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8 |
3/8 |
2
|
3
|
4
|
>
|
>| |
|
|
PDF版 |
|
|
|
|
|
让公平正义成为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 |
国新办邀请5位一线法官畅谈司法为民 |
|
( 2018-05-3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
|
据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记者罗沙)民之所向,丝发必兴。国务院新闻办30日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一线法官畅谈司法为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让公平正义成为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
“全身心投入,才能胜任法官的职责”
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高晓力担任法官已有17年,其中担任最高法第一巡回法庭主审法官的经历,让她终生难忘。
作为最高法的派出机构,巡回法庭的法官均来自最高法,判决效力等同于最高法判决。最高法巡回法庭推行了一系列司法便民措施,被喻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最高法”。
“在巡回法庭,2015年我个人承办案件90件,参加合议案件200多件。第二年我自己承办案件130件,参加合议300多件。”高晓力说,“不加班加点真的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干脆不回家了。”
高晓力和她的同事们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对于法官来说,天天都是诉讼,天天都是案件,但是对于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只来法院一次。“所以不管案件是简是繁,我们一定要给他一个清晰的回应;他的观点是否成立,我是否支持,都要有理有据有节,在裁判文书当中予以回应。”她说。
“知识产权无小案”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第一庭庭长姜颖,至今清楚记得刚工作时领导对她说的一句话:“知识产权无小案。”
“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不仅会影响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会影响行业发展方向、国际经济交往和社会公众利益。”她说,知识产权法官不仅要平衡好各方利益,而且要通过令人信服的判决树立起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形象,“这对我们是一个特别高的挑战。”
2014年底成立的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是我国成立的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姜颖说,人民法院将逐步建立科学合理、比例协调的损害赔偿机制,切实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中国法官的工匠精神”
北京海淀法院中关村法庭庭长陈昶屹是一名“80后”法官。他认为,法官在审判中一定要做到五个方面:善听,慎思,广阅,明断,反复推敲。
法官要充分听取当事人的举证、质证、辩论以及各种意见和诉求,要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事实的争议进行双手互搏式的思考,要广泛查阅案例、资料,对案件进行充分的论证,在独立推导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后再沉淀一段时间,冷静思考后再做出结论……这就是陈昶屹心目中的“审判工序”。
“每一道工序,都体现了中国法官的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够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他说。
“将司法的温暖传递给千家万户”
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帮教过的上千名少年犯出狱后无一重新犯罪,还有300多人升入高中、中职院校,30多人考入大学。
在陈海仪看来,从事少年家事审判的法官面临着很多情理法的冲击。她说,我国少年司法秉承的原则和方针是科学的,也和国际社会相一致。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陈海仪说,在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中,法官会对未成年人以及其家庭进行调查甚至心理测评,了解他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法官还会高度关注被害人,采取相应措施帮其走出心理创伤。同时,法官还要对被告人进行法庭教育,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要让他的家人和孩子共同承担法律后果。
“在宣判以后,我们还要通过矫正、修正、辅导,帮助他重新走回家庭、学校和社会,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陈海仪说,要通过家事审判引领社会主义家庭新风尚,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少年案件、家事案件中收获幸福感、安全感。
“执行一直在路上”
陈少华6年前刚接任福建漳州市龙文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时,面对的是积案多、信访多、人心散,“埋怨声、吵闹声,声声入耳;烦心事、窝囊事、事事操心。”
“执行路在何方?”陈少华首先摸清案件的总体情况和案件承办人的思想状况,了解信访积案的症结所在,逐案制定化解方案,主动打电话对接……半年多时间,历史遗留的十几件老案、“骨头案”一一化解。
近年来,各级法院攻坚克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解决执行难,取得重大进展。陈少华说,解决执行难,就是要真正将裁判文书确定的“纸上权利”兑现为真金白银,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公平正义不仅存在于一次次的判决中,更在于裁判结果兑现。”他说,要打通执行最后一公里,阳光执行、规范执行、质效执行、保障执行。“我们一直在努力,执行一直在路上。”
|
|
让公平正义成为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
