岁离了娘,父亲长年在外不着家,娃儿非常可怜。”说起当年的那个决定,杨兴明一脸平静。上世纪40年代,看到本村小孩胡庶发生活无着,杨兴明便与丈夫商量,把胡庶发接到黄家,每天煮饭洗衣,送他去学校念书,像亲娘一样关心照顾,即便是在家庭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杨明兴一边告诫子女不能做“偷鸡摸狗”占集体便宜的事情,更把胡庶发视如己出,不离不弃,“只要我们有口饭吃,就有这个娃儿的一口。”
就这样,直到胡庶发18岁参军,老人整整抚养了他15年。如今,已经70多岁的胡庶发会经常回来看望他的“杨妈妈”,“母子俩”在屋前拉家常的场景成了石床村最动人的画面。
杨兴明总是教育后辈“传家忠和孝”,“忠,就是忠于国家,为国家做贡献,这是家训的重点。”
如今,年事已高的杨兴明还会经常去给村民、学生讲过去的故事,讲新生活的美好。“我没读过书,文化少,能过上如今的好生活全靠老革命们用生命换来的,要珍惜。”
曾孙黄春红18岁走进军营,在部队一干就是十几年。不能在身边照顾曾祖母及亲人常常让他内心不安,杨兴明就对他说,“保家卫国就是最大的孝道。”当兵期间,黄春红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两次获“武警部队优秀士官人才奖”,数十次受到各级嘉奖。
黄继财是杨兴明唯一的儿子,也是十里八乡出名的“土医生”。几十年来,村民谁有个头疼脑热,或者家里牲畜生病都会来找他,黄继财不仅药到病除,而且从来不收取任何报酬,“都是义务的”。
石床村党支部书记赵明生告诉记者,黄家人以家训修身立德,常年为村民做好事,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黄继财待人热情,不管什么时候村民叫他看病,总是有求必应。”
“自学成医”的黄继财更看重“与人为善,邻里和谐”。他说自己上山采的草药“不值几个钱”,“父亲常说以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都是靠着周围邻舍的救济和恩惠才活下来的,所以有能力了自然要回报村民。”
黄颜豪的妈妈王兰秀,是杨兴明的大侄媳妇,“我嫁到黄家,受家训影响,公婆关系、邻里关系都很好,从没有跟任何人吵过嘴,说过不好的话。”
戴银贵是黄继书的儿子,尽管不姓黄,但从小一样接受着家训教育。如今经营连锁餐饮,生意非常红火。对于妈妈提起他的众多“拾金不昧”的案例,戴银贵觉得那是“商人的本分”。他说,自己一直秉承诚信经营、品质至上,“百年家训的教育,让自己有信心把品牌经营成百年老店。”
家风带动村风
一家行善,全村受益。如今石床村涌现出一批好媳妇、好公婆、好邻里
孝敬老人是黄家家训最基本的要求。年迈的杨兴明老人是全家最大的牵挂,一到节假日,黄家子孙就纷纷赶回老家,陪老人聊天、吃饭,给她梳头、捶背、剪指甲。
特别是到了春节,五代人齐聚一堂,每个小家庭都做一道拿手菜,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团圆饭,场面十分温馨。
2014年2月27日,是杨兴明老人90岁福寿,近百位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的子孙为老人拜寿。寿筵上,老人的子孙们分排站立,齐声朗诵家风家训,壮观的场面令在场村民为之动容。
很快,“五世同堂传家风”的故事从村里传播到了全国。2014年,黄家被中宣部、全国妇联联合授予“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荣誉称号,杨兴明当选“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杨兴明一家‘五世同堂’在石床村仅此一家,而黄家子孙相亲相爱、恪守孝德的好家风,全村人有目共睹,其尊老敬老的祖德特别值得村民们学习。”赵明生说,黄家是石床村唯一有家训的家庭,几十年来,他们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默默做了很多好事,“黄家‘五世同堂’的好品德、好福气,要归功于这个好家训。”
在村里,即便是邻里之间发生矛盾,“黄家总是会自我检讨、主动化解。”赵明生说,正是因为有《黄氏家训》,乡亲们有事总会找黄氏家族的人商量。家训还被不少村民拿去教育他们的子孙,周围的乡邻也陆续整理或制订出自己的家训。
一家行善,全村受益。如今在石床村,家风带动村风,人人律己修身,善待邻里,一派祥和安康。赵明生说,“村里涌现出一批好媳妇、好公婆、好邻里。”
湖南青年张有花嫁到石床村,家境贫寒,丈夫常年在外务工。但受到村里民风影响,她把已经80多岁、卧病在床的公爹照顾得特别好,不仅精心照顾老人的吃喝,给老人洗衣服,床褥收拾得干净整洁,还会打出租车载着老人去城里喝喜酒。
