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纵深 |
8 |
5/8 |
4
|
5
|
6
|
>
|
>| |
|
|
PDF版 |
|
|
|
|
“百分之百本息担保”“银行存管资金” |
起底那些“坑人”的理财平台广告 |
|
|
( 2018-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
新华社上海6月26日电(记者周琳、王原、阳娜)“100%本息担保”“20%年息”“银行存管资金”……看到这些理财产品的广告,你会不会心动得马上就想行动? 别急,承诺“稳赚不赔”,承诺高息,你可能已经遇到了虚假违法广告。来自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的监测显示,今年以来,含有虚假宣传信息的互联网金融网站数量有增加之势,2018年5月含有虚假宣传信息的互联网金融网站有3377个,比4月上升8.5%,比3月上升24%。那么,理财平台广告中到底有哪些“坑”?近期,记者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了调查。
承诺高息,“稳赚不赔”诱你“上钩”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招商等有投资回报预期的商品或者服务广告,不得对未来效果、收益或者与其相关的情况作出保证性承诺。
但记者调查发现,为了打消投资者的疑虑,“稳赚不赔”成为不少理财平台的常见“话术”,这也是监管部门在类金融企业虚假广告查处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例如,近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自2015年9月起,北京信诚时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网站PC端、手机APP端、宣传彩页、在经营场所设置易拉宝等途径对“诚信贷”平台进行广告宣传,宣传用语中使用了“稳赚不赔、100%本金收益保障”“全网首推 即投即计息20%年息”“安全和高收益成就互联网理财第一首选品牌,让您的财富每年增值20%”等。
上海此前查处的案例中,也有不少是以这种高额的年化收益率来诱导投资者“上钩”。例如,上海一家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其自有网站发布“拍活宝产品”广告,含有对投资回报预期收益的保证性承诺,并对可能存在的收益风险未予警示;当事人还未经他人同意发送电子邮件广告,其中宣称你的信用额度马上使用的承诺实际无法兑现,构成虚假广告,最终被依法处罚款80万元。
“包装术”花样百出,目的是虚假增信 记者调查发现,除承诺高息外,部分理财平台还通过各种“包装术”让自己看起来更可信,让投资者更愿意“掏钱”。
一是使用政府公信力“背书”。例如,北京走出去投资顾问中心为了宣传推广业务,在其自设网站上发布的部分图片中使用了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和形象。
二是虚构“软实力”增加信用。例如,为宣传公司业务,蚂蚁白领(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15年2月14日在其网站发布“我们的合作伙伴:XX银行(行标及文字)”的宣传内容。经执法人员向该银行北京分行核实,当事人与该银行不存在合作伙伴关系,亦未签订任何合作协议。
此外,部分互金企业打着“银行存管资金”等旗号,为自己增信,营造正规形象。此前银监会已经发布的《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明确指出,网贷机构不得利用商业银行变相背书,不得打着存管人的旗号做营销宣传。商业银行作为存管人,不对网络借贷交易等行为提供担保,不承担借贷违约责任。
三是谎称获得“国家资质”。例如,上海市工商局曾查处过的案例显示,上海右择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利用宣传单页,对外宣传其获得“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金融办”“上海市委”等几个部门的审批,但事实上其经营业务无需也并未取得相关审批,最终被罚款。
多部门需联手共治,投资者要提高防风险意识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金融投资领域虚假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例如,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互联网金融领域广告宣传行为;2018年2月,原国家工商总局发出关于开展互联网广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将金融投资类的违法广告作为监管重点。
随着监管不断升级,不少理财平台的虚假宣传行为加速暴露。不过,专家建议,需警惕严管之下的“变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杨东透露,部分打着互联网金融幌子的理财平台,开始大规模开设装修精良的线下门店,营造“大而不倒”的公司形象,骗取投资者信任。而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网贷中介机构不能采取线下发展客户的方式。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广告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更重要的还是要从源头端做好准入资质把控,形成金融、工商、公安等多部门联防共治的格局。
杨东表示,需加大对线上线下所谓“理财”“财富管理”等企业的准入审核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涉嫌非法集资、集资诈骗、庞氏骗局,以及无牌照从事金融业务、超范围经营、虚假广告宣传等行为,同时要对消费者充分揭示风险。
记者发现,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已经面向投资者上线了理财安全助手APP,可以用于个人理财查验、风险速递、平台资质核查等。
|
“百分之百本息担保”“银行存管资金”
|
