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特刊 |
16 |
9/16 |
8
|
9
|
10
|
>
|
>| |
|
|
PDF版 |
|
|
|
|
|
“感谢党派来了这么好的干部” |
驻村第一书记索朗央吉扎根贫困村带村民致富 |
|
( 2018-03-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
|
|
索朗央吉站在“四季吉祥村”前(3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
|
|
|
索朗央吉(左)与村干部测量房前屋后的地,准备种植玫瑰、牧草等(3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
|
高原初春,缓缓的拉萨河水从“四季吉祥村”边流过,阳光洒在绿、红、白、蓝四色藏式民居上,鲜红的国旗和五彩经幡飘扬在屋顶上,田野里杨柳吐翠、桃李待放,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53岁的藏族大姐阿妮吃过早饭,坐在织机前,伴随双脚踩踏的“咔嗒”声,木梭在细软的羊毛线间划过。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索朗央吉站在旁边,看着阿妮手中的氆氇越织越长,带领全村人脱贫的信心更强了。
索朗央吉在乡村工作已经16年了,基层工作尽管充满酸甜苦辣,但她始终不忘初心:“群众不脱贫,我就不离村!”
贫困印象——终生难忘的冲击
索朗央吉从小在一个小康家庭长大,没有感受过“贫困”的滋味。1996年,从一位来自单亲家庭的男同学身上,她对贫困有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子,除了两张床和一条板凳、一张桌子,再没有其他家具。有些日子没用的锅碗上,布满了灰尘。”同学家的窘境,至今留在索朗央吉的记忆里。“同学接过全班捐赠的米、面、油,哭着感谢大家。”索朗央吉说,她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难受,“从那时起,我就想着,一定要为贫困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2002年,索朗央吉从湖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拉萨市曲水县茶巴拉乡,成为一名乡镇干部。她跟着乡党委书记、乡长走村串户,接触到更多贫困群众。茶巴拉乡地处雅江中游峡谷地带,土地“悬”在半山坡上,春天种进土里的种子,要等到下过第一场雨后才发芽,是曲水县西部最贫困的乡。每次下乡,索朗央吉都能从一些贫困群众话语和眼神里,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索朗央吉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自己的热情温暖他们。
扶贫济困——扎根基层的初心
心中时时念群众疾苦,才能事事为百姓解忧。索朗央吉把群众的期待,化成工作的热情,“只要是群众来办事,我都会热情接待,尤其是贫困群众,我会更加热情”。有一年,嘎宗大姐哭着来找索朗央吉说,刚考上大学的妹妹交不齐学费,办不了入学手续,请她帮忙想想办法。索朗央吉一边和学校联系反映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一边把应急的钱凑齐汇到学校,帮孩子顺利入学。随后几年里,她还和朋友每月资助这位同学。“每年寒暑假,这名学生都会找我聊聊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索朗央吉说,他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自己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党的十八大后,西藏自治区为了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派出大量优秀干部进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2012年,索朗央吉担任达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索朗央吉接触过的贫困户,大多是因为家里有病人、缺少劳动力、自身发展力不足等。为了帮助他们早日脱贫,她东奔西走跑项目,无数次入户走访,为他们加油鼓劲。“组织群众外出务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谋划乡村旅游开发……”在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索朗央吉带领村民致富的步伐,一年比一年快。
精准脱贫——许给群众的诺言
近两年来,索朗央吉先后担任“拉萨河畔·三有村”和“四季吉祥村”两个易地扶贫搬迁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在三有村,为了让搬出“穷窝”的群众拔掉“穷根”,索朗央吉带领村里的党员一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组织群众培训就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成为群众的主心骨。2017年,三有村184户、712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四季吉祥村”同样在空白的基础上起步,但索朗央吉的信心很足,上级制定的产业扶持、就业、政策兜底等一系列扶贫举措很快落地了。索朗央吉说,精准扶贫是帮群众找出贫困的病因、找准发展的路子、找对致富的方向,鼓起群众脱贫的勇气和志气。
阿妮从小就学会了传统纺织技术,但从未想过靠这个致富:“在索朗央吉的帮助下,我到其他县传授技术,不到一年就挣了6000元。”
“索朗央吉每天都在想着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感谢党派来这么好的干部!”听到北京的设计公司要把藏族传统手工纺织产业做大的好消息,阿妮脸上笑开了花。
过去五年,西藏自治区贫困人口由86万人下降到去年底的33万人。索朗央吉说:“只要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记者薛文献、白少波)新华社拉萨电
|
|
“感谢党派来了这么好的干部”
|
驻村第一书记索朗央吉扎根贫困村带村民致富
|
|
|
( 2018-03-1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两会特刊 |
|
|
|
“感谢党派来了这么好的干部” |
驻村第一书记索朗央吉扎根贫困村带村民致富 |
|
( 2018-03-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
|
|
索朗央吉站在“四季吉祥村”前(3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
|
|
|
索朗央吉(左)与村干部测量房前屋后的地,准备种植玫瑰、牧草等(3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
|
高原初春,缓缓的拉萨河水从“四季吉祥村”边流过,阳光洒在绿、红、白、蓝四色藏式民居上,鲜红的国旗和五彩经幡飘扬在屋顶上,田野里杨柳吐翠、桃李待放,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53岁的藏族大姐阿妮吃过早饭,坐在织机前,伴随双脚踩踏的“咔嗒”声,木梭在细软的羊毛线间划过。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索朗央吉站在旁边,看着阿妮手中的氆氇越织越长,带领全村人脱贫的信心更强了。
索朗央吉在乡村工作已经16年了,基层工作尽管充满酸甜苦辣,但她始终不忘初心:“群众不脱贫,我就不离村!”
