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4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头版新闻
8 1/8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 网络强国的中国实践
· “数字福建”建设:转换发展动能,探路数字中国
· 渔夫上岸记
· 从“黑乎乎灰蒙蒙”到“绿茵茵水灵灵”
· 畲乡欢庆“三月三”

  相关文章: 
渔夫上岸记

( 2018-04-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大个子、平头、圆脸、身材微胖。60岁的朱玉华从生产车间走出来,一身灰色工作服,系一条深蓝色围裙。他习惯性地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一擦,和日前来到车间采访的记者握了握手。打了20多年鱼的朱玉华现在是辽宁省锦州市笔架山食品有限公司的采购员,几年前,他卖掉自己的80马力渔船,转身上岸,进企业成了一名工人。

  “这些年海里的鱼虾比之前少了,要想赚钱就得往深海里去。”朱玉华说,他的船小,平时就在离岸边20多海里的地方捕鱼,往深海走,风险太大。“打鱼是个苦营生,水里来、浪里去,一年到头,你得按潮汐时间决定几点开船出海。”

  锦州市处于渤海最北端,共有124公里的海岸线。近年来,锦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海岸带整治行动,一方面恢复和保护自然岸线,另一方面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清理“三无渔船”,压减渔业资源捕捞数量,加强增殖放流,让大海休养生息。在这一背景下,全市原来2万多名渔民有超过半数已经上岸转产。

  朱玉华所在的滨海新区王家街道渔民村同时还组织了搬迁改造,村子里原来的小平房都换成了楼房。“原来常年漂在海上,现在脚踏实地。原来住平房,现在住80多平方米的楼房,过去想都不敢想。”老朱感慨地说。

  朱玉华工作的这家企业是一家海产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虾酱、虾油等产品。进车间干了一段时间,老朱的才华很快便被经理张尤远发现了:“人能干不说,最主要是他很‘识货’。”虾新鲜不新鲜、品质好不好,只要在他眼前过一遍,八九不离十。

  很快,他被委以重任:到锦州当地的各个渔码头以及全省乃至全国的沿海地区采购做虾酱的原料蜢、虾等。“海产食品加工最重要的是原材料要保证质量,一斤好虾产出的虾酱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要比劣质虾好很多。”张尤远说。

  过去常年“水上漂”的朱玉华,现在算得上是当地企业的“白领”,每个月工资5000多元,收入比打鱼时多了,岗位也稳定了。曾经每天不分晨昏面对无边的海水,如今,他经常行走在全国的沿海码头。“咱也时兴了一把,高铁、飞机都坐过了。以前常年待在船里,哪寻思过还能享这个福?”上岸时间久了,他原本紫红色的脸膛逐渐露出白皙的底色。

  闲下来的时候,朱玉华喜欢沿着海边散散步,看看家乡的新变化:以前又脏又乱的小渔码头没了,建成了辐射辽宁西部的中心渔港;私搭乱建的海边小房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滩净沙白的海滨浴场、绵延数公里的健身木栈道;笔架山景区里游人如织,一度因近海滩涂淤积濒临消失的“天桥”经过海岸带整治重新回到人们视线中……

  有时他在海边也能碰到过去的同行和老朋友,他们大多也都上岸了,改行做起了渔家乐。在海滨经营一家海鲜饭馆或者经营休闲渔船,生意大都红红火火。北京、河北等地的游客常自驾来游玩,旺季时,周边的酒店一房难求。

  朱玉华感慨地说:“人都说靠海吃海,我这辈子就靠海活着了。过去只知道一味地向大海要‘口粮’,不知道爱护它。现在琢磨琢磨,大海不是咱一个人的,是大家伙的。把大海爱护好,才能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

    (记者张倵瑃、孙仁斌)新华社沈阳4月18日电

 

渔夫上岸记

( 2018-04-1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头版新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