如今,“家风润万家”已经从石床村吹遍羊角镇的每一个村庄。越来越多的人穿过那片茂密的桃林,来到这个古朴的祖屋,看望身体健朗,依然下地劳动的杨兴明老人,读一读传承了百年的《黄氏家训》,去理解“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中,每一个家庭所追求的愿景。
杨兴明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孙后代能把家训代代传下去,“‘家训’是黄家的‘传家宝’,是黄家的魂,丢了魂,家就会出问题。”
■《黄氏家训》全文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故撰《黄氏家训》传子孙。无论世之变迁,家之贫富,能守,万世可兴。
传家忠和孝,兴家文和德,持家勤和俭,安家让和忍,守家遵法度,败家酒和赌,处事远小人,修身戒恼怒,无嗣宗业毁。父母恩,深似海,终生大孝。同根生,莫相煎,团结共勉。慎婚姻,重品德,咸宜配择。共楼居,休猜忌,宽仁慈厚。早读书,晚习作,恒可医愚。严教子,莫宠溺,礼教可风。为人善,不势欺,天必佑之,能受苦,志远大,吃亏何妨。祖上在梨坪,休迁门户、永保田产、建祠修谱、端俗睦邻,万世莫违。箴言具在,门楣高悬,朝夕诵颂。子孙倘败家风,当鸣鼓攻之。
|
重庆市武隆区石床村黄氏家族恪守“道德传家”,“一大家人无一人在外做过坏事”
|
百年家训齐家立德,一家行善全村受益
|
|
|
|
( 2018-07-1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
|
|
重庆市武隆区石床村黄氏家族恪守“道德传家”,“一大家人无一人在外做过坏事” |
百年家训齐家立德,一家行善全村受益 |
|
|
( 2018-07-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
|
▲6月12日,16岁的黄颜豪在朗诵《黄氏家训》。
本组照片均由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
|
|
|
▲杨兴明(前排中)家中部分家庭成员合影(6月12日摄)。 |
|
|
|
▲6月12日,16岁的黄颜豪陪同95岁的曾祖母杨兴明在屋前散步。
|
|
| “家训是黄家的‘传家宝’,是黄家的魂,丢了魂,家就会出问题”
如今,五世同堂,约120余人的黄氏家族,依然恪守“以孝为首、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的百年传统,220余字的《黄氏家训》宛若一股清泉滋润着这个大山深处几代家族的繁衍发展,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徐旭忠、强晓玲
“传家忠和孝,兴家文与德,持家勤与俭……”16岁的黄颜豪语音标准动听。还没等他背诵完,一边的姑婆黄继书语速极快,不带喘息地用重庆方言继续道:“早读书,晚习作,恒可医愚。严教子,莫宠溺,礼教可风……”
听着三女儿黄继书的背诵,坐在长凳上,95岁的杨兴明默默地笑了。
从重庆武隆城区向西20公里,过乌江,再沿北岸进山,跨过一条小沟,踏一尺多宽的羊肠小道徒步向上,穿过一片茂密的桃林,坐落在羊角镇石床村的黄氏祖屋便出现在视野里。
拾级而上,在深山里不易寻觅的一片不大的空地上,这座已经居住了百年的老屋,门头上挂着“俊逸家风”四个大字,门框两边的对联“诗书经世千秋铭祖德”“孝悌传家励志荣家贤”在午后的阳光下分外醒目。步入堂屋,墙壁正中高挂着的一幅匾额,“齐家立德”四个大字的一边,是小楷书写的《黄氏家训》。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女儿背诵完毕,一脸慈祥的杨兴明低声吟诵,“……箴言具在,门楣高悬,朝夕诵颂。子孙倘败家风,当鸣鼓攻之。”
这篇220余字的《黄氏家训》,由黄家高祖辈在清朝年间撰写,以“忠、孝、勤、德”为核心,内容涵盖励志勉学、治家教子、修身处事、慈孝婚恋,是黄家人安家、持家、兴家、传家、守家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更是血脉同源的精神纽带和价值坐标。
每个黄家子孙必须接受家训教育,不仅要会背,还要在生活中执行,家训教育了家族一代又一代子孙。如今,五世同堂,约120余人的黄氏家族,依然恪守“以孝为首、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的百年传统,《黄氏家训》宛若一股清泉滋润着这个大山深处几代家族的繁衍发展,生生不息。
