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6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乘势而上,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
· 要强的贫困户
· 不要等“领导怒”了才去解“百姓怨”
· 向“久拖不办”的顽疾开刀
· 为“独角兽”起飞筑好“中国跑道”
· 真追责才能阻断“假整改”
· 责令下架

  相关文章: 
真追责才能阻断“假整改”

( 2018-06-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张宸
 

 
  广西钦州应淘汰的“散乱污”小冶炼企业仍在违法生产,有关部门的公示却显示“已完成整改”;黑龙江哈尔滨某垃圾填埋场偷排渗滤液,有关部门未经调查即以“群众举报不实”结案;宁夏某制药厂被多次电话举报,涉嫌“表面整改”……近日,有媒体梳理发现,不少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中已受理的群众举报的问题,经过近两年时间“整改”却并未得到解决。
 
  两年多来,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各地市开展环保督察工作,结合群众反映、媒体曝光的线索,向各地反馈了一系列影响恶劣、群众深恶痛绝的案件,提出了具体整改要求。但上述“假整改”案例表明,一些企业、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态度仍不够端正。
 
  一些企业敷衍塞责应付了事,部分地方政府做空头承诺,待风声一过就重新点起小锅炉,伤的是环境,害的是后代。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污染企业和作为监督者的职能部门联手欺上瞒下,违抗中央要求,透支政府公信力,造成了较为负面的影响。
 
  一些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个别官员贪婪任性,在环保督察及整改中搞权力寻租,甘当问题企业“保护伞”,收受保护费自享好处;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税收等经济利益的考虑,甘愿以公信力为问题企业“背书”;三是一些地方监管部门深谙“小步快走,细水长流”的套路,鞭子高高抬起轻轻落下,遇到风声紧时就罚点钱意思意思,对企业不伤筋动骨,既保了政绩又可以长久地保证罚款收入。
 
  这次爆出的“假整改”案例,反映出一些地方监管部门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也说明一些地方官员保护生态的意识不够,更说明相关人员的违法成本还不够高。诚然,“历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后,环保领域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执法手段不断丰富,执法程度方式不断创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从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以“假整改”应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就能看出,环保执法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大,久久为功。
 
  梳理媒体的报道不难发现,各种形式的“假整改”已被曝光多次。有政府网站反复挂几篇文章,以保证内容更新,进而摘掉“僵尸网站”头衔;有乡里街道卫生被批评,便在上级部门来检查前一天动员全体干部扫大街,营造干净整洁假象……上面说有污染,就老老实实出个整改报告;上面说作风不实,再老老实实地出个加强作风的报告。这种“假整改”,有群众戏称为“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
 
  “假整改”乱象,反映了相关部门不作为的真作风。从通报看,有的督察组一到污染地就有群众主动提供偷排污水的材料。由此可知,如果想动真格查摆问题、解决问题,并非一件难事,关键就看相关部门的作风实不实。这也说明,监管部门的干部,在深入群众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假整改”必须真追责。此次环保督察假整改事情发生后,有地方政府迅速行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行政撤职、党内严重警告等处罚,这值得肯定。从长期来看,治理“假整改”要对负有相关责任的干部进行更严厉的追责;要动员全社会监督力量,让弄虚作假无处藏身;要让既有制度长出牙齿,咬破弄虚作假的贼胆;还要进一步在干部内推动调查研究之风,让基层群众心声成为为政得失的重要窗口。
 
 

真追责才能阻断“假整改”

( 2018-06-1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