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闲时看天看云 |
|
|
( 2018-07-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韩浩月
央视《朗读者》第二季,主持人董卿第一次走出演播室。先去了一趟湘西凤凰,在那里取了许多美景,美到随便截图都像一张明信片。从凤凰回来,董卿去拜访了居住在北京通州万荷堂的黄永玉。正值盛夏,黄永玉在他院中那池从凤凰移栽过来的荷花香中,朗读了自己的文章《我的文学生涯》。
这一期节目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采访黄永玉的这一段内容,让观众与网友特别注意到了。有人把董卿与黄永玉面对面的场景,形容为“董小姐与黄老头”,这样的说法,妙趣横生。因为主持《朗读者》,董卿本就知性的形象,又升华了一些,而每次黄永玉公开露面,总会令人印象深刻,因此,这次董卿与黄永玉的“遇见”,有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之所以有这种效果,因为董卿与黄永玉,是美与美的碰撞。黄永玉的美,是他执着与勤奋,还有那颗不老的童心。
除了美与美之外,这还是一次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董卿代表的是当下主流电视文化潮流,《朗读者》试图在浮躁的当下对人们的心灵生活进行干涉,董卿饰演的是一位敲门者的角色,黄永玉身上则凝结着传统文化的鲜活象征,这位从民国走过来的文人,到今天仍然没落伍,甚至时不时掀起一股新的话语时尚。
董卿访问黄永玉,满足了人们的种种期待,这种期待包括:董卿会用什么样的姿态来采访黄永玉,黄永玉面对董卿会说出什么样的金句,自称“比我老的老头”之后又是这么些年,黄永玉的生命态度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很大程度上,观众会试图从这段访问中,去体会诸多与文化、与生命、与生存姿态、与精神思考等有关的微妙气息。
段子手黄永玉从来没让人失望。摄像机的镜头穿过万荷堂大门,画面中是黄永玉面对着一袭白衣的董卿侃侃而谈。他叙述自己外号“黄逃学”的由来,1937年开始浪迹天涯的经历,在香港一家小饭店用辣椒油、酱油画画抵饭钱……最后压轴的来了,他说他早已写好遗嘱,骨灰不要了,“跟那孤魂野鬼在一起”,朋友想他的时候,“看看天看看云嘛”。
黄永玉从不忌讳谈生死,他今年94岁了,从80岁的时候面对媒体的提问,他就曾数度提到“终极问题”。他曾给表叔沈从文题写过墓碑,“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他给自己拟的碑文是“爱,怜悯,感恩”,或者干脆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对鲁迅说过的“如果一个人不活在人的心上,他就真的死了”不以为然,“干吗要活在人的心上?用得着吗?把我送到火葬场,朋友们回到我的家喝杯咖啡,算了。”由此可见,黄永玉的生命观是通透、坦率的,言语之间可能会有些看穿世事的悲凉,但悲凉背后,何尝不是一种忽略自己、为别人考虑的怜悯。
这次黄永玉谈生命观,或是因为有了董卿在场的缘故,没了“怼”的口吻,多了些浪漫与柔情。“想我的时候,看看天,看看云”,他不再以老顽童的口吻来调侃生死了,他也仿佛忘记了自己曾“反对”过鲁迅说的那句话,开始有一点点在意,是不是可以被人更长久地记得一段时间,哪怕只是像平常抬头看看天、看看云的心情一样,看完之后不带任何感触继续低下头生活。
在文化人的心目中,天与云,都是亘古的存在,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构成,由于太过宏大,反而不必时刻去关注。将自己的未来设想为天与云的一部分,一方面是承认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愿意让人感觉到一份永恒与温情吧。想必,闲时他也会偶尔看看天、看看云。
比起决绝的那个老头,这个终于流露出一点点眷恋的老头,更可爱,且更能让人感受到,他走过的那些路,见过的那些人,经历过的那些事,让他的内心变得更加清澈如水,且时不时地拥有波纹。
|
|
闲时看天看云
|
|
|
|
