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3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世界报道
15 14/15 13 14 1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福岛核事故7周年:难以抹去的阴影
· “3·11”大地震7周年 仍有7万灾民返乡无期
· 水面减逾1/3:“死海将死”,拿什么拯救
· 西方民主远非“完美体系”
· 特朗普前“师爷”班农为法极右翼政党站台

  相关文章: 
水面减逾1/3:“死海将死”,拿什么拯救

( 2018-03-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这是2016年4月19日在以色列艾因盖迪附近拍摄的死海岸边一条断裂的道路。由于气候变暖等自然原因,以及灌溉、化工和生活用水等人为原因,死海水位近些年来平均每年下降超过1米。面积萎缩还导致死海岸边出现大量地陷洞,不仅影响地面房屋、交通和旅游,还严重威胁人身安全。
新华社发(吉尔·科恩·马根摄)



  死海,全球海拔最低湖泊,大自然赐予神奇浮力,促成“死海不死”神奇,再加丰富矿物质,吸引世界各地游客。

  然而,水位每年平均下降大约1.2米,水面缩减超过三分之一,6500多个天坑散落各处,现实致使“死海将死”俨然成为一种预言。

  管理不善、过度开发、气候变化、水源不足,诸多因素令前景堪忧。

戈壁·天坑


  死海海拔为负423米,即低于海平面423米,盐含量比地中海高出大约10倍,成就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致。

  死海地处内陆和沙漠,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交界处。

  死海是湖,不是“海”。从耶路撒冷出发,往东南方向一个多小时车程,可抵达不与任何海洋相连的死海。

  湖面碧绿,平静如镜;湖面之上,雾气腾腾。只是,水面骤减,大片湖底裸露,寸草不长,形成戈壁荒漠……死海,正在让人感觉“陌生”。

  以色列环境保护部近期报告,死海水位下降速度“令人震惊”,现在每年平均1.2米左右。二十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死海水位每年下降大约0.7米;过去40年间,累计下降大约30米。

  水位下降,原来有水处形成盐块;盐块在地下水冲刷下消失,地表显现窟窿,即天坑;天坑会崩塌,构成危险。

  伴随湖面不断缩减,天坑逐渐增加。二十世纪80年代,死海出现第一批天坑;随后,天坑数量持续上升,如今6500多个。

水位·岸线


  中东生态和平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死海水面面积迄今已经减少超过三分之一。

  以研究为依据,一种极端预测是:死海可能2050年干涸。

  以色列环保部首席科学家西娜娅·内塔尼亚胡博士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确认,死海正在发生的变化不可逆转,湖面缩小是不得不接受和适应的严峻现实。

  同时,这名女科学家推断,死海水位会进一步下降,但死海“足够深”,不会消失。

  水位下降,岸线日渐向湖心后退。过去,游客走几步便可在死海“泡澡”;如今,不少酒店不得不为游客准备交通工具。在未开发区域,要想到达死海的岸线更加艰难。

  记者尝试从连接死海和红海的90号沙漠公路走下去,踩着砂石,弯弯曲曲,耗费近半个小时,才走到可以接触海水的地方。

源头·湖边


  死海环境恶化开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

  持续缺水,促使以色列和约旦等国以修建大坝方式截流约旦河,用于灌溉,而约旦河是流向死海的最主要水源。

  中东生态和平组织的数据表明,约旦河流入死海的水量目前为每年5000万至1亿立方米,而截流约旦河以前为13亿立方米;死海每年水量赤字8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原本汇入死海的约旦河河水,超过90%遭截流,致使死海持续处于严重“入不敷出”状态。

  中东生态和平组织约旦河和死海项目主管米拉·埃德尔斯坦告诉新华社记者,约旦、以色列和叙利亚等国就水资源管理和使用缺乏相互协调,需对死海现状负主要责任。

  诸多企业在死海边投资建厂,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用死海中的矿物质制造肥料、药物和化妆品。埃德尔斯坦介绍,不少约旦和以色列企业采用过时的水密集型“蒸发”工艺,从死海提取矿物质,耗费大量水资源,却不支付“水费”。同时,湖区周边酒店和温泉疗养院鳞次栉比,大量耗用水资源。

困境·应对


  环保部首席科学家内塔尼亚胡认定,全球气候变化是导致死海“萎缩”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一系列经济活动打破了“微妙的自然平衡”,造成灾难性影响和后果。她说,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死海蒸发加速。“气候变化就在这儿,我们看到死海的水越来越少。”

  至于应对措施,用以摆脱死海所陷困境,她说,“如果没有水源补充死海,我们看不到解决方案,这是问题症结。”

  2013年12月,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在世界银行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总部签署一份协议,在约旦境内将建一座海水淡化厂,每年产出8000万至1亿立方米淡水,充作饮用水;另外,从红海亚喀巴湾汲取海水,经由海水淡化厂和200公里输水管道,注入死海。

  与死海每年水量赤字8亿立方米相关,世界银行一项研究显示,以不造成损害为前提,死海每年可以接收的最大浓盐水量是4亿立方米。

  所以,拟议中的引水工程看似“一举两得”,一些环保人士却忧心,红海海水可能在死海形成石膏晶体、催生红藻类繁殖,继而改变死海生态系统。埃德尔斯坦认为,工程的环境影响难以确定,须研究红海引入死海的海水。他建议,可以部分恢复约旦河下游流入死海的水源,同时对使用死海水资源的企业征税,鼓励借助更先进、水消耗量更少的工艺提取死海矿物质。

(陈文仙、杜震)新华社专特稿

 

水面减逾1/3:“死海将死”,拿什么拯救

( 2018-03-1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世界报道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