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凌晨3点的城市 |
|
|
( 2018-06-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张丰
我很熟悉凌晨3点的城市。有那么几年,我是夜班编辑,每天下班时间凌晨1点到5点不等。凌晨5点下班,会有一种特别的期待,再过半小时,报社附近的早点摊就开始营业了,慢慢走过去,可以吃上也许是全市最早的那根油条。
十几年前的某个春天,我第一次来到成都,在报社实习。每天凌晨1点下班,然后步行半小时走回宿舍。这个城市的夜晚让人着迷,尤其是在三四月的时候,几乎每天夜里都会下雨,到了第二天早上,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只是天气变得更加清新了。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的就是春天成都的雨夜。
凌晨1点走在街道上,经常碰到下雨,大多数时候雨都很小,滴滴答答,时有时无,路人却并不惊慌,也很少有人打伞。在一个路口等待红绿灯的时候,看到一个女孩一边甩着呼啦圈一边过马路,并没看清面容,但是这幅画面中的从容不迫,却让我选择在这个城市留了下来。凌晨1点后,街道仍然充满生机,这里的生活大概是值得期待的。
刚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几乎每个夜晚都会和同事一起去一个叫小房子的酒吧。“小房子”是朋友们对它的称呼,我似乎并没有看到招牌。这个酒吧是文艺人士的聚集地,在凌晨3点,隔壁一桌会突然朗诵起诗,或者大声合唱起来。更有意思的是,会有陌生人端着酒杯过来敬酒,大家互相碰杯送上祝福,等人走了,却发现根本就不认识。
酒吧的老板是一位女士,大家都喊她“杜姐”。我们知道,杜姐有一个读大学的女儿,偶尔会过来帮忙。杜姐的丈夫是谁,没有人过问,大概已经离婚多年了。除了有花生米这样的小吃外,杜姐还会煮非常好吃的面条。很多人在夜晚来到酒吧,都会先叫一碗面吃。夜深的时候,心和胃大概都是凉的,所以那一碗热面,就成为很多人的慰藉。我后来怀疑,它可能并没有那么好吃,只不过那个时刻,大家太需要这一碗面的诚意了。有一次我来到酒吧,身上没有一分钱,仍然要了一碗面,那是我此生仅有的一次赊账。
就是在这样的夜里,我对城市有了更深的观察。我小时候居住在农村,连电都没有。每天晚饭后,都是早早睡觉,很少能玩到晚上9点。有时候月光皎洁,就非常开心,拿出书本到院子里,却发现再亮的月光下都无法看书。在城市,即便是夜晚也会灯火灿烂,通常都意识不到月亮和星星的存在。只有一次,我凌晨5点醉醺醺地回到出租屋,刚刚躺下,就听到小区里公鸡在打鸣。我很感动,想起小时候住在祖母家里,总是被公鸡叫醒,祖母会问一句:现在是几更天?
当然,凌晨的都市,并不只属于我们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家伙。我曾花整整一个晚上,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沿着成都的三环路走了一圈。成都的三环有50多公里,凌晨三点,仍然能够看到有人骑自行车或者电瓶车赶路,那一定是刚下班的市民。也有一对夫妇骑一辆电瓶车的,他们一路有说有笑,大概是男的专门去接晚归的妻子吧。这才是普通人的夜晚,即便是在凌晨3点,他们的脚步仍然踏实,而不像我们这些从酒吧走出的那样漂浮。
在一个路口,我看到一辆车停在路灯下,开着车窗。走近发现驾驶位坐着一位男子,他正在路灯下看书。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晚还在这里,或许晚上的应酬让他厌倦了自己,或许是家让他伤心。这个时候在路灯下看书的人,一定是有故事的人。其实,每一个在凌晨3点还在路上的,都有着自己的奋斗故事。按照自然规律,人们应该日落而息,但是在都市,谁又能睡那么早。太多的晚归,太多的失眠,支撑着城市日常生活的下半场。
这就是都市性。在人们统计一个城市GDP的时候,夜经济也在其中。夜晚更繁忙的城市,商业总是更繁荣。如今,已经能够通过大数据来观察人们在夜晚的行为,在哪里聚集,又如何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真正的都市,夜晚和白天的界限正在消失——或许还留有一点缝隙,我在凌晨5点打车去机场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城市少有的宁静。路过几个楼盘,没看到一户亮灯的,或许在这个时候,城市完全静了下来。
我想起那5点钟小区里的鸡鸣,或许它并不是在呼喊人们起床,而是在庆祝一天中难得的静谧。后来我见到了那只公鸡,个头很大,标准的土公鸡,有着漂亮的羽毛和红色的大鸡冠。它一定和我一样,来自农村,正在适应城市的夜晚。

|
|
凌晨3点的城市
|
|
|
|