贫困印象——终生难忘的冲击
索朗央吉从小在一个小康家庭长大,没有感受过“贫困”的滋味。1996年,从一位来自单亲家庭的男同学身上,她对贫困有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子,除了两张床和一条板凳、一张桌子,再没有其他家具。有些日子没用的锅碗上,布满了灰尘。”同学家的窘境,至今留在索朗央吉的记忆里。“同学接过全班捐赠的米、面、油,哭着感谢大家。”索朗央吉说,她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难受,“从那时起,我就想着,一定要为贫困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2002年,索朗央吉从湖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拉萨市曲水县茶巴拉乡,成为一名乡镇干部。她跟着乡党委书记、乡长走村串户,接触到更多贫困群众。茶巴拉乡地处雅江中游峡谷地带,土地“悬”在半山坡上,春天种进土里的种子,要等到下过第一场雨后才发芽,是曲水县西部最贫困的乡。每次下乡,索朗央吉都能从一些贫困群众话语和眼神里,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索朗央吉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自己的热情温暖他们。
扶贫济困——扎根基层的初心
心中时时念群众疾苦,才能事事为百姓解忧。索朗央吉把群众的期待,化成工作的热情,“只要是群众来办事,我都会热情接待,尤其是贫困群众,我会更加热情”。有一年,嘎宗大姐哭着来找索朗央吉说,刚考上大学的妹妹交不齐学费,办不了入学手续,请她帮忙想想办法。索朗央吉一边和学校联系反映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一边把应急的钱凑齐汇到学校,帮孩子顺利入学。随后几年里,她还和朋友每月资助这位同学。“每年寒暑假,这名学生都会找我聊聊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索朗央吉说,他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自己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党的十八大后,西藏自治区为了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派出大量优秀干部进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2012年,索朗央吉担任达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索朗央吉接触过的贫困户,大多是因为家里有病人、缺少劳动力、自身发展力不足等。为了帮助他们早日脱贫,她东奔西走跑项目,无数次入户走访,为他们加油鼓劲。“组织群众外出务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谋划乡村旅游开发……”在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索朗央吉带领村民致富的步伐,一年比一年快。
精准脱贫——许给群众的诺言
近两年来,索朗央吉先后担任“拉萨河畔·三有村”和“四季吉祥村”两个易地扶贫搬迁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在三有村,为了让搬出“穷窝”的群众拔掉“穷根”,索朗央吉带领村里的党员一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组织群众培训就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成为群众的主心骨。2017年,三有村184户、712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四季吉祥村”同样在空白的基础上起步,但索朗央吉的信心很足,上级制定的产业扶持、就业、政策兜底等一系列扶贫举措很快落地了。索朗央吉说,精准扶贫是帮群众找出贫困的病因、找准发展的路子、找对致富的方向,鼓起群众脱贫的勇气和志气。
阿妮从小就学会了传统纺织技术,但从未想过靠这个致富:“在索朗央吉的帮助下,我到其他县传授技术,不到一年就挣了6000元。”
“索朗央吉每天都在想着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感谢党派来这么好的干部!”听到北京的设计公司要把藏族传统手工纺织产业做大的好消息,阿妮脸上笑开了花。
过去五年,西藏自治区贫困人口由86万人下降到去年底的33万人。索朗央吉说:“只要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记者薛文献、白少波)新华社拉萨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