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观察周刊 |
16 |
15/16 |
14
|
15
|
16
|
>
|
>| |
|
|
PDF版 |
|
|
|
|
|
用共识涵养文明让文明内化于心 |
|
|
( 2018-06-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周刊 |
|
王钟的
经历了3年前“吃饭不吧唧嘴”倡议的争议后,日前,江苏宿迁市推出《文明20条》2.0版本。“好好说话不抬杠”“朋友圈不拉票、不刷屏”“亲朋聚会时不玩手机,不冷落他人”出现在新版《文明20条》中。(6月5日澎湃新闻)
文明的内涵素来包罗万象,不仅每个人对文明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社群也会对文明产生特定的理解。短短20条文明守则,显然不足以概括所有。
当然,作为一种倡议性的约定,《文明20条》不必像法律那样事无巨细,也未必旨在产生刚性的约束力。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一种提醒,在于从纷繁芜杂的社会价值观中,提取体现文明性的社会共识。
从本次修订的《文明20条》看,诸如朋友圈不拉票、聚会时不玩手机等倡议,体现了较鲜明的时代性。而几乎所有条款,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遭遇甚至困惑的问题。这也说明,公众对文明的呼吁,更集中于那些尚未实现的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对文明作出倡议和规范的传统。尤其是在乡土社会,各种文明守则在社会治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中,白鹿村出台的“乡约”,就是一份典型的乡土文明规范。
当社会发展和治理模式向现代化转型,法律对社会成员的约束作用逐渐超过文明规范。不得不承认的是,文明规范往往存在语义模糊、公私边界不清等问题,这限制了它在现代更大范围地协调社会关系。然而,总有一些社会秩序的维护,是法律没有或者无力触及的。例如,很多人都苦于朋友圈拉票久矣,但拉票作为自发形成的社会现象,显然不在法律约束范围之内。
此次宿迁出台《文明20条》的过程也值得肯定。今年5月起,宿迁市文明办着手修订《宿迁文明20条》,并通过在线留言、问卷调查、来信来电等方式共征集意见建议4.53万条,最终汇集成如今这20条。充分尊重民心民意,从社会共识中寻找“最大公约数”,不光是为了程序正当,更为了文明倡导能够真正落到人们的心坎里。
只有取得共识,文明才有力量。西方文化中流传着巴别塔的故事:古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一座通天高塔,上帝为了阻止人类这一计划,就创作了不同的语言,让人们之间无法沟通,共识因此就无法形成。此前,一些地方在没有充分征集民意的情况下,仓促出台某些文明守则,结果就把文明倡导变成一场闹剧。
任何一份成功的文明守则,都应该强调“对人”的一面,而不能局限于“对己”。宿迁市文明办官员在解释《文明20条》的制定时就这么说,“总的方向是从最基本的自我约束,倡导个体文明,进一步提升到了倡导‘利他’”。他人的感受,无疑是文明行为的重要评价尺度。
进入现代社会,个体自由与文明秩序的协调和互动,成了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比如有的学校在制定学生文明规范时,过度强调限制个人行为。“男生头发不超过6厘米,女生不能有刘海儿”,类似规范一出台就在舆论场引发强烈争议,就因为过于强调自我约束,却未能实现“利他”的效果。
什么才是“文明”,并没有特定的标准。随着时代的演进,文明的内涵在不断拓展,人们对文明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无论如何,文明不能违背社会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后形成的共识。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文明才能有机会让人们内化于心,发挥出强大的价值力量。
|
|
用共识涵养文明让文明内化于心
|
|
|
|
( 2018-06-0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周刊 |
|
|
|
用共识涵养文明让文明内化于心 |
|
|
( 2018-06-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周刊 |
|
王钟的
经历了3年前“吃饭不吧唧嘴”倡议的争议后,日前,江苏宿迁市推出《文明20条》2.0版本。“好好说话不抬杠”“朋友圈不拉票、不刷屏”“亲朋聚会时不玩手机,不冷落他人”出现在新版《文明20条》中。(6月5日澎湃新闻)
文明的内涵素来包罗万象,不仅每个人对文明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社群也会对文明产生特定的理解。短短20条文明守则,显然不足以概括所有。
当然,作为一种倡议性的约定,《文明20条》不必像法律那样事无巨细,也未必旨在产生刚性的约束力。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一种提醒,在于从纷繁芜杂的社会价值观中,提取体现文明性的社会共识。
从本次修订的《文明20条》看,诸如朋友圈不拉票、聚会时不玩手机等倡议,体现了较鲜明的时代性。而几乎所有条款,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遭遇甚至困惑的问题。这也说明,公众对文明的呼吁,更集中于那些尚未实现的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对文明作出倡议和规范的传统。尤其是在乡土社会,各种文明守则在社会治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中,白鹿村出台的“乡约”,就是一份典型的乡土文明规范。
当社会发展和治理模式向现代化转型,法律对社会成员的约束作用逐渐超过文明规范。不得不承认的是,文明规范往往存在语义模糊、公私边界不清等问题,这限制了它在现代更大范围地协调社会关系。然而,总有一些社会秩序的维护,是法律没有或者无力触及的。例如,很多人都苦于朋友圈拉票久矣,但拉票作为自发形成的社会现象,显然不在法律约束范围之内。
此次宿迁出台《文明20条》的过程也值得肯定。今年5月起,宿迁市文明办着手修订《宿迁文明20条》,并通过在线留言、问卷调查、来信来电等方式共征集意见建议4.53万条,最终汇集成如今这20条。充分尊重民心民意,从社会共识中寻找“最大公约数”,不光是为了程序正当,更为了文明倡导能够真正落到人们的心坎里。
只有取得共识,文明才有力量。西方文化中流传着巴别塔的故事:古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一座通天高塔,上帝为了阻止人类这一计划,就创作了不同的语言,让人们之间无法沟通,共识因此就无法形成。此前,一些地方在没有充分征集民意的情况下,仓促出台某些文明守则,结果就把文明倡导变成一场闹剧。
任何一份成功的文明守则,都应该强调“对人”的一面,而不能局限于“对己”。宿迁市文明办官员在解释《文明20条》的制定时就这么说,“总的方向是从最基本的自我约束,倡导个体文明,进一步提升到了倡导‘利他’”。他人的感受,无疑是文明行为的重要评价尺度。
进入现代社会,个体自由与文明秩序的协调和互动,成了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比如有的学校在制定学生文明规范时,过度强调限制个人行为。“男生头发不超过6厘米,女生不能有刘海儿”,类似规范一出台就在舆论场引发强烈争议,就因为过于强调自我约束,却未能实现“利他”的效果。
什么才是“文明”,并没有特定的标准。随着时代的演进,文明的内涵在不断拓展,人们对文明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无论如何,文明不能违背社会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后形成的共识。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文明才能有机会让人们内化于心,发挥出强大的价值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