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
16 |
15/16 |
14
|
15
|
16
|
>
|
>| |
|
|
PDF版 |
|
|
|
|
农民演农民看,春节期间绍兴600场村晚观众达50多万人次 |
“村晚”红火:乡村振兴的文化脉动 |
|
|
( 2018-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
|
2月3日,嵊州甘霖东王村的村晚上,由绍兴市文化馆下送的猴戏“大嵊归来”激情上演。按照戏目,一群“小猴子”向“大圣”送蟠桃,没想到表演高潮时,现场台下的嵊州小笼包成了取而代之的道具。“小猴子”跳下台取来10笼包子塞向“大圣”,“大圣”却一声令下“送下去”,把包子送给观众。此时,台上台下一片欢腾。
这样一场演出,尽显嵊州乡村风华。这种接地气的艺术效果,绍剧艺术家刘建扬至今难忘。更赞的是,演出让“嵊州小笼包”声名远扬。
土气,唤醒乡愁
农民演、农民看,春节期间绍兴600场村晚观众达50多万人次。让村晚留住乡愁、唤醒记忆,村晚吐芳的背后,是绍兴乡村振兴的脉动。
春节前,在新昌县梅渚镇梅渚村,一场“土里土气”的村晚,让能容纳1200人的文化礼堂座无虚席:台上舞蹈、小品,台下新昌调腔、古曲十番、剪纸、舞狮,传统小吃的手艺人带着点心来了……
带着浓郁的地方气息,一些土得掉渣的节目在村晚上尽显魅力。越剧、绍剧、莲花落、蚌舞、调腔、鹦哥戏,本土的目莲戏、十番传统曲目……这些“土”文化“土”风俗都是村晚的“根”,大多已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由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
村晚“土”得有味道。翻阅各地村晚节目单,《美丽环境从我做起》《文明靠大家》《不忘初心村嫂情》……有歌颂美丽乡村新变化的戏曲,也有清廉题材的方言小品,还有方言版的相声,反映农村生活中的热点,传递着向上向善、崇廉尚德的价值导向。草根、诙谐,让观众沉醉。
这种“土”味,还洋溢在戏里戏外。打年糕、做糖人、捏面泥、写春联、包粽子……台下,也很热闹。看戏的方式也是千姿百态,站着看、坐着看、树上看……诸暨市马剑镇金沙村村民杨芳对元宵节村晚赞不绝口,她说,村晚让她找到了小时候的味道,嗅到了乡土气息。
一台台村晚,让乡愁镌刻在村民的记忆中。新昌县城南乡前进村的村晚,让明朝嘉靖年间的婚俗传统“复活”。羽林街道的丁家园村因为搬迁,村晚成了村民们最后的团圆。越剧大名家舒锦霞在家乡的村晚上献唱了一曲越剧版的《采茶舞曲》,动人的越音让村民领略到越剧的曼妙,流露出浓浓的乡愁。村民们全然没有把舒锦霞当成“名角”,而是感受到亲人回家的温馨。
村晚演绎的是原生态的乡村美,表达了传统文化的苏醒和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上虞上浦镇大善小坞村充满青瓷元素的村晚,呈现了文化要素的融合美;诸暨草塔镇上下文村村晚上的抖狮表演,显现的是传统表演的刚劲之美;嵊州里南乡的村晚用“年味”作标签,古色古香的戏台楼阁尽显“越剧之乡”的风骚。
村晚,折射绍兴乡风淳朴的内涵美。新昌梅渚村用“旗袍秀+朗诵”演绎的《红庄的故事》,展示了农村女性的温婉美。越城、诸暨等地的村晚中,还相继穿插给劳动标兵、孝顺儿媳、创业领头人、和睦邻里等“最美村民”颁奖,传播新时代的乡风美。
热气,呈现自信
村晚来了,一个个文化礼堂成了乡村新地标、农民新乐园。人气热起来,新春闹起来,文化活起来,村庄富起来。村晚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营造出新时代的乡村礼堂文化,描绘一幅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春景图。 在家门口的舞台上,村晚成了农村的“文化嘉年华”:年轻人“回来了”,城里人“返乡了”,喜欢乡村生活的人“赶来了”。村晚导入新文化,传递新期盼,让一个个文化礼堂焕发新的光彩。新昌的村晚激发了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全县104家农村文化礼堂培育起了舞蹈、杂耍、戏曲、器乐、小品等文艺队伍300多支。当地一位老村民,原先是信访户,但自从上了村晚舞台,便成了村里文艺活动的带头人。嵊州的村晚通过晒照片、讲故事、谈家风等形式讲述幸福家庭的“齐家良方”,传承和美家风。
