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5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经济·民生
8 6/8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从渔家文化到文化贸易“黄金口岸”
· 从“长安号”货运清单透视“五通”成绩单
· 公安部发布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典型案件
· 抚平地震伤痕,西部城市群“组团”崛起

  相关文章: 
立体多维交通网初步形成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抚平地震伤痕,西部城市群“组团”崛起

( 2018-05-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西安5月15日电(记者沈虹冰、石志勇、张骏贺)“5·12”汶川地震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经过10年不懈努力,伤痛已远去,新生活已开启。

  行走在当年的震区,记者看到,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持续对口帮扶援建中,立体多维的交通体系和日趋优化的产业体系已然形成,四川、陕西和重庆三大区域借助自贸试验区制度红利,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关(中)天(水)和成渝两大城市群之间资源互通、产业互融、优势互补,内生动力被激发。

  交通:从救灾“生命线”到立体网络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不久,由于部分入川道路和铁路受阻,震后初期大批救灾物资和人员只能由陕入川。在其他道路要么中断要么艰险难行的情况下,西安至汉中高速公路成为当时路程最短也最安全的抗震救灾“生命线”,而这条仅有的“生命线”也折射出当时陕川之间交通条件的落后。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0年来日新月异。2011年,陕西至四川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西安和成都的行车时间缩短为9个小时左右。曾经“难于上青天”的入蜀之道,不再是人们出行的畏途。

  2017年12月6日,高铁列车呼啸穿过秦巴山脉,让西安至成都的铁路通行时间由过去的11小时缩短至3个多小时。

  高铁开进曾经的地震灾区,当地群众开始了追赶世界的脚步。

  对于地震灾区来说,西成高铁只是交通巨变中的一个缩影。“震后10年,汉中市公路总里程由1.3万公里增加至2万公里;高速公路由206公里增加到573公里,铁路总里程达到654公里,阳安线、宝成线、西成高铁形成‘二横一纵’铁路网格局,汉中城固机场也开通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直达航线,立体多维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陕西汉中市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刘磊说。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蜀道”沿线的众多城市正告别过去的封闭状态。作为四川的北大门,广元市境内目前有多条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过,2017年通车的兰渝铁路使广元成为沟通大西南与大西北的铁路枢纽。广元农产品交易中心是川北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都是依靠发达的铁路和公路网络输送。

产业:助推脱贫致富和区域融合


  横跨川陕渝的秦巴山区,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也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震后的灾区各地,在修复地震“伤痕”之后,纷纷坚持吃“生态”饭、打“人文”牌、走“绿色”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

  在四川省青川县打造的红旗现代农业园区,2017年园区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00元,同比增长35.1%。以椴木黑木耳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依靠电商渠道从川东北的山区销售至全国各地。

  而在陕西省汉中市的地震受灾县宁强县,紧邻县城的羌文化产业博览园项目已经初具规模。负责项目开发的万利通宝集团董事长邹道奎介绍,园区主要建设有大型文化广场、文物博物馆、羌族文化风情街、羌王酒店群,未来还将建设手工艺、农副产品等特色产业孵化器,通过产业扶持助推精准扶贫。整个羌博园年产值预计将在15亿至20亿元,解决当地就业人口至少2500人以上。

  震后10年,川陕渝三地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产业迈向中高端特色化的同时,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消融了地理阻隔,让成都、重庆、西安组成“西部黄金三角”,进入“城市集群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不少企业看到了西部城市群未来的市场前景,开始在西成高铁沿线城市布局产业项目。“我们在四川江油投建了青莲国际诗歌小镇,还在陕西省汉中市筹建了大型宾馆,高铁的建成给了我们投资的信心。”陕西竹园嘉华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周素琴说。

  通过区域间的产业互补与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正成为西部城市政府与企业的共识。陕西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规划师陈默说,西安和成都、重庆三地地缘相近、产业相通,随着西成高铁的开通、西渝高铁加快建设,西安和成都、重庆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三地间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活跃,“西三角”经济圈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携手构筑西部开放高地


  “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的陕川渝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7年4月1日,在陕西、四川、重庆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承担起加快西部开放开发的历史使命。

  川陕渝三地自贸区也都结合当地特色,创新推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陕西自贸区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加快农业领域的对外交流;四川自贸区与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开展中欧班列集拼集运联动试验,与昆明、六盘水共建无水港;重庆自贸区创新中欧(重庆)班列铁路运输贸易结算方式,探索陆上贸易新规则。

  自贸区制度红利的释放和营商环境的改善,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重庆、成都和西安也成为全国开通中欧班列最多的城市,投资10亿元的西安中欧班列中转枢纽正在建设中。陕西自贸区成立一年来,新增注册市场主体1.4万户,新增注册资本3478亿元。而四川自贸区过去一年推出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多式联运“一单制”、中小科技企业“双创债”、中欧班列集拼集运等创新制度则大大提升了企业获得感。

  “地理空间阻隔被消解,西安、成都等西部地区真正实现了‘亲密接触’,有可能会碰撞出联手合作、协同开放的火花,在国际货运列车、跨境电商、出口加工等方面具有务实合作的空间,从而以更立体的维度提升对外开放格局。”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会会长赵锐表示。

 

立体多维交通网初步形成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抚平地震伤痕,西部城市群“组团”崛起

( 2018-05-1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民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