( 2018-06-0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凌晨3点的城市 |
|
|
( 2018-06-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张丰
我很熟悉凌晨3点的城市。有那么几年,我是夜班编辑,每天下班时间凌晨1点到5点不等。凌晨5点下班,会有一种特别的期待,再过半小时,报社附近的早点摊就开始营业了,慢慢走过去,可以吃上也许是全市最早的那根油条。
十几年前的某个春天,我第一次来到成都,在报社实习。每天凌晨1点下班,然后步行半小时走回宿舍。这个城市的夜晚让人着迷,尤其是在三四月的时候,几乎每天夜里都会下雨,到了第二天早上,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只是天气变得更加清新了。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的就是春天成都的雨夜。
凌晨1点走在街道上,经常碰到下雨,大多数时候雨都很小,滴滴答答,时有时无,路人却并不惊慌,也很少有人打伞。在一个路口等待红绿灯的时候,看到一个女孩一边甩着呼啦圈一边过马路,并没看清面容,但是这幅画面中的从容不迫,却让我选择在这个城市留了下来。凌晨1点后,街道仍然充满生机,这里的生活大概是值得期待的。
刚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几乎每个夜晚都会和同事一起去一个叫小房子的酒吧。“小房子”是朋友们对它的称呼,我似乎并没有看到招牌。这个酒吧是文艺人士的聚集地,在凌晨3点,隔壁一桌会突然朗诵起诗,或者大声合唱起来。更有意思的是,会有陌生人端着酒杯过来敬酒,大家互相碰杯送上祝福,等人走了,却发现根本就不认识。
酒吧的老板是一位女士,大家都喊她“杜姐”。我们知道,杜姐有一个读大学的女儿,偶尔会过来帮忙。杜姐的丈夫是谁,没有人过问,大概已经离婚多年了。除了有花生米这样的小吃外,杜姐还会煮非常好吃的面条。很多人在夜晚来到酒吧,都会先叫一碗面吃。夜深的时候,心和胃大概都是凉的,所以那一碗热面,就成为很多人的慰藉。我后来怀疑,它可能并没有那么好吃,只不过那个时刻,大家太需要这一碗面的诚意了。有一次我来到酒吧,身上没有一分钱,仍然要了一碗面,那是我此生仅有的一次赊账。
就是在这样的夜里,我对城市有了更深的观察。我小时候居住在农村,连电都没有。每天晚饭后,都是早早睡觉,很少能玩到晚上9点。有时候月光皎洁,就非常开心,拿出书本到院子里,却发现再亮的月光下都无法看书。在城市,即便是夜晚也会灯火灿烂,通常都意识不到月亮和星星的存在。只有一次,我凌晨5点醉醺醺地回到出租屋,刚刚躺下,就听到小区里公鸡在打鸣。我很感动,想起小时候住在祖母家里,总是被公鸡叫醒,祖母会问一句:现在是几更天?
当然,凌晨的都市,并不只属于我们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家伙。我曾花整整一个晚上,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沿着成都的三环路走了一圈。成都的三环有50多公里,凌晨三点,仍然能够看到有人骑自行车或者电瓶车赶路,那一定是刚下班的市民。也有一对夫妇骑一辆电瓶车的,他们一路有说有笑,大概是男的专门去接晚归的妻子吧。这才是普通人的夜晚,即便是在凌晨3点,他们的脚步仍然踏实,而不像我们这些从酒吧走出的那样漂浮。
在一个路口,我看到一辆车停在路灯下,开着车窗。走近发现驾驶位坐着一位男子,他正在路灯下看书。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晚还在这里,或许晚上的应酬让他厌倦了自己,或许是家让他伤心。这个时候在路灯下看书的人,一定是有故事的人。其实,每一个在凌晨3点还在路上的,都有着自己的奋斗故事。按照自然规律,人们应该日落而息,但是在都市,谁又能睡那么早。太多的晚归,太多的失眠,支撑着城市日常生活的下半场。
这就是都市性。在人们统计一个城市GDP的时候,夜经济也在其中。夜晚更繁忙的城市,商业总是更繁荣。如今,已经能够通过大数据来观察人们在夜晚的行为,在哪里聚集,又如何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真正的都市,夜晚和白天的界限正在消失——或许还留有一点缝隙,我在凌晨5点打车去机场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城市少有的宁静。路过几个楼盘,没看到一户亮灯的,或许在这个时候,城市完全静了下来。
我想起那5点钟小区里的鸡鸣,或许它并不是在呼喊人们起床,而是在庆祝一天中难得的静谧。后来我见到了那只公鸡,个头很大,标准的土公鸡,有着漂亮的羽毛和红色的大鸡冠。它一定和我一样,来自农村,正在适应城市的夜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