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化让土地有生机” |
|
|
( 2018-03-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头版新闻 |
|
|
马慧娟随宁夏代表团乘飞机抵达北京(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
|
|
|
马慧娟(左二)在红寺堡镇光彩村调研乡村文化建设情况(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
|
|
|
马慧娟(前左)在红寺堡镇红海村调研乡村文化建设情况(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
|
|
|
马慧娟在宁夏代表团小组会议中聆听其他代表发言(3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
|
| 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是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农民。只上过初中的她,却自2010年开始,利用种地、打工的闲暇时间,在田间炕头用手机“摁”出了40多万字的随笔和散文,光手机就摁坏了7部。她的作品在网上吸引了众多“粉丝”,一些作品在文学刊物上发表。马慧娟成了一名记录乡村文化的草根作家,还当上了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作为搬迁移民的一员,她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和乡亲们的生活变迁。
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认识到自己光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她认为,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文化的振兴,“只长庄稼的土地是贫瘠的,有了文化的支撑才能使土地富有生机。”
一名乡村读者曾经给马慧娟留言,很喜欢读书但找不到图书馆借书,马慧娟自己也曾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当选人大代表后,她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到一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在配置上还不完善,甚至根本没有。马慧娟今年带来自己的建议,希望加大对农村两馆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变一些乡村文化建设薄弱的困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
|
“文化让土地有生机”
|
|
|
|
( 2018-03-1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头版新闻 |
|
|
|
“文化让土地有生机” |
|
|
( 2018-03-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头版新闻 |
|
|
马慧娟随宁夏代表团乘飞机抵达北京(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
|
|
|
马慧娟(左二)在红寺堡镇光彩村调研乡村文化建设情况(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
|
|
|
马慧娟(前左)在红寺堡镇红海村调研乡村文化建设情况(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
|
|
|
马慧娟在宁夏代表团小组会议中聆听其他代表发言(3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
|
| 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是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农民。只上过初中的她,却自2010年开始,利用种地、打工的闲暇时间,在田间炕头用手机“摁”出了40多万字的随笔和散文,光手机就摁坏了7部。她的作品在网上吸引了众多“粉丝”,一些作品在文学刊物上发表。马慧娟成了一名记录乡村文化的草根作家,还当上了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作为搬迁移民的一员,她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和乡亲们的生活变迁。
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认识到自己光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她认为,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文化的振兴,“只长庄稼的土地是贫瘠的,有了文化的支撑才能使土地富有生机。”
一名乡村读者曾经给马慧娟留言,很喜欢读书但找不到图书馆借书,马慧娟自己也曾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当选人大代表后,她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到一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在配置上还不完善,甚至根本没有。马慧娟今年带来自己的建议,希望加大对农村两馆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变一些乡村文化建设薄弱的困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