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8 |
6/8 |
5
|
6
|
7
|
>
|
>| |
|
|
PDF版 |
|
|
|
|
浙江德清东衡村: |
一座矿山的三笔“买卖” |
|
|
( 2018-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
|
据新华社杭州4月25日电(记者马剑)西塞山前白鹭飞。61岁的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村民高应华与满山头的白鹭毗邻而居已经3年有余。“白鹭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我们现在住的不比城里人差呢。”站在自家的小院里看着不远处飞舞嬉闹的白鹭,老高的语气中透出满满的自豪。 一边是潺潺溪流映青山,一边是田园风光之下的现代化公寓。住进二层小楼、用上天然气让老高颇为满意。而在十几年前,他所住的东衡新村之下却是平均深度达10米的废弃矿地。
记者近期在东衡村走访时了解到,当不少地方在为治理废弃矿山头疼时,东衡村却成功将矿山“卖”了三次钱,而且获得的收益一次比一次“划算”。
十几年前,东衡村是远近闻名的石材生产基地,东衡人依靠挖矿赚到了第一笔钱。村民沈建祥记得,鼎盛时期东衡村共有18家矿产企业。
第一次卖矿山显得“简单粗暴”,为东衡村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没了绿水青山,村民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为了改变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东衡村下定决心,于2009年底关停了全部矿产企业。
“矿产一停,经济为零。”东衡村集体经济一夜间没了收入来源。与此同时,村子里布满了平均深度达36米的3000亩矿坑,容易积水、引发地质灾害。
东衡人鼓起愚公移山的劲头,“削峰填谷”进行矿区场地平整,结合“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开发利用原则,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规划。
就在此时,第二笔买卖送上门来。距离德清一个小时车程的杭州,正愁无处安放修建地铁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泥土,看中了东衡村内的矿坑。“渣土不能白倒”,经过公开招标,东衡村矿坑填埋权竟拍出了1.08亿元。“既填补了部分矿坑,又为村集体经济赚了钱,还创造了大片土地,可以说是一举三得。”一位参与该事的村民告诉记者。
“向废矿要地”成为东衡村发展的选择:部分区位优势明显的矿区进行整体平整,发展成了以“钢琴小镇”为功能定位的千亩产业园;整体条件较好的2000多亩矿地经过表土剥离循环利用等工序成为连片良田;靠近城镇、交通便利的废弃矿地,则建设成为现代化农民新村。
几千亩废弃的矿地就这样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东衡人第三次“卖”矿山不仅唤回了白鹭,更给村里栽下了不少“摇钱树”,成为东衡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东衡村村主任陆英田告诉记者,经过4年努力,那个曾经为上海浦东机场提供石料的矿坑已经改成了良田,“种粮大户承包后,2017年水稻亩产达到了1100斤。”
同样获得丰收的还有东衡人的腰包,得益于第三次“卖”矿山,2017年东衡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9600元,依靠产业园厂房租金,2018年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0万元。“我们是为10多年前开出的矿坑还债,造出一片土地留给子孙后代。”陆英田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衡村“矿山蝶变”的背后,是浙江省10多年来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探索与实践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浙江已完成治理废弃矿山2525处,治理恢复面积9.49万亩,累计建成绿色矿山468家,建成率达79%。
|
浙江德清东衡村:
|
一座矿山的三笔“买卖”
|
|
|
|
( 2018-04-2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新闻 |
|
|
浙江德清东衡村: |
一座矿山的三笔“买卖” |
|
|
( 2018-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
|
据新华社杭州4月25日电(记者马剑)西塞山前白鹭飞。61岁的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村民高应华与满山头的白鹭毗邻而居已经3年有余。“白鹭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我们现在住的不比城里人差呢。”站在自家的小院里看着不远处飞舞嬉闹的白鹭,老高的语气中透出满满的自豪。 一边是潺潺溪流映青山,一边是田园风光之下的现代化公寓。住进二层小楼、用上天然气让老高颇为满意。而在十几年前,他所住的东衡新村之下却是平均深度达10米的废弃矿地。
记者近期在东衡村走访时了解到,当不少地方在为治理废弃矿山头疼时,东衡村却成功将矿山“卖”了三次钱,而且获得的收益一次比一次“划算”。
十几年前,东衡村是远近闻名的石材生产基地,东衡人依靠挖矿赚到了第一笔钱。村民沈建祥记得,鼎盛时期东衡村共有18家矿产企业。
第一次卖矿山显得“简单粗暴”,为东衡村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没了绿水青山,村民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为了改变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东衡村下定决心,于2009年底关停了全部矿产企业。
“矿产一停,经济为零。”东衡村集体经济一夜间没了收入来源。与此同时,村子里布满了平均深度达36米的3000亩矿坑,容易积水、引发地质灾害。
东衡人鼓起愚公移山的劲头,“削峰填谷”进行矿区场地平整,结合“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开发利用原则,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规划。
就在此时,第二笔买卖送上门来。距离德清一个小时车程的杭州,正愁无处安放修建地铁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泥土,看中了东衡村内的矿坑。“渣土不能白倒”,经过公开招标,东衡村矿坑填埋权竟拍出了1.08亿元。“既填补了部分矿坑,又为村集体经济赚了钱,还创造了大片土地,可以说是一举三得。”一位参与该事的村民告诉记者。
“向废矿要地”成为东衡村发展的选择:部分区位优势明显的矿区进行整体平整,发展成了以“钢琴小镇”为功能定位的千亩产业园;整体条件较好的2000多亩矿地经过表土剥离循环利用等工序成为连片良田;靠近城镇、交通便利的废弃矿地,则建设成为现代化农民新村。
几千亩废弃的矿地就这样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东衡人第三次“卖”矿山不仅唤回了白鹭,更给村里栽下了不少“摇钱树”,成为东衡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东衡村村主任陆英田告诉记者,经过4年努力,那个曾经为上海浦东机场提供石料的矿坑已经改成了良田,“种粮大户承包后,2017年水稻亩产达到了1100斤。”
同样获得丰收的还有东衡人的腰包,得益于第三次“卖”矿山,2017年东衡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9600元,依靠产业园厂房租金,2018年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0万元。“我们是为10多年前开出的矿坑还债,造出一片土地留给子孙后代。”陆英田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衡村“矿山蝶变”的背后,是浙江省10多年来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探索与实践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浙江已完成治理废弃矿山2525处,治理恢复面积9.49万亩,累计建成绿色矿山468家,建成率达7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