起底那些“坑人”的理财平台广告
|
|
|
|
( 2018-06-2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纵深 |
|
|
“百分之百本息担保”“银行存管资金” |
起底那些“坑人”的理财平台广告 |
|
|
( 2018-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
新华社上海6月26日电(记者周琳、王原、阳娜)“100%本息担保”“20%年息”“银行存管资金”……看到这些理财产品的广告,你会不会心动得马上就想行动? 别急,承诺“稳赚不赔”,承诺高息,你可能已经遇到了虚假违法广告。来自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的监测显示,今年以来,含有虚假宣传信息的互联网金融网站数量有增加之势,2018年5月含有虚假宣传信息的互联网金融网站有3377个,比4月上升8.5%,比3月上升24%。那么,理财平台广告中到底有哪些“坑”?近期,记者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了调查。
承诺高息,“稳赚不赔”诱你“上钩”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招商等有投资回报预期的商品或者服务广告,不得对未来效果、收益或者与其相关的情况作出保证性承诺。
但记者调查发现,为了打消投资者的疑虑,“稳赚不赔”成为不少理财平台的常见“话术”,这也是监管部门在类金融企业虚假广告查处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例如,近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自2015年9月起,北京信诚时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网站PC端、手机APP端、宣传彩页、在经营场所设置易拉宝等途径对“诚信贷”平台进行广告宣传,宣传用语中使用了“稳赚不赔、100%本金收益保障”“全网首推 即投即计息20%年息”“安全和高收益成就互联网理财第一首选品牌,让您的财富每年增值20%”等。
上海此前查处的案例中,也有不少是以这种高额的年化收益率来诱导投资者“上钩”。例如,上海一家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其自有网站发布“拍活宝产品”广告,含有对投资回报预期收益的保证性承诺,并对可能存在的收益风险未予警示;当事人还未经他人同意发送电子邮件广告,其中宣称你的信用额度马上使用的承诺实际无法兑现,构成虚假广告,最终被依法处罚款80万元。
“包装术”花样百出,目的是虚假增信 记者调查发现,除承诺高息外,部分理财平台还通过各种“包装术”让自己看起来更可信,让投资者更愿意“掏钱”。
一是使用政府公信力“背书”。例如,北京走出去投资顾问中心为了宣传推广业务,在其自设网站上发布的部分图片中使用了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和形象。
二是虚构“软实力”增加信用。例如,为宣传公司业务,蚂蚁白领(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15年2月14日在其网站发布“我们的合作伙伴:XX银行(行标及文字)”的宣传内容。经执法人员向该银行北京分行核实,当事人与该银行不存在合作伙伴关系,亦未签订任何合作协议。
此外,部分互金企业打着“银行存管资金”等旗号,为自己增信,营造正规形象。此前银监会已经发布的《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明确指出,网贷机构不得利用商业银行变相背书,不得打着存管人的旗号做营销宣传。商业银行作为存管人,不对网络借贷交易等行为提供担保,不承担借贷违约责任。
三是谎称获得“国家资质”。例如,上海市工商局曾查处过的案例显示,上海右择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利用宣传单页,对外宣传其获得“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金融办”“上海市委”等几个部门的审批,但事实上其经营业务无需也并未取得相关审批,最终被罚款。
多部门需联手共治,投资者要提高防风险意识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金融投资领域虚假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例如,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互联网金融领域广告宣传行为;2018年2月,原国家工商总局发出关于开展互联网广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将金融投资类的违法广告作为监管重点。
随着监管不断升级,不少理财平台的虚假宣传行为加速暴露。不过,专家建议,需警惕严管之下的“变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杨东透露,部分打着互联网金融幌子的理财平台,开始大规模开设装修精良的线下门店,营造“大而不倒”的公司形象,骗取投资者信任。而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网贷中介机构不能采取线下发展客户的方式。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广告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更重要的还是要从源头端做好准入资质把控,形成金融、工商、公安等多部门联防共治的格局。
杨东表示,需加大对线上线下所谓“理财”“财富管理”等企业的准入审核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涉嫌非法集资、集资诈骗、庞氏骗局,以及无牌照从事金融业务、超范围经营、虚假广告宣传等行为,同时要对消费者充分揭示风险。
记者发现,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已经面向投资者上线了理财安全助手APP,可以用于个人理财查验、风险速递、平台资质核查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