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5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 闻
8 1/8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清风校园迎“六一”
· 爱心陪伴特殊儿童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
· 有了科技之“眼”野生大熊猫变常见
· 习近平同本扬举行会谈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充分释放创新潜能
· 决定较大范围下调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
· 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正式启动

  相关文章: 
有了科技之“眼”野生大熊猫变常见

( 2018-05-3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兰州5月30日电(记者任卫东、屠国玺、成欣)今年以来,借助布设在森林中的红外相机,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频繁拍到野生大熊猫身影。碧口保护站站长吴俊成笑称,借助高科技的“眼睛”,他们能轻松一睹野生大熊猫的真容,而在此前,他工作了20年只在野外见过一次野生大熊猫的屁股。

  大熊猫分布于四川西部、陕西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的部分山地。总面积超过18万公顷的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最南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生态系统为主要任务,是我国已建立大熊猫保护区中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的一个。根据甘肃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目前甘肃省共有野生大熊猫132只,其中在白水江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最多,达到110只。

  与平日在公园和繁育基地里见到的大熊猫不同,野生大熊猫生活在远离村庄的自然保护区深处,想拍摄到大熊猫野外生活影像非常不易。

  吴俊成说,过去在没有红外相机的时候,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只能靠人工上山巡护,有些人工作一辈子,也未必见过野生大熊猫的真容。“我还是幸运的,工作了20年,在野外见过一次大熊猫的屁股。”

  吴俊成讲述了那次难忘的经历。2002年夏季的一天,他和同事一起去保护区深处“巡山”。在陡峭的山林中缓慢行进,突然前面一位同事转身过来,用手指堵嘴,示意我们不要说话。“我意识到可能见到野生大熊猫了。”他朝前方看过去,发现一个黑白的身影迅速扭头跑掉了。“那时它离我只有30米,我只看到了它的屁股。”

  从2012年开始,白水江保护区开始使用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进行监测。这让野生大熊猫保护者的“视野”不断扩大。

  据介绍,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样线法布设红外相机,每2平方公里就会布设一条监测样线。目前该保护区内共有87条监测样线,300多台红外相机。其中,一半以上的样线上发现了大熊猫活动痕迹。

  最近一次是在今年第一季度野外监测的红外相机里,保护区工作人员从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拿回来一对大熊猫母子照片。这对母子从红外相机前慢悠悠地走过,非常逍遥自在,照片还捕捉到了母亲教幼崽觅食的珍贵画面。

  而在此前,通过红外相机的科技之“眼”,保护区工作人员还看到了许多珍贵和有趣的画面。比如,有一个成年大熊猫走到一棵树前,抬高左后腿蹬到树干上,呈半倒立状朝着树干撒尿。还有一只屁股和后背上粘有雪花的野生大熊猫,在雪中沿着山间小路前行。

  吴俊成认为,在白水江保护区内,红外相机频繁捕捉到大熊猫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活动影像,说明该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有扩张的趋势,也是生态向好、保护得力的结果。

  过去多年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地方政府一起,在自然资源保护与大熊猫抢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会不时对周边村民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工作,并为一些临近保护区核心地带的村庄配置了液化气灶炉,以减少能源消耗量。昔日“家家砍柴,人人采药”,现在“村村都有护林队,人人都成护林员”,保护好青山绿水已经成为村民的共识。当地群众尝到了生态保护的甜头,靠山吃山的观念也就自然变成了靠山护山。

  吴俊成说,从过去难以亲眼见到,到现在通过科技之“眼”经常看见,他从事野生大熊猫保护的初心从未变化:“把环境保护得更好,野生大熊猫才会生活得更好。”

 

有了科技之“眼”野生大熊猫变常见

( 2018-05-3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