村晚红火的背后,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自信,更是农村新的文化自觉。柯桥区齐贤街道齐贤村的村晚已经坚持3年,村民们从一开始的不敢上台,到现在抢着上节目,光演职人员就多达150人。文化礼堂管理员徐兴祥因为多次上村晚,成了当地“草根明星”。
绍兴市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说,乡村传统文化重新搬上舞台,乡土记忆被唤醒了,曾经的绝活又亮了,村晚正用自己的方式演示了乡村的芳华,彰显新时代的农村文化自信。诸暨市陈宅镇的几场村晚上,一种叫“擂马”的表演频频上台。为什么选这个节目,当地村民说,擂马是陈宅村的传统艺术形式,有200多年的历史。这是当地的民间文化财富,更是诸暨人引以为豪的技艺。越城区鉴湖街道王家葑村,村晚带出了一支草根排舞队,把舞蹈跳到了省里。
村晚就像一根纽带,将文化、文明甚至经济发展等紧紧串联在一起,不少民间绝技、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不仅改变着乡风民风,也带动了当地拓展全域旅游。
上虞区小越街道倪梁村,一台村晚火了“手艺人”,倪梁村书法、剪纸、竹木雕刻等民间艺人成了该村乡村游的宝贵资源。春节期间,全村七八位民间艺人接到的订单总额达万元以上。
搭上新昌梅渚村晚的“顺风车”,布袋木偶戏、梅渚糟烧、南洲叠罗汉、舞狮舞龙等“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春节期间来梅渚村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名气,打出品牌
精彩不断、激情四射的一台台村晚,推动了绍兴文化的“走出去”。
嵊州甘霖东王村的村晚,吸引了新华网、腾讯、新浪、浙江卫视、浙江在线等诸多媒体广泛关注,全方位展示了越剧之乡的文化魅力。
借着“村晚”一台戏,绍兴的乡村文化“唱”出更多精彩。这也对村晚提品质、上档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自己的村晚别具一格,在新昌,每年村晚演出前,有关部门都会举办一场“我要上村晚”的节目,通过评比和竞演选出一批高质量的村晚节目。有了这档节目,演出品质提升了,村晚也成了一台有品牌的村晚。诸暨在“元宵村晚”后,当地政府顺势思考“乡村产业推进”大课题,赵家镇尝试把当地有名的“香榧”特产“植入”到村晚,把拳棒、火流星等更多的非遗传承特色节目呈现在村晚,让村晚的乡村文化更“特”更丰富。
实际上,村晚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文化的范畴,不仅在乡村建设中承担了更大的作用,还赋予了农村文化舞台新的“造血功能”,激发了新的文化力。在绍兴文化宣传部门的引导支持下,相关部门每年都会送戏下乡。绍兴市文化馆有关人士感慨今年“送戏”的门槛更高了,他们在孙端镇送演“订制式”越剧专场,让“鲁迅外婆家看戏”的村晚更具韵味。
一直以来,文化礼堂在农村的利用率不高,在农村文化推广中作用并不明显。留住村晚,让村晚成为“四季舞台”,让文化礼堂内四季都能有人气,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柯桥区齐贤村的文化礼堂有个“每周剧场”,村晚其实是“每周剧场”的经典版。
从绍兴的实践来看,要让村晚演出名气来,让文化礼堂真正活起来,必须找准地域特色,真正让村民唱主角,激活乡村文艺工作者的创造力,才能实现门常开、人常来,村晚常常有。 (汤桂平 本报记者强晓玲)
|
农民演农民看,春节期间绍兴600场村晚观众达50多万人次
|