“在黄家,传承了百年的黄氏家训就是家风……”杨兴明老人声音清晰,铿锵有力。
家训比棍棒更管用
“我们家从不打人,但教育出来的娃娃个个是好人”
“我们一大家人没有一人在外面做过坏事。”黄继书快人快语,“没有人干过违法乱纪的事情。”一旁的杨兴明老人知足地笑着,“这是黄家人最自豪的事。”
“我们家教育子孙都是靠祖传的家训。”1943年,杨兴明嫁入石床村,踏进黄家第一天便开始背诵《黄氏家训》。尽管不识字,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杨兴明理解了什么是忠孝爱国,什么是治家教子;夫妻怎样和睦、婆媳如何相安……渗透生活细枝末节的智慧与引领都在这短短的几百字间,越吟诵越觉得祖传家训的珍贵,越理解越觉得这是最好的治家良方。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们品德最重要。”黄继书记得小时候帮家里放羊回来,发现自家的羊圈里多了一只羊,“爸爸就跑到村饲养室去报告,发现是邻村人家走丢的,就把羊给送回去了。”
在黄继书的记忆里,兄弟姐妹们在父母的以身作则、家训家规的指引下,有些不舍地退回了在放学路上捡到的漂亮铅笔;在交公粮的长队里,一再让忙碌的长者先来;在过乌江的渡船上,永远让着急的人先过河。黄继书说,“爸爸妈妈总是告诫我们永远不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要先人后己。”
都说“黄荆棍下出好人”,但是在黄家,教育子女,从来都是用背家训替代“棍棒教育”。
如今已经76岁的黄继财是黄家长子,提起儿时背诵家训仍记忆犹新。
一次贪玩回家晚了,母亲让他在门外背了10遍家训。他边背边流泪,当背到“早读书、晚习作”时,“原来的委屈渐渐变成了羞愧”。
“我们家从不打人,但教育出来的娃娃个个是好人。”黄继财说,家训比棍棒更管用。
再后来,黄继财做了父亲,理解了当初父母的用心,更发现曾经背诵的家训已然刻在自己内心,“很多事情潜移默化地就照着家训来做了,忠、孝、勤、德,受益终身。”
30多年前,杨兴明丈夫去世,她便挑起整个家族的管训重担。“逢年过节,我们全家都会聚在一起,点蜡焚香,诵读家训。”黄继财说,“《黄氏家训》是我们大家庭的‘必修课’,不管大家相隔多远,一起诵读家训时,心都离得更近了。”
家训里有一句话,“子孙倘败家风,当鸣鼓攻之。”黄家人若是谁违反了家训,就会“四面受敌”。第三代孙辈里曾有一人沉迷于麻将,多次劝说无果,杨兴明就召集家庭会议,长辈们给这个晚辈上“家教课”……“他不再打麻将了,脚踏实地,好!”杨兴明笑着说。
“‘共楼居,休猜忌,宽仁慈厚’,家训深入人心,不仅夫妻关系和睦,婆媳之间也如亲生母女一般。”黄家子孙们说,有时两口子闹别扭,只要一句“安家让和忍,修身戒恼怒”,再大的矛盾两人也会相视一笑,红脸瞬间就变笑脸,“有事情好商量”。
“传家忠和孝”
“忠,就是忠于国家,为国家做贡献,这是黄家家训的重点”
“我们兄弟姐妹6个,不,是7个。”说起兄弟姐妹,黄继书介绍道,“妈妈还有一个养子。”杨兴明老人一共育有6个子女,而她70年前的一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更让石床村老小提起此事无不竖起大拇指。
“胡庶发三岁离了娘,父亲长年在外不着家,娃儿非常可怜。”说起当年的那个决定,杨兴明一脸平静。上世纪40年代,看到本村小孩胡庶发生活无着,杨兴明便与丈夫商量,把胡庶发接到黄家,每天煮饭洗衣,送他去学校念书,像亲娘一样关心照顾,即便是在家庭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杨明兴一边告诫子女不能做“偷鸡摸狗”占集体便宜的事情,更把胡庶发视如己出,不离不弃,“只要我们有口饭吃,就有这个娃儿的一口。”
就这样,直到胡庶发18岁参军,老人整整抚养了他15年。如今,已经70多岁的胡庶发会经常回来看望他的“杨妈妈”,“母子俩”在屋前拉家常的场景成了石床村最动人的画面。
杨兴明总是教育后辈“传家忠和孝”,“忠,就是忠于国家,为国家做贡献,这是家训的重点。”
如今,年事已高的杨兴明还会经常去给村民、学生讲过去的故事,讲新生活的美好。“我没读过书,文化少,能过上如今的好生活全靠老革命们用生命换来的,要珍惜。”
曾孙黄春红18岁走进军营,在部队一干就是十几年。不能在身边照顾曾祖母及亲人常常让他内心不安,杨兴明就对他说,“保家卫国就是最大的孝道。”当兵期间,黄春红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两次获“武警部队优秀士官人才奖”,数十次受到各级嘉奖。
黄继财是杨兴明唯一的儿子,也是十里八乡出名的“土医生”。几十年来,村民谁有个头疼脑热,或者家里牲畜生病都会来找他,黄继财不仅药到病除,而且从来不收取任何报酬,“都是义务的”。
