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6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文化
16 7/16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北京老街巷:腾退治理寻回了“京城范儿”
· 上海老城厢:以“留”为主护住了历史文脉
· “我为什么要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故事”
· 六十年后,观众为什么仍然爱《茶馆》

  相关文章: 
北京老街巷:腾退治理寻回了“京城范儿”

( 2018-06-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修缮一新的沈家本故居(6月6日摄)。
本报记者孙侠摄
 
  
 
  本报记者孙侠
 

 
  “这个展馆让我了解古都北京发展的过程,非常好!多一些这样的展馆就更好了!”一位外地游客在留言簿上写道。
 
  “我要表扬一下这个体验馆,介绍了街道的过去,也让我看到了将来,还能提意见。真不错!”一位住在长椿街东里社区的居民称赞说。
 
昔日餐饮店变身“体验馆”


 
  游客和居民说的都是前不久才刚刚向公众正式开放的“广内街区体验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这里。记者看到,整个体验馆建筑面积将近400平方米,主要是以互动体验的方式向民众介绍广安门内街道片区的历史风物和规划发展情况。体验馆恰好坐落在长椿街东侧人行道边上,不时有来往的行人带着几分好奇进去一探究竟。
 
  据介绍,广内街区体验馆所在地在2017年之前还是聚集了20多家小门店、类似大排档的一片地方,其中大部分门店经营餐饮小生意,脏乱差是常态,而且噪音喧嚣,十分拥挤,附近居民也不堪其扰。体验馆内一张放大的照片记录了这里过去的样子。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集中整治“开墙打洞”,原来的违章建筑清理了,餐饮店冒出的大量油烟不见了,附近居民楼内的大妈高兴地跟记者说,“从(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住在这块儿,治理后,附近环境干净漂亮多了,街边买东西乱停车的也几乎没了,感觉马路都更宽了。没想到变化这么大这么快。”
 
  体验馆包括方案展示、特色书吧、城市沙龙和开放共享四部分空间。在特色书吧里,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城市建筑规划类书籍供读者借阅翻看,顺便还可以买杯咖啡和休闲茶点消遣。城市沙龙也已经举办过多次活动,通过放映专题影片、组织讲座等,讲述北京城的文化自然遗产、历史变迁等。在方案展示和开放共享部分,参观的人可以了解到街区现状布局和未来保护改造设计规划……体验馆并不大,但装饰布局颇费心思,内容展示丰富多样,清新隽永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渐渐恢复“颜值”的文物古迹


 
  或许从体验馆的英文译名——“广内城市复兴(urban revival)体验馆”,更能体会到城市街巷治理的良苦用心。治理不仅仅止步于褪去脏乱差,变得干净美,更重要的是要为城市接续文脉,复兴城市特有的文化品格。不少访客正是在体验馆内看到附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标示图,又按图索骥,去寻找那隐身于街巷的古迹。
 
  广内街道片区是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是宣南文化的主要源泉。有人称三庙街是“太老爷”级别的北京胡同,长椿街在辽金时曾是繁华通衢,附近报国寺、杨椒山祠等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散落在片区内的众多名人故居院落,由于历史原因,一度被挤占、年久失修,纷纷沦落成大杂院,不仅安全隐患大,而且面目全非,文气近绝。但近年来,随着文保意识不断提升、城市治理力度持续加大、治理方式和理念更新创新,越来越多的老宅老院的命运终于迎来转机。
 
  比如位于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沈家本曾是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刑部侍郎、大理寺正卿等职,是清末修订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法学家之一,也是倡议废除凌迟酷刑的重要人物。故居原本是三进院落,但多年前,是个最多住了50多户人家的大杂院,原有格局基本被毁,故居大门甚至被违章建筑包围,仅沈家本的藏书楼——“枕碧楼”存着些原有模样。在“枕碧楼”中藏书曾达三万余册五万多卷,在楼下客厅内沈家本会见过众多名人要员,包括清末帝师陈宝琛和袁世凯、段祺瑞、徐世昌等著名历史人物。
 
  过去几年,故居腾退工作陆续展开,故居修复工作也紧锣密鼓,如今这一颇具历史意义的老院落渐渐恢复了“颜值”: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绿树掩映,一扇大红门半掩着,偶有人员进入参观里面法制内容方面的展览。门口南侧,工人们正在做影壁基址的保护工作。据悉,未来不会重建影壁,只是将旧基址覆盖上透明玻璃保护起来,并在周围做好绿植点缀,由此人们或许能更深地体味老宅的沧桑变迁。
 
  在这座故居附近,还有不少同样的工作在有条不紊推进。朝北走刚出金井胡同,就是上斜街。这里曾是清代的“会馆一条街”,坐落着龚自珍故居(番禺会馆)、太原会馆、东莞会馆、四川会馆、河南会馆等数家会馆。太原会馆据说还是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高君宇与民国才女石评梅相识的地方。东莞会馆相传曾是清朝名将年羹尧的故居。这些院落腾退工作仍在进行之中,有的已经持续多年了。
 
  如今,东莞会馆院内只剩1户居民,门楼初步恢复,新文物保护铭牌也挂在门前。太原会馆和四川会馆漂亮的小楼线条也从墙挡中渐渐露出。
 
  在清朝思想家龚自珍故居院内,一位住户告诉记者,原来这院里有36户,现在已经腾退走了25户,2016年走得多,现在只剩下11户。他坦言“安置小区在南四环,小区挺好的,但还有些困难想看能否解决了再走。”
 
  他说,自己从小生活在这里,知道院子的历史,对这里很有感情,“希望未来腾退后,这处重要的文化遗产能真正地保护好!”
 
胡同里“最幸福的人”


 
  胡同里的老街坊们对于街巷治理、保护古城是很支持的。大部分人对腾退工作也充满期待。家住金井胡同的李大爷说,胡同里大院居民多,条件有限,早就盼着能住上新楼房,设施方便,生活方便。现在靠近街面、重点院落的住户先腾退,他希望腾退工作能早点覆盖到胡同深处,这样对保护北京古城、改善整体环境更有效。
 
  还有的居民比较着急,“现在腾退是整院推进,一户有点意见就不好办,希望能灵活处理,好早点选房,晚了怕住得远了。”
 
  而那些继续留下来的居民,对于未来更是信心满满。
 
  在整治效果颇受称赞的达智桥胡同,居民刘大爷就特别认同,他笑称自己是“胡同里最幸福的人”。
 
  60多岁的刘大爷是老北京人,在胡同里经营着一个副食小门店,门口挂着两个红色中国结,营业执照整齐地挂在东墙上,几平方米见方的店内货架上整齐地码着副食商品。夏天了,来买啤酒的成年人和买北冰洋汽水的小孩最多,半天一整箱就卖光了。“我就当锻炼身体,生意还不错。”
 
  “你看,这店面是政府统一风格设计装修的,我自己也不用掏钱。这墙角花台里我给种上了西红柿和黄瓜,看,瓜藤上都开花了……”
 
  “胡同里有段时间成了集市,脏乱了不少年,挺难管的,现在终于下功夫治理齐整了。”在他看来,正是因为有了近年来的城市街巷治理,才让这些老胡同又寻回了从前的“京城范儿”和文化的延续。
 
  “眼下,古城更有魅力了。住这儿的,来玩的,谁不说这是赶上了好时候,享上了好福气呢!”刘大爷乐呵呵地说。
 
 

北京老街巷:腾退治理寻回了“京城范儿”

( 2018-06-0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文化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