( 2018-07-1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闲时看天看云 |
|
|
( 2018-07-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韩浩月
央视《朗读者》第二季,主持人董卿第一次走出演播室。先去了一趟湘西凤凰,在那里取了许多美景,美到随便截图都像一张明信片。从凤凰回来,董卿去拜访了居住在北京通州万荷堂的黄永玉。正值盛夏,黄永玉在他院中那池从凤凰移栽过来的荷花香中,朗读了自己的文章《我的文学生涯》。
这一期节目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采访黄永玉的这一段内容,让观众与网友特别注意到了。有人把董卿与黄永玉面对面的场景,形容为“董小姐与黄老头”,这样的说法,妙趣横生。因为主持《朗读者》,董卿本就知性的形象,又升华了一些,而每次黄永玉公开露面,总会令人印象深刻,因此,这次董卿与黄永玉的“遇见”,有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之所以有这种效果,因为董卿与黄永玉,是美与美的碰撞。黄永玉的美,是他执着与勤奋,还有那颗不老的童心。
除了美与美之外,这还是一次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董卿代表的是当下主流电视文化潮流,《朗读者》试图在浮躁的当下对人们的心灵生活进行干涉,董卿饰演的是一位敲门者的角色,黄永玉身上则凝结着传统文化的鲜活象征,这位从民国走过来的文人,到今天仍然没落伍,甚至时不时掀起一股新的话语时尚。
董卿访问黄永玉,满足了人们的种种期待,这种期待包括:董卿会用什么样的姿态来采访黄永玉,黄永玉面对董卿会说出什么样的金句,自称“比我老的老头”之后又是这么些年,黄永玉的生命态度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很大程度上,观众会试图从这段访问中,去体会诸多与文化、与生命、与生存姿态、与精神思考等有关的微妙气息。
段子手黄永玉从来没让人失望。摄像机的镜头穿过万荷堂大门,画面中是黄永玉面对着一袭白衣的董卿侃侃而谈。他叙述自己外号“黄逃学”的由来,1937年开始浪迹天涯的经历,在香港一家小饭店用辣椒油、酱油画画抵饭钱……最后压轴的来了,他说他早已写好遗嘱,骨灰不要了,“跟那孤魂野鬼在一起”,朋友想他的时候,“看看天看看云嘛”。
黄永玉从不忌讳谈生死,他今年94岁了,从80岁的时候面对媒体的提问,他就曾数度提到“终极问题”。他曾给表叔沈从文题写过墓碑,“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他给自己拟的碑文是“爱,怜悯,感恩”,或者干脆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对鲁迅说过的“如果一个人不活在人的心上,他就真的死了”不以为然,“干吗要活在人的心上?用得着吗?把我送到火葬场,朋友们回到我的家喝杯咖啡,算了。”由此可见,黄永玉的生命观是通透、坦率的,言语之间可能会有些看穿世事的悲凉,但悲凉背后,何尝不是一种忽略自己、为别人考虑的怜悯。
这次黄永玉谈生命观,或是因为有了董卿在场的缘故,没了“怼”的口吻,多了些浪漫与柔情。“想我的时候,看看天,看看云”,他不再以老顽童的口吻来调侃生死了,他也仿佛忘记了自己曾“反对”过鲁迅说的那句话,开始有一点点在意,是不是可以被人更长久地记得一段时间,哪怕只是像平常抬头看看天、看看云的心情一样,看完之后不带任何感触继续低下头生活。
在文化人的心目中,天与云,都是亘古的存在,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构成,由于太过宏大,反而不必时刻去关注。将自己的未来设想为天与云的一部分,一方面是承认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愿意让人感觉到一份永恒与温情吧。想必,闲时他也会偶尔看看天、看看云。
比起决绝的那个老头,这个终于流露出一点点眷恋的老头,更可爱,且更能让人感受到,他走过的那些路,见过的那些人,经历过的那些事,让他的内心变得更加清澈如水,且时不时地拥有波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