石床村党支部书记赵明生告诉记者,黄家人以家训修身立德,常年为村民做好事,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黄继财待人热情,不管什么时候村民叫他看病,总是有求必应。”
“自学成医”的黄继财更看重“与人为善,邻里和谐”。他说自己上山采的草药“不值几个钱”,“父亲常说以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都是靠着周围邻舍的救济和恩惠才活下来的,所以有能力了自然要回报村民。”
黄颜豪的妈妈王兰秀,是杨兴明的大侄媳妇,“我嫁到黄家,受家训影响,公婆关系、邻里关系都很好,从没有跟任何人吵过嘴,说过不好的话。”
戴银贵是黄继书的儿子,尽管不姓黄,但从小一样接受着家训教育。如今经营连锁餐饮,生意非常红火。对于妈妈提起他的众多“拾金不昧”的案例,戴银贵觉得那是“商人的本分”。他说,自己一直秉承诚信经营、品质至上,“百年家训的教育,让自己有信心把品牌经营成百年老店。”
家风带动村风
一家行善,全村受益。如今石床村涌现出一批好媳妇、好公婆、好邻里
孝敬老人是黄家家训最基本的要求。年迈的杨兴明老人是全家最大的牵挂,一到节假日,黄家子孙就纷纷赶回老家,陪老人聊天、吃饭,给她梳头、捶背、剪指甲。
特别是到了春节,五代人齐聚一堂,每个小家庭都做一道拿手菜,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团圆饭,场面十分温馨。
2014年2月27日,是杨兴明老人90岁福寿,近百位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的子孙为老人拜寿。寿筵上,老人的子孙们分排站立,齐声朗诵家风家训,壮观的场面令在场村民为之动容。
很快,“五世同堂传家风”的故事从村里传播到了全国。2014年,黄家被中宣部、全国妇联联合授予“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荣誉称号,杨兴明当选“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杨兴明一家‘五世同堂’在石床村仅此一家,而黄家子孙相亲相爱、恪守孝德的好家风,全村人有目共睹,其尊老敬老的祖德特别值得村民们学习。”赵明生说,黄家是石床村唯一有家训的家庭,几十年来,他们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默默做了很多好事,“黄家‘五世同堂’的好品德、好福气,要归功于这个好家训。”
在村里,即便是邻里之间发生矛盾,“黄家总是会自我检讨、主动化解。”赵明生说,正是因为有《黄氏家训》,乡亲们有事总会找黄氏家族的人商量。家训还被不少村民拿去教育他们的子孙,周围的乡邻也陆续整理或制订出自己的家训。
一家行善,全村受益。如今在石床村,家风带动村风,人人律己修身,善待邻里,一派祥和安康。赵明生说,“村里涌现出一批好媳妇、好公婆、好邻里。”
湖南青年张有花嫁到石床村,家境贫寒,丈夫常年在外务工。但受到村里民风影响,她把已经80多岁、卧病在床的公爹照顾得特别好,不仅精心照顾老人的吃喝,给老人洗衣服,床褥收拾得干净整洁,还会打出租车载着老人去城里喝喜酒。
如今,“家风润万家”已经从石床村吹遍羊角镇的每一个村庄。越来越多的人穿过那片茂密的桃林,来到这个古朴的祖屋,看望身体健朗,依然下地劳动的杨兴明老人,读一读传承了百年的《黄氏家训》,去理解“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中,每一个家庭所追求的愿景。
杨兴明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孙后代能把家训代代传下去,“‘家训’是黄家的‘传家宝’,是黄家的魂,丢了魂,家就会出问题。”
■《黄氏家训》全文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故撰《黄氏家训》传子孙。无论世之变迁,家之贫富,能守,万世可兴。
传家忠和孝,兴家文和德,持家勤和俭,安家让和忍,守家遵法度,败家酒和赌,处事远小人,修身戒恼怒,无嗣宗业毁。父母恩,深似海,终生大孝。同根生,莫相煎,团结共勉。慎婚姻,重品德,咸宜配择。共楼居,休猜忌,宽仁慈厚。早读书,晚习作,恒可医愚。严教子,莫宠溺,礼教可风。为人善,不势欺,天必佑之,能受苦,志远大,吃亏何妨。祖上在梨坪,休迁门户、永保田产、建祠修谱、端俗睦邻,万世莫违。箴言具在,门楣高悬,朝夕诵颂。子孙倘败家风,当鸣鼓攻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