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天跌3次,“猪坚强”为何“跌跌不休” |
从猪肉价格猛变看农产品如何走出“涨跌怪圈” |
|
( 2018-05-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
新华社长春电(记者郭翔、高楠)一头猪从赚600元到赔300元,一头仔猪价格仅为两年前的四分之一,价格跌得“一天三个价”……从今年春节直至今天,“跌跌不休”的生猪价格越来越让养猪大户“摸不着头脑”。面对越来越没规律的“猪周期”,一些养殖大户准备“清盘”离场,另一些大户则企图逆市“抄底”、扩大养殖规模。 “猪坚强”为何倒下?生猪价格为何急速变脸?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防止农产品“大涨伤民,大跌伤农”的涨跌怪圈?
跌狠了——每头猪从赚600元到赔300元 “两年前刚养猪时,一斤10元,一头能赚600元。”22岁的吉林省梨树县养猪大户吴昊在两年前开始跟着父亲养猪,年出栏生猪约1000头。“我爸养了10多年猪,经历了几轮‘猪周期’,我第一次经历大跌,价格‘过山车’太猛烈了。”吴昊说,他现在希望存栏的猪慢点长肉,“有200头即将出栏,按照现在每斤四块五六的价格,一头至少赔300多元。”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4月份第1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1.14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0.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8%,其中东北地区已跌至9.88元∕公斤。
“现在是一天三个价,一个比一个低,干豆腐都比猪肉贵了。”吴昊说,今年春节后,生猪价格快速下跌,“今年2月我卖掉了300头,当时一头赔了100多元”。
“去年年中,猪价就有下跌迹象,持续了两年多的‘猪坚强’现在算是趴在地上了。”养猪22年的梨树县养猪大户王亚芹比较“淡定”,“现在已经是2014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了,价格谷底还得徘徊一段时间。”
拥有8个猪场、年出栏5万头的吉林红嘴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以繁育商品仔猪和种猪为主,今年1至3月亏损300多万元,而该公司去年利润500多万元,2016年利润更是高达2000多万元。“20斤的商品仔猪在2016年春时每头卖780元,现在就300元左右。”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昶说,商品仔猪的“冷暖”能看出价格变化,猪价高位持续两年多,养殖户扩产冲动强。
吴昊在2016年猪价高峰时投资10万元新建一栋存栏200头的猪舍。“当时市场都疯了,仔猪800元一头我们都要,养多少都能高价卖,猪贩子挑猪时啥猪都要。”
跑慢了——“猪周期”越来越没规律 “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多年来,我国生猪行业呈现周期性波动,被称为“猪周期”。不少养猪企业和大户扩能或是减产都是依据其多年对“猪周期”的观察。
记者梳理发现,2006年起,国内生猪价格经历了三轮涨跌周期:2006年中至2008年初上涨,2008年至2010年下跌;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上涨,2011年9月至2014年4月下跌;2014年5月至去年初的上涨和此后的逐步走低。
让王昶、王亚芹等企业管理者和大户难以捉摸的是看似规律的“猪周期”却越来越没有规律,以往三年左右的一个波动周期正在被拉长,波动幅度变大。
“我们的一个猪场已经从存栏900头调减到500头,但还是跑慢了。”王昶说,“此前已预料到猪价会下行,但下降幅度和速度出乎意料。”
事实上,猪价涨跌的基本原因离不开供需变化。一位先后在四川、吉林等地经营管理生猪及饲料企业20多年的业内人士为记者画了一幅猪价涨跌“路线图”:肉价上涨——母猪存栏增加——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这次下跌,是因为前期高价刺激产能扩张。”该业内人士表示,近年生猪行业国内规模化养殖占比快速增长,“大量中小散户‘倒’在前几轮‘猪周期’,企业、大户抗风险能力较强,波动周期也拉长了。”
路在哪——“半”产业链何时迈向全产业链 “我估计今年秋收时,价格能上来。”吴昊前不久决定出手“抄底”,以平均每头230元购进了300头仔猪,“现在看即将出栏的200头猪肯定赔了,我就赌这300头。”
还有400头猪存栏的王亚芹则准备“割肉”离场,“预计2020年之前猪价都不会太好。”王亚芹通过对周边养殖大户的观察发现,短期内市场供大于求局面不会改变,“不少还在扩大规模,价格下跌没让大家真正害怕”。
时间拉长的“猪周期”不仅在很多地方“逼退”了养殖100头以下的中小户,也让养猪大户出现分化。在吉林省农产品价格专家梁琦看来,分化的背后是大市场与养殖户之间仍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她表示,破解包括“猪周期”在内的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需健全大数据等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符合国情农情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主动服务。
有业内人士表示,生猪产业存在“大而不强”问题,“半”产业链特征明显,养殖、屠宰、冷链物流、深加工等环节仍然割裂,虽然很多大型企业正努力构建全产业链,但仍需较长的过程。王昶举例说,目前运输仍以活体运输为主,冷链物流并不普及,正说明国内生猪产业链还远未形成。
|
|
一天跌3次,“猪坚强”为何“跌跌不休”
|
从猪肉价格猛变看农产品如何走出“涨跌怪圈”
|
|
|
( 2018-05-0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新闻 |
|
|
|
一天跌3次,“猪坚强”为何“跌跌不休” |
从猪肉价格猛变看农产品如何走出“涨跌怪圈” |
|
( 2018-05-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
新华社长春电(记者郭翔、高楠)一头猪从赚600元到赔300元,一头仔猪价格仅为两年前的四分之一,价格跌得“一天三个价”……从今年春节直至今天,“跌跌不休”的生猪价格越来越让养猪大户“摸不着头脑”。面对越来越没规律的“猪周期”,一些养殖大户准备“清盘”离场,另一些大户则企图逆市“抄底”、扩大养殖规模。 “猪坚强”为何倒下?生猪价格为何急速变脸?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防止农产品“大涨伤民,大跌伤农”的涨跌怪圈?
