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回乡!回乡! |
从“采砂经济”到“打工经济”再到“生态经济”
振兴的浙江下淤村吸引大批村民回流创业 |
|
( 2018-06-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
|
新华社杭州6月6日电(记者李亚彪、魏董华、方问禹)云驻青山,船行碧溪。马金溪畔的江南古村浙江省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张长才的咖啡屋距离村口不远。咖啡屋门口古香古色的牌楼两侧柱子上,挂着“一弯山水园梦想,万道霞光起宏图”的对联引人注目。从离乡到回乡,这副对联道出了张长才和900多名下淤村村民回乡圆梦的故事与心声。
开咖啡屋,是因为回乡的年轻人多了
地处钱塘江源头的开化,是浙江最西部的山区县。1984年出生的张长才,和大多数同伴一样,早年都曾走出大山,到城里务工,以期改变家庭的命运。张长才曾在杭州等地的机电企业、房地产公司当过部门经理。
自2015年前后,张长才和许多在外闯荡的年轻人,都会接到来自家乡的“乡书”——这是一封由开化县委书记、县长联合署名的信,每逢中秋、端午、春节或元旦,都会寄到游子们手中,上面介绍开化县的发展情况,并表示“期待荣归团聚”,“常回家走走”。
“乡书让我感慨万千。”张长才说。今年回到开化,张长才路过老家附近的下淤村,发现这里旅游产业勃兴,景美人旺,就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冲动。
在村里绕了一大圈,张长才发现,这里有不少农家乐、民宿,但唯独缺少咖啡屋。张长才决定在这里办一个咖啡屋,因为他注意到,村里再不只有老人和孩子了。近几年从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来的外地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外国人,特别是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增多,他们希望这里古朴、传统中,不失时尚和现代。
“就算每月能挣1万元,我也不会再出去打工了”
在下淤村当了17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叶志廷清楚地记得,自己刚上任时,建筑市场火爆,马金溪河砂又好,到这里采砂是当地的主要产业。“那年头,来下淤村的外地人很多,都是来采砂的。”叶志廷说。
看到河道生态逐渐恶化,叶志廷果断带领全村人,提出废止村里以前签的采砂协议,为此还和对方对簿公堂。最后,下淤村输了官司赔了钱,但终止了采砂对环境进一步的破坏。“采砂经济”时代结束后,“打工经济”成为人均收入仅两三千元、村集体负债的下淤村的唯一依靠,每年都有两三百人在外务工。
2003年,浙江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有千年历史的开化县也逐渐走上美丽乡村建设之路。一年后,浙江决定在开化等地制定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方案,试点地不考核GDP、不考核工业。
“与我们‘山海协作’对口协作的桐乡市旅游产业发达,帮助我们规划设计旅游产业,从河道整治到路面、桥梁、庭院改造,下淤村的生态旅游资源不断修复完善。”开化县山海协作管委会基础设施科副科长余坚说。
漫步马金溪畔,绵绵细雨中,河中不时有戴着斗笠的村民撑着竹筏,打捞水面上的杂物。岸边景区车棚下,停放着一排排供游客租赁使用的自行车。
这些自行车中,就有村民朱兴妹的车辆。很早就在杭州卖服装的朱兴妹,曾认为“自己一辈子也不会回到这里”。然而,随着环境一天天变好,游客一批批增多,朱兴妹决心回村开民宿,还做起了自行车租赁业务。“就算每月能挣1万元,我也不会再出去打工了。”朱兴妹说。
回乡路就是圆梦路
回乡之路,是产业转型之路,也是下淤村村民命运转变的开始。
常年在外务工的叶生福,一直在工地上开挖掘机,也曾帮亲戚打理过饭店生意。2013年,回到下淤村的叶生福,看到村里人气很旺,但游客抱怨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于是,叶生福就办起了农家乐。“在我之后,农家乐一家接着一家开,现在我这个农家乐一次可供200人就餐。”叶生福说。从为别人开挖掘机,到现在自己当老板做旅游,职业的转变,让叶生福变得信心十足。
十几岁就到城里做油漆工的叶佐平,就是被叶生福等人带起来的。叶佐平过去一年四季奔波于各大城市找活干,哪有装修就往哪里赶。2015年回到家乡后,租了村里的房子开办农家乐。“从到全国各地找生意,到全国各地上门来送生意,再不用背井离乡了!”叶佐平说。
据村委会主任叶志来介绍,现在的下淤村由落后村变成了3A景区,回村创业、就业的人数渐渐超过了在外务工者,全村已开办了35家农家乐、民宿,2017年村集体收入150万元,村集体积累超过600万元。叶志来本人,也结束了在杭州开饭店的营生,回村投身“水上经济”。
下淤村的音坑乡驻村干部沈茂仲,目睹了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从‘采砂经济’到‘打工经济’,再到‘生态经济’,越来越多年富力强的下淤人、开化人回到家乡。这条回乡之路,就是圆梦之路呀!”沈茂仲说。
|
|
回乡!回乡!
