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3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 闻
16 9/16 8 9 10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描绘文脉传续新图景
· 经典咏流传:文化的唱响与畅想
· 严格规范网游市场管理专项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相关文章: 
经典咏流传:文化的唱响与畅想

( 2018-03-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今年春节,央视的一档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唱响荧屏,用音乐传唱经典诗词,清风扑面,沁人心脾。其中的一首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朋友圈热传,汇聚了满满的正能量。《经典咏流传》带领观众赏中华诗词,品生活之美,再次印证了当代国人的“诗心不老、情怀依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经典咏流传》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和实践。诗词作为民族文化精粹,是中华文化最具韵味的思想和情感载体。古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韵飘洒醉长安。“诗乐舞混沌不分”,歌唱性是中国古典诗词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今天文学殿堂中璀璨夺目的优美诗词,起初大多是流行于秦楼楚馆、闹井酒肆的流行歌曲。从“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歌长铗,到“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幽怨琵琶,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凉秋玉箫,诗词与音乐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在浅唱低吟中做到了雅俗共赏。

  从诗词源流的角度讲,《经典咏流传》的唱响既是一种节目形式的创新,又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回归。其实,反过来讲,这些年的很多流行歌曲,也把古典诗词运用到现代歌曲之中,像《东风破》《敦煌》《千年之恋》等,将古诗词中的唯美意境转化为现代生活场景和音乐表达,让人如沐古风,思绪飞扬。这也启示我们,文化的创新不能只往前看、往外看,有时候还需要往后看,从老祖宗那里汲取营养,也会有“脑洞大开”的惊喜。

  文化的传播要会讲故事。诗言志亦叙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气势磅礴的长征组诗,把气吞山河的红军历史告诉世界,也传给后人。讲故事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传播力和引导力。“苔花如米小”的传唱,讲述了乡村教师和山里孩子的励志故事,听者动容,禁不住感动流泪。把故事融入文化,把今天的中国故事讲给人听、唱给人听,这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巧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并不抽象,要靠优秀作品的唱响来体现,也要靠创新创意的畅想来催化、孕育。新时代需要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好作品,为建设精神家园提供坚实支撑。我想,有一以贯之的立场坚守,有天马行空的精巧构思,通过脚踏实地的艰辛努力,一定能实现文化元素与艺术形式的完美对接,让我们的文化产品更加异彩纷呈、绚烂多姿,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楚生)

 

经典咏流传:文化的唱响与畅想

( 2018-03-0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