“村晚”红火:乡村振兴的文化脉动
|
|
|
|
( 2018-03-2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文化 |
|
|
农民演农民看,春节期间绍兴600场村晚观众达50多万人次 |
“村晚”红火:乡村振兴的文化脉动 |
|
|
( 2018-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
|
2月3日,嵊州甘霖东王村的村晚上,由绍兴市文化馆下送的猴戏“大嵊归来”激情上演。按照戏目,一群“小猴子”向“大圣”送蟠桃,没想到表演高潮时,现场台下的嵊州小笼包成了取而代之的道具。“小猴子”跳下台取来10笼包子塞向“大圣”,“大圣”却一声令下“送下去”,把包子送给观众。此时,台上台下一片欢腾。
这样一场演出,尽显嵊州乡村风华。这种接地气的艺术效果,绍剧艺术家刘建扬至今难忘。更赞的是,演出让“嵊州小笼包”声名远扬。
土气,唤醒乡愁
农民演、农民看,春节期间绍兴600场村晚观众达50多万人次。让村晚留住乡愁、唤醒记忆,村晚吐芳的背后,是绍兴乡村振兴的脉动。
春节前,在新昌县梅渚镇梅渚村,一场“土里土气”的村晚,让能容纳1200人的文化礼堂座无虚席:台上舞蹈、小品,台下新昌调腔、古曲十番、剪纸、舞狮,传统小吃的手艺人带着点心来了……
带着浓郁的地方气息,一些土得掉渣的节目在村晚上尽显魅力。越剧、绍剧、莲花落、蚌舞、调腔、鹦哥戏,本土的目莲戏、十番传统曲目……这些“土”文化“土”风俗都是村晚的“根”,大多已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由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
村晚“土”得有味道。翻阅各地村晚节目单,《美丽环境从我做起》《文明靠大家》《不忘初心村嫂情》……有歌颂美丽乡村新变化的戏曲,也有清廉题材的方言小品,还有方言版的相声,反映农村生活中的热点,传递着向上向善、崇廉尚德的价值导向。草根、诙谐,让观众沉醉。
这种“土”味,还洋溢在戏里戏外。打年糕、做糖人、捏面泥、写春联、包粽子……台下,也很热闹。看戏的方式也是千姿百态,站着看、坐着看、树上看……诸暨市马剑镇金沙村村民杨芳对元宵节村晚赞不绝口,她说,村晚让她找到了小时候的味道,嗅到了乡土气息。
一台台村晚,让乡愁镌刻在村民的记忆中。新昌县城南乡前进村的村晚,让明朝嘉靖年间的婚俗传统“复活”。羽林街道的丁家园村因为搬迁,村晚成了村民们最后的团圆。越剧大名家舒锦霞在家乡的村晚上献唱了一曲越剧版的《采茶舞曲》,动人的越音让村民领略到越剧的曼妙,流露出浓浓的乡愁。村民们全然没有把舒锦霞当成“名角”,而是感受到亲人回家的温馨。
村晚演绎的是原生态的乡村美,表达了传统文化的苏醒和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上虞上浦镇大善小坞村充满青瓷元素的村晚,呈现了文化要素的融合美;诸暨草塔镇上下文村村晚上的抖狮表演,显现的是传统表演的刚劲之美;嵊州里南乡的村晚用“年味”作标签,古色古香的戏台楼阁尽显“越剧之乡”的风骚。
村晚,折射绍兴乡风淳朴的内涵美。新昌梅渚村用“旗袍秀+朗诵”演绎的《红庄的故事》,展示了农村女性的温婉美。越城、诸暨等地的村晚中,还相继穿插给劳动标兵、孝顺儿媳、创业领头人、和睦邻里等“最美村民”颁奖,传播新时代的乡风美。
热气,呈现自信
村晚来了,一个个文化礼堂成了乡村新地标、农民新乐园。人气热起来,新春闹起来,文化活起来,村庄富起来。村晚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营造出新时代的乡村礼堂文化,描绘一幅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春景图。 在家门口的舞台上,村晚成了农村的“文化嘉年华”:年轻人“回来了”,城里人“返乡了”,喜欢乡村生活的人“赶来了”。村晚导入新文化,传递新期盼,让一个个文化礼堂焕发新的光彩。新昌的村晚激发了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全县104家农村文化礼堂培育起了舞蹈、杂耍、戏曲、器乐、小品等文艺队伍300多支。当地一位老村民,原先是信访户,但自从上了村晚舞台,便成了村里文艺活动的带头人。嵊州的村晚通过晒照片、讲故事、谈家风等形式讲述幸福家庭的“齐家良方”,传承和美家风。