|
从“采砂经济”到“打工经济”再到“生态经济”振兴的浙江下淤村吸引大批村民回流创业
|
|
|
( 2018-06-0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闻 |
|
|
|
回乡!回乡! |
从“采砂经济”到“打工经济”再到“生态经济”
振兴的浙江下淤村吸引大批村民回流创业 |
|
( 2018-06-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
|
新华社杭州6月6日电(记者李亚彪、魏董华、方问禹)云驻青山,船行碧溪。马金溪畔的江南古村浙江省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张长才的咖啡屋距离村口不远。咖啡屋门口古香古色的牌楼两侧柱子上,挂着“一弯山水园梦想,万道霞光起宏图”的对联引人注目。从离乡到回乡,这副对联道出了张长才和900多名下淤村村民回乡圆梦的故事与心声。
开咖啡屋,是因为回乡的年轻人多了
地处钱塘江源头的开化,是浙江最西部的山区县。1984年出生的张长才,和大多数同伴一样,早年都曾走出大山,到城里务工,以期改变家庭的命运。张长才曾在杭州等地的机电企业、房地产公司当过部门经理。
自2015年前后,张长才和许多在外闯荡的年轻人,都会接到来自家乡的“乡书”——这是一封由开化县委书记、县长联合署名的信,每逢中秋、端午、春节或元旦,都会寄到游子们手中,上面介绍开化县的发展情况,并表示“期待荣归团聚”,“常回家走走”。
“乡书让我感慨万千。”张长才说。今年回到开化,张长才路过老家附近的下淤村,发现这里旅游产业勃兴,景美人旺,就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冲动。
在村里绕了一大圈,张长才发现,这里有不少农家乐、民宿,但唯独缺少咖啡屋。张长才决定在这里办一个咖啡屋,因为他注意到,村里再不只有老人和孩子了。近几年从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来的外地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外国人,特别是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增多,他们希望这里古朴、传统中,不失时尚和现代。
“就算每月能挣1万元,我也不会再出去打工了”
在下淤村当了17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叶志廷清楚地记得,自己刚上任时,建筑市场火爆,马金溪河砂又好,到这里采砂是当地的主要产业。“那年头,来下淤村的外地人很多,都是来采砂的。”叶志廷说。
看到河道生态逐渐恶化,叶志廷果断带领全村人,提出废止村里以前签的采砂协议,为此还和对方对簿公堂。最后,下淤村输了官司赔了钱,但终止了采砂对环境进一步的破坏。“采砂经济”时代结束后,“打工经济”成为人均收入仅两三千元、村集体负债的下淤村的唯一依靠,每年都有两三百人在外务工。
2003年,浙江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有千年历史的开化县也逐渐走上美丽乡村建设之路。一年后,浙江决定在开化等地制定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方案,试点地不考核GDP、不考核工业。
“与我们‘山海协作’对口协作的桐乡市旅游产业发达,帮助我们规划设计旅游产业,从河道整治到路面、桥梁、庭院改造,下淤村的生态旅游资源不断修复完善。”开化县山海协作管委会基础设施科副科长余坚说。
漫步马金溪畔,绵绵细雨中,河中不时有戴着斗笠的村民撑着竹筏,打捞水面上的杂物。岸边景区车棚下,停放着一排排供游客租赁使用的自行车。
这些自行车中,就有村民朱兴妹的车辆。很早就在杭州卖服装的朱兴妹,曾认为“自己一辈子也不会回到这里”。然而,随着环境一天天变好,游客一批批增多,朱兴妹决心回村开民宿,还做起了自行车租赁业务。“就算每月能挣1万元,我也不会再出去打工了。”朱兴妹说。
回乡路就是圆梦路
回乡之路,是产业转型之路,也是下淤村村民命运转变的开始。
常年在外务工的叶生福,一直在工地上开挖掘机,也曾帮亲戚打理过饭店生意。2013年,回到下淤村的叶生福,看到村里人气很旺,但游客抱怨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于是,叶生福就办起了农家乐。“在我之后,农家乐一家接着一家开,现在我这个农家乐一次可供200人就餐。”叶生福说。从为别人开挖掘机,到现在自己当老板做旅游,职业的转变,让叶生福变得信心十足。
十几岁就到城里做油漆工的叶佐平,就是被叶生福等人带起来的。叶佐平过去一年四季奔波于各大城市找活干,哪有装修就往哪里赶。2015年回到家乡后,租了村里的房子开办农家乐。“从到全国各地找生意,到全国各地上门来送生意,再不用背井离乡了!”叶佐平说。
据村委会主任叶志来介绍,现在的下淤村由落后村变成了3A景区,回村创业、就业的人数渐渐超过了在外务工者,全村已开办了35家农家乐、民宿,2017年村集体收入150万元,村集体积累超过600万元。叶志来本人,也结束了在杭州开饭店的营生,回村投身“水上经济”。
下淤村的音坑乡驻村干部沈茂仲,目睹了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从‘采砂经济’到‘打工经济’,再到‘生态经济’,越来越多年富力强的下淤人、开化人回到家乡。这条回乡之路,就是圆梦之路呀!”沈茂仲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