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5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 闻
8 2/8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支持
· 激发第一动力 矢志自主创新
·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 这堂思政课“新鲜有趣”,学生听了“很是解渴”
·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文章: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 2018-05-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一个“唯”字给“人才”二字再添厚重的砝码。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人仍然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更是科技这项伟大创造性活动的缔造者和推动者。“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破解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人才。

  相比资金充裕程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我国在一些领域创新的一大短板,是高端人才稀缺。虽然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科技人员队伍,但人才结构不够优化、创新能力不强、顶尖人才缺乏、人才管理体制不顺、人才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仍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瓶颈,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建立人才引领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重评审轻研究”的习惯思想,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把科学家从“繁文缛节”和“无穷的报表和审批”中解放出来。

  要以非凡的勇气和魄力,扭转重应用、轻基础的倾向,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为甘心坐科研“冷板凳”的科技人员提供条件;摒弃人才引进短视行为,切实在人才发展软环境上用心、用力,搭建事业平台、人生舞台,让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厚植人才发展的土壤,才能为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记者杨柳)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 2018-05-3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