村晚红火的背后,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自信,更是农村新的文化自觉。柯桥区齐贤街道齐贤村的村晚已经坚持3年,村民们从一开始的不敢上台,到现在抢着上节目,光演职人员就多达150人。文化礼堂管理员徐兴祥因为多次上村晚,成了当地“草根明星”。
绍兴市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说,乡村传统文化重新搬上舞台,乡土记忆被唤醒了,曾经的绝活又亮了,村晚正用自己的方式演示了乡村的芳华,彰显新时代的农村文化自信。诸暨市陈宅镇的几场村晚上,一种叫“擂马”的表演频频上台。为什么选这个节目,当地村民说,擂马是陈宅村的传统艺术形式,有200多年的历史。这是当地的民间文化财富,更是诸暨人引以为豪的技艺。越城区鉴湖街道王家葑村,村晚带出了一支草根排舞队,把舞蹈跳到了省里。
村晚就像一根纽带,将文化、文明甚至经济发展等紧紧串联在一起,不少民间绝技、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不仅改变着乡风民风,也带动了当地拓展全域旅游。
上虞区小越街道倪梁村,一台村晚火了“手艺人”,倪梁村书法、剪纸、竹木雕刻等民间艺人成了该村乡村游的宝贵资源。春节期间,全村七八位民间艺人接到的订单总额达万元以上。
搭上新昌梅渚村晚的“顺风车”,布袋木偶戏、梅渚糟烧、南洲叠罗汉、舞狮舞龙等“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春节期间来梅渚村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名气,打出品牌
精彩不断、激情四射的一台台村晚,推动了绍兴文化的“走出去”。
嵊州甘霖东王村的村晚,吸引了新华网、腾讯、新浪、浙江卫视、浙江在线等诸多媒体广泛关注,全方位展示了越剧之乡的文化魅力。
借着“村晚”一台戏,绍兴的乡村文化“唱”出更多精彩。这也对村晚提品质、上档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自己的村晚别具一格,在新昌,每年村晚演出前,有关部门都会举办一场“我要上村晚”的节目,通过评比和竞演选出一批高质量的村晚节目。有了这档节目,演出品质提升了,村晚也成了一台有品牌的村晚。诸暨在“元宵村晚”后,当地政府顺势思考“乡村产业推进”大课题,赵家镇尝试把当地有名的“香榧”特产“植入”到村晚,把拳棒、火流星等更多的非遗传承特色节目呈现在村晚,让村晚的乡村文化更“特”更丰富。
实际上,村晚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文化的范畴,不仅在乡村建设中承担了更大的作用,还赋予了农村文化舞台新的“造血功能”,激发了新的文化力。在绍兴文化宣传部门的引导支持下,相关部门每年都会送戏下乡。绍兴市文化馆有关人士感慨今年“送戏”的门槛更高了,他们在孙端镇送演“订制式”越剧专场,让“鲁迅外婆家看戏”的村晚更具韵味。
一直以来,文化礼堂在农村的利用率不高,在农村文化推广中作用并不明显。留住村晚,让村晚成为“四季舞台”,让文化礼堂内四季都能有人气,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柯桥区齐贤村的文化礼堂有个“每周剧场”,村晚其实是“每周剧场”的经典版。
从绍兴的实践来看,要让村晚演出名气来,让文化礼堂真正活起来,必须找准地域特色,真正让村民唱主角,激活乡村文艺工作者的创造力,才能实现门常开、人常来,村晚常常有。 (汤桂平 本报记者强晓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