|
国新办邀请5位一线法官畅谈司法为民
|
|
|
( 2018-05-3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新闻 |
|
|
|
让公平正义成为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 |
国新办邀请5位一线法官畅谈司法为民 |
|
( 2018-05-3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
|
据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记者罗沙)民之所向,丝发必兴。国务院新闻办30日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一线法官畅谈司法为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让公平正义成为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
“全身心投入,才能胜任法官的职责”
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高晓力担任法官已有17年,其中担任最高法第一巡回法庭主审法官的经历,让她终生难忘。
作为最高法的派出机构,巡回法庭的法官均来自最高法,判决效力等同于最高法判决。最高法巡回法庭推行了一系列司法便民措施,被喻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最高法”。
“在巡回法庭,2015年我个人承办案件90件,参加合议案件200多件。第二年我自己承办案件130件,参加合议300多件。”高晓力说,“不加班加点真的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干脆不回家了。”
高晓力和她的同事们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对于法官来说,天天都是诉讼,天天都是案件,但是对于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只来法院一次。“所以不管案件是简是繁,我们一定要给他一个清晰的回应;他的观点是否成立,我是否支持,都要有理有据有节,在裁判文书当中予以回应。”她说。
“知识产权无小案”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第一庭庭长姜颖,至今清楚记得刚工作时领导对她说的一句话:“知识产权无小案。”
“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不仅会影响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会影响行业发展方向、国际经济交往和社会公众利益。”她说,知识产权法官不仅要平衡好各方利益,而且要通过令人信服的判决树立起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形象,“这对我们是一个特别高的挑战。”
2014年底成立的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是我国成立的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姜颖说,人民法院将逐步建立科学合理、比例协调的损害赔偿机制,切实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中国法官的工匠精神”
北京海淀法院中关村法庭庭长陈昶屹是一名“80后”法官。他认为,法官在审判中一定要做到五个方面:善听,慎思,广阅,明断,反复推敲。
法官要充分听取当事人的举证、质证、辩论以及各种意见和诉求,要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事实的争议进行双手互搏式的思考,要广泛查阅案例、资料,对案件进行充分的论证,在独立推导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后再沉淀一段时间,冷静思考后再做出结论……这就是陈昶屹心目中的“审判工序”。
“每一道工序,都体现了中国法官的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够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他说。
“将司法的温暖传递给千家万户”
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帮教过的上千名少年犯出狱后无一重新犯罪,还有300多人升入高中、中职院校,30多人考入大学。
在陈海仪看来,从事少年家事审判的法官面临着很多情理法的冲击。她说,我国少年司法秉承的原则和方针是科学的,也和国际社会相一致。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陈海仪说,在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中,法官会对未成年人以及其家庭进行调查甚至心理测评,了解他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法官还会高度关注被害人,采取相应措施帮其走出心理创伤。同时,法官还要对被告人进行法庭教育,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要让他的家人和孩子共同承担法律后果。
“在宣判以后,我们还要通过矫正、修正、辅导,帮助他重新走回家庭、学校和社会,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陈海仪说,要通过家事审判引领社会主义家庭新风尚,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少年案件、家事案件中收获幸福感、安全感。
“执行一直在路上”
陈少华6年前刚接任福建漳州市龙文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时,面对的是积案多、信访多、人心散,“埋怨声、吵闹声,声声入耳;烦心事、窝囊事、事事操心。”
“执行路在何方?”陈少华首先摸清案件的总体情况和案件承办人的思想状况,了解信访积案的症结所在,逐案制定化解方案,主动打电话对接……半年多时间,历史遗留的十几件老案、“骨头案”一一化解。
近年来,各级法院攻坚克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解决执行难,取得重大进展。陈少华说,解决执行难,就是要真正将裁判文书确定的“纸上权利”兑现为真金白银,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公平正义不仅存在于一次次的判决中,更在于裁判结果兑现。”他说,要打通执行最后一公里,阳光执行、规范执行、质效执行、保障执行。“我们一直在努力,执行一直在路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