跌狠了——每头猪从赚600元到赔300元 “两年前刚养猪时,一斤10元,一头能赚600元。”22岁的吉林省梨树县养猪大户吴昊在两年前开始跟着父亲养猪,年出栏生猪约1000头。“我爸养了10多年猪,经历了几轮‘猪周期’,我第一次经历大跌,价格‘过山车’太猛烈了。”吴昊说,他现在希望存栏的猪慢点长肉,“有200头即将出栏,按照现在每斤四块五六的价格,一头至少赔300多元。”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4月份第1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1.14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0.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8%,其中东北地区已跌至9.88元∕公斤。
“现在是一天三个价,一个比一个低,干豆腐都比猪肉贵了。”吴昊说,今年春节后,生猪价格快速下跌,“今年2月我卖掉了300头,当时一头赔了100多元”。
“去年年中,猪价就有下跌迹象,持续了两年多的‘猪坚强’现在算是趴在地上了。”养猪22年的梨树县养猪大户王亚芹比较“淡定”,“现在已经是2014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了,价格谷底还得徘徊一段时间。”
拥有8个猪场、年出栏5万头的吉林红嘴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以繁育商品仔猪和种猪为主,今年1至3月亏损300多万元,而该公司去年利润500多万元,2016年利润更是高达2000多万元。“20斤的商品仔猪在2016年春时每头卖780元,现在就300元左右。”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昶说,商品仔猪的“冷暖”能看出价格变化,猪价高位持续两年多,养殖户扩产冲动强。
吴昊在2016年猪价高峰时投资10万元新建一栋存栏200头的猪舍。“当时市场都疯了,仔猪800元一头我们都要,养多少都能高价卖,猪贩子挑猪时啥猪都要。”
跑慢了——“猪周期”越来越没规律 “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多年来,我国生猪行业呈现周期性波动,被称为“猪周期”。不少养猪企业和大户扩能或是减产都是依据其多年对“猪周期”的观察。
记者梳理发现,2006年起,国内生猪价格经历了三轮涨跌周期:2006年中至2008年初上涨,2008年至2010年下跌;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上涨,2011年9月至2014年4月下跌;2014年5月至去年初的上涨和此后的逐步走低。
让王昶、王亚芹等企业管理者和大户难以捉摸的是看似规律的“猪周期”却越来越没有规律,以往三年左右的一个波动周期正在被拉长,波动幅度变大。
“我们的一个猪场已经从存栏900头调减到500头,但还是跑慢了。”王昶说,“此前已预料到猪价会下行,但下降幅度和速度出乎意料。”
事实上,猪价涨跌的基本原因离不开供需变化。一位先后在四川、吉林等地经营管理生猪及饲料企业20多年的业内人士为记者画了一幅猪价涨跌“路线图”:肉价上涨——母猪存栏增加——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这次下跌,是因为前期高价刺激产能扩张。”该业内人士表示,近年生猪行业国内规模化养殖占比快速增长,“大量中小散户‘倒’在前几轮‘猪周期’,企业、大户抗风险能力较强,波动周期也拉长了。”
路在哪——“半”产业链何时迈向全产业链 “我估计今年秋收时,价格能上来。”吴昊前不久决定出手“抄底”,以平均每头230元购进了300头仔猪,“现在看即将出栏的200头猪肯定赔了,我就赌这300头。”
还有400头猪存栏的王亚芹则准备“割肉”离场,“预计2020年之前猪价都不会太好。”王亚芹通过对周边养殖大户的观察发现,短期内市场供大于求局面不会改变,“不少还在扩大规模,价格下跌没让大家真正害怕”。
时间拉长的“猪周期”不仅在很多地方“逼退”了养殖100头以下的中小户,也让养猪大户出现分化。在吉林省农产品价格专家梁琦看来,分化的背后是大市场与养殖户之间仍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她表示,破解包括“猪周期”在内的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需健全大数据等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符合国情农情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主动服务。
有业内人士表示,生猪产业存在“大而不强”问题,“半”产业链特征明显,养殖、屠宰、冷链物流、深加工等环节仍然割裂,虽然很多大型企业正努力构建全产业链,但仍需较长的过程。王昶举例说,目前运输仍以活体运输为主,冷链物流并不普及,正说明国内生猪产业链还远未形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