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贫攻坚 |
8 |
4/8 |
3
|
4
|
5
|
>
|
>| |
|
|
PDF版 |
|
|
|
|
|
“绿色蝶变”让贫困山村迈向振兴 |
|
|
( 2018-05-3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
|
新华社成都5月30日电(记者周相吉)村民们推开大门,就能看见漂浮的白云。这是长江上游岷江流域一个叫大寺村的山村景象。几年前,这个村还是四川省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如今通过种植果木、发展民宿和生态旅游,以大寺村为代表的不少长江上游贫困村正发生“绿色蝶变”,走向振兴。 大寺村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克枯乡的山腰之上。沿盘山公路进入村中,记者发现漫山遍野的李子树。当地村民说,现在村子春季花飘香、夏秋果满园。即使在寒冬腊月,这里也游人如织。
但在多年前,这个村并不是这样。大寺村村民杨志武说,以前村里种植玉米、土豆、白菜等,但都卖不了什么好价钱。“我把菜拉到山下去卖,有时候还要赔钱!”
在这个海拔2200米的山村中,大部分村民有着与杨志武一样的遭遇。2014年,大寺村被确定为贫困村。2015年,四川省林业厅派驻大寺村的第一书记杜斌“走马上任”。
杜斌进村后发现,大寺村以前也种植李子树,但由于没有技术,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村民收入主要靠传统农作物,不仅要毁林,也挣不了钱。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杜斌邀请四川省林科院专家,帮助村民提高果树种植技术。专家们针对山上的土质,专门进行测土配方。
“肥料都是订制的,就像人得病需要吃什么药一样,什么样的土质需要什么样的肥料。”村民董定义说,大家经过培训,很多人都成了“土专家”。比如,原来看着李子树枝叶茂盛,都舍不得剪枝,但那是不对的,该剪枝就得大胆剪。
“现在我们村好些人都能出去讲课,搞培训了。”董定义说。
李子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变化。曾经因残致贫的村民杨志武,依靠3亩李子树,每年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已经成功脱贫。杜斌说,大寺村有89户314人,2015年有贫困户16户58人。到2017年,村里只有2户贫困户4人,而今年贫困户将全部脱贫。
在刚过去的2年,大寺村通过青(红)脆李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户均年收入达4万元。
大寺村又开始在林果等生态产业的延伸上做起了文章,发展民宿经济和生态旅游。今年春节前夕,杜斌和很多村民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大寺村的人文故事和自然风光,如在微信公号、朋友圈里晒着村里冰瀑、冬雪美景。
杜斌说,今年春节前后一个半月内,来自成都、重庆、绵阳等地自驾和徒步游客达10万人,最多一天超过3000人。村里自发组织开展旅游接待和服务,形成土特产品销售点10个,农家餐饮和住宿接待点3个,旅游销售、接待、服务等收入超过20万元。
游客进村,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收入,更改变了村民观念。“保护好森林果园、保护好生态已是村民的一种自觉。村民热情大方,游客来了第一次才会来第二次。”杜斌说,如今的大寺村已不是汶川高半山闭塞村,而是走在振兴之路上的开放村。
|
|
“绿色蝶变”让贫困山村迈向振兴
|
|
|
|
( 2018-05-3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脱贫攻坚 |
|
|
|
“绿色蝶变”让贫困山村迈向振兴 |
|
|
( 2018-05-3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
|
新华社成都5月30日电(记者周相吉)村民们推开大门,就能看见漂浮的白云。这是长江上游岷江流域一个叫大寺村的山村景象。几年前,这个村还是四川省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如今通过种植果木、发展民宿和生态旅游,以大寺村为代表的不少长江上游贫困村正发生“绿色蝶变”,走向振兴。 大寺村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克枯乡的山腰之上。沿盘山公路进入村中,记者发现漫山遍野的李子树。当地村民说,现在村子春季花飘香、夏秋果满园。即使在寒冬腊月,这里也游人如织。
但在多年前,这个村并不是这样。大寺村村民杨志武说,以前村里种植玉米、土豆、白菜等,但都卖不了什么好价钱。“我把菜拉到山下去卖,有时候还要赔钱!”
在这个海拔2200米的山村中,大部分村民有着与杨志武一样的遭遇。2014年,大寺村被确定为贫困村。2015年,四川省林业厅派驻大寺村的第一书记杜斌“走马上任”。
杜斌进村后发现,大寺村以前也种植李子树,但由于没有技术,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村民收入主要靠传统农作物,不仅要毁林,也挣不了钱。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杜斌邀请四川省林科院专家,帮助村民提高果树种植技术。专家们针对山上的土质,专门进行测土配方。
“肥料都是订制的,就像人得病需要吃什么药一样,什么样的土质需要什么样的肥料。”村民董定义说,大家经过培训,很多人都成了“土专家”。比如,原来看着李子树枝叶茂盛,都舍不得剪枝,但那是不对的,该剪枝就得大胆剪。
“现在我们村好些人都能出去讲课,搞培训了。”董定义说。
李子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变化。曾经因残致贫的村民杨志武,依靠3亩李子树,每年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已经成功脱贫。杜斌说,大寺村有89户314人,2015年有贫困户16户58人。到2017年,村里只有2户贫困户4人,而今年贫困户将全部脱贫。
在刚过去的2年,大寺村通过青(红)脆李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户均年收入达4万元。
大寺村又开始在林果等生态产业的延伸上做起了文章,发展民宿经济和生态旅游。今年春节前夕,杜斌和很多村民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大寺村的人文故事和自然风光,如在微信公号、朋友圈里晒着村里冰瀑、冬雪美景。
杜斌说,今年春节前后一个半月内,来自成都、重庆、绵阳等地自驾和徒步游客达10万人,最多一天超过3000人。村里自发组织开展旅游接待和服务,形成土特产品销售点10个,农家餐饮和住宿接待点3个,旅游销售、接待、服务等收入超过20万元。
游客进村,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收入,更改变了村民观念。“保护好森林果园、保护好生态已是村民的一种自觉。村民热情大方,游客来了第一次才会来第二次。”杜斌说,如今的大寺村已不是汶川高半山闭塞村,而是走在振兴之路上的开放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