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4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6/16 15 16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网约车“补贴战”再起,出租车行业“驶”向何方?
· 警惕价格战拖延了行业改革

  相关文章: 
警惕价格战拖延了行业改革

( 2018-04-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时隔多年,打车平台App上又出现了“新人礼包”“0元乘车”等大幅优惠,“久经考验”的消费者们迅速意识到,网约车价格战又来了。

  对企业而言,这是一次争夺市场份额的恶战。而对于整个出租车行业而言,价格战带来的洗牌和关联效应,某种程度上有可能拖延行业的改革。

  尽管优惠内容和手段相似,但近期这场网约车价格战的特征,却与以往大不相同。

  首先是参与争夺的双方,一个是在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滴滴出行,另一个是从外卖跨界而来的市场新秀美团点评。

  如果说,2013年滴滴与快的价格战是非此即彼的角斗,2015年滴滴与优步的价格战是本土化能力的比拼,那么当前,滴滴与美团的价格战更像是守成者与野蛮人的冲突。市场格局是否会改变,取决于短暂的订单泡沫之后,企业能否提供有保障的出行服务产品,以及两家企业背后投资人的意志。

  其次,这次价格战发生的时代背景变了。2013年,滴滴与快的价格战始于移动支付和打车平台的起步期,价格战带来了线上线下的无序竞争,让有关部门深感忧虑,并由此痛下决心进行严禁。但客观来看,这场价格战带动了移动支付和网约车的普及,具有标志性意义。到2015年,滴滴与快的合并,与优步发生价格战时,中国已经开始探索建立网约车管理规范,网约车也逐步合法化。滴滴与优步的价格战,推动了网约车消费者的分化,带来了市场的细分。然而,随着价格战的停止,滴滴并购优步,这种平台间的差异化细分,变成了滴滴平台上专车、快车、顺风车的区别。

  今天,在网约车管理依据相对明确,市场一家独大的格局下,美团挑战滴滴的价格战将带来什么,仍需拭目以待。

  第三,价格战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影响也有所不同。2013年左右,打车平台上车辆的主体是传统出租车,价格战的真金白银惠及的是广大消费者和出租车司机。然而,随着专车上线,出租车在平台上的地位被弱化,打车平台为争夺司机和乘客的价格战,直接导致传统出租车客流和利润双减少。因此,出租车要求降低“份子钱”的事件,在2015年左右比较集中。

  如今,网约车已经完全合法化,对传统出租车行业几乎形成压倒之势,价格战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影响显得更加复杂。记者观察到两种现象:一是以南京为代表的城市,有众多出租车司机退租,转行开网约车,让传统出租车行业人员流失问题凸显;二是像上海,由于从传统出租车行业退出的成本相对较高,也有部分司机诉诸停运,以求公司继续降低“份子钱”。总而言之,价格战依然牵动着传统出租车从业者敏感的神经。

  当前的网约车价格战有其市场逻辑。参战的平台公司争先向媒体发布“好消息”,比如“单日订单量达数十万”“为城市首位”等。由此不难发现,企业更在意的是市场地位和流量控制权。这是目前互联网市场流行的游戏玩法——企业跨界经营、拓展地盘,主要目标是为了向投资者证明实力,提升企业的估值,为融资和上市铺路。

  然而,恰是这样的时候,这些企业的负责人们忘了他们面对公众所做的承诺:“以服务赢得市场”。价格战对企业深耕行业领域不利,对提升网约车服务质量无益,对提升出租车行业的科技水平也无益。

  价格战对出租车行业改革有直接影响。按理说,网约车合法化之后,只要保证司机能在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之间自由流动,让司机可以随行就市,就不至于出现不稳定现象。然而现实是,传统行业管制没有放松,两种业态之间人员流动渠道不畅,网约车恶性竞争带来的“马甲车”等违法行为难以有效遏制,这导致了传统出租车司机相对极端的退租等现象。如不能妥善引导、有效规范,价格战就容易带来超越市场范围的不良影响。

  此外,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融合发展是出租车改革的大方向。网约车企业争夺市场的价格战不可能撼动大方向,却有可能拖延出租车行业的改革进程。比如,价格战带来网约车企业无序跨界扩张,将影响企业在主业做深做精;价格战的短期经济诱惑也容易带来司机群体的波动,这容易降低新业态的吸引力,同时加深新旧业态之间的隔阂,融合发展的迫切需求就容易被市场的争夺所掩盖。

  规范网约车价格战并非没有依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就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为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在相关的解读中,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也明确,网约车实行市场调节价,城市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实行政府指导价的除外。因此,价格战并非没有规范的依据,只是单靠一两个主管部门难以找到落实的抓手。约谈网约车企业,对违规车辆严查、罚款等传统手段无法约束规则的挑战者。需要交通部门与价格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网信部门通力合作,对行业进行多元约束、多方治理。

(本报记者杨绍功、郑生竹)

 

警惕价格战拖延了行业改革

( 2018-04-1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