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纵深 |
8 |
5/8 |
4
|
5
|
6
|
>
|
>| |
|
|
PDF版 |
|
|
|
|
|
北京“无有效降水”天数将破历史纪录 |
北极变暖致多地暴雪极寒 |
|
( 2018-02-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
尽管1月北京“初雪”来过,但雪落痕轻,南郊观象台连续“无有效降水”天数已达108天,将有望改写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长“无有效降水”天数。这个冬天降雪掠过全国多地,为何独独绕过北京?放眼全球,北美、欧洲、东亚先后遭遇极寒天气,我国东北的低温逼近历史极值,这个冬天缘何如此冷?气象专家指出,这是因为海温上升、北极变暖。
北京:“无有效降水”天数破纪录
“记录是否为有效降水日,北京均以南郊观象台为代表站,而不是全市平均情况。这个冬天,北京初雪也确实来过。”北京市气象台气象服务首席预报员杨洁说。
因水汽条件差,这个冬天,北京的雪,踪迹难觅。尽管高海拔山区多次出现“地面见白”的飘雪,平原地区只有1月21日夜间出现大范围降雪,但雪落痕轻。
“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门头沟、昌平等地降雪相对明显,为小雪量级。城区和东南部地区,包含南郊观象台站,均为微量降雪,即日降水量小于0.1毫米。”杨洁说。
按照《北京地区初雪日定义》,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首个降雪日为“初雪日”:北京全市20个人工站中多于10个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城区5站(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观象台)均观测到有降雪现象;城区5站中的3个或以上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且至少1个站降雪量大于等于0.1毫米。
“全市20个人工站中有17个站观测到降雪,已达北京‘初雪’标准。”杨洁说,然而,根据气象观测规范,某气象观测站出现日降水量大于等于0.1毫米,记为一个“有效降水日”,南郊观象台站的日降水量小于0.1毫米,因此在统计“有效降水日”时,仍记为“无”。
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长“无有效降水”的天数是114天。近十年,其最长“无有效降水”的天数为108天。去年10月23日至今年2月7日,南郊观象台连续“无有效降水”已达108天,并将有望改写前述两项纪录。
据介绍,南郊观象台建于1912年,是国家级气象观测站,也是北京地区的代表站,参加全球常规气象资料交换。在北京地区气候资料分析中,一般以该站为代表,进行历史比较。
水汽、动力抬升、气温:降雪条件北京“三缺二”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的雪景,晒遍了微信朋友圈,北京的雪,缘何难觅踪影?
气象学上,水汽、动力抬升、气温,是降雪的三个条件。北京专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郭建兴说,这个冬天,北京冷空气比较频繁,但缺少充足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配合不够。
专家介绍,2017年11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处于“拉尼娜”状态,受其影响西伯利亚高压阶段性偏强,东亚大槽强度偏强,冷空气势力偏强,京津冀地区主要受西北风控制;与此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西、偏南,不利于南方的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北京交汇,所以北京难以形成大范围明显降雪。
“降雪的形成,需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作用,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很强势,但南方暖湿气流进京无通道,没有交汇,难成降雪。”北京市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施洪波说。
据介绍,北京常年初雪日为11月29日,“迟到”时有发生,2010年冬天的初雪拖到次年2月10日才到;“早来”也时有发生,2009年的初雪在11月1日,彼时尚未立冬。
冬天如此冷是因为“北极变暖”
雪中蹒跚的你,未必想到,这个冬天的寒冷,是因为——北极暖和了。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升温,特别是夏秋季节高于常年的气温,影响了高纬度地区海洋的温度。
中科院大气所1月中旬发布海洋分析数据显示,2017年是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热的一年,海洋变暖已发生在绝大部分海域,大西洋和南大洋是海洋变暖最为迅速的海区。
“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等海域温度升高,通过水汽交换,影响了极地附近的大气温度,大气环流因此受到扰动,经常把‘北极涡旋’向南部挤压。”中科院大气所所长朱江说,冬季,北极涡旋一旦找到缺口,极地冷空气就会南下,这就像打开了冰箱门。
北极涡旋,简称“极涡”。它常年存在,就像巨大的锅盖,把冷空气压在北极,让北半球的冬天,不至于那么寒冷。
今年1月初,美国再次遭遇极涡南下,多处暴雪。1月中下旬,极涡光顾东亚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出现零下50℃的低温,我国东北也遭遇极寒,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金河、伊图里河,都曾逼近历史低温极值纪录,华东地区遭遇了暴雪……
专家指出,北面,是来势汹汹的“极涡”,带着冷空气南下;南面,是蓄势待发的“南支槽”,引导着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向北输送。这两股势力,在我国中东部相遇,冷、暖气流交汇——温度合适、水汽充沛,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降雪和低温天气由此形成。
(记者倪元锦)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
|
北京“无有效降水”天数将破历史纪录
|
北极变暖致多地暴雪极寒
|
|
|
( 2018-02-0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纵深 |
|
|
|
北京“无有效降水”天数将破历史纪录 |
北极变暖致多地暴雪极寒 |
|
( 2018-02-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
尽管1月北京“初雪”来过,但雪落痕轻,南郊观象台连续“无有效降水”天数已达108天,将有望改写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长“无有效降水”天数。这个冬天降雪掠过全国多地,为何独独绕过北京?放眼全球,北美、欧洲、东亚先后遭遇极寒天气,我国东北的低温逼近历史极值,这个冬天缘何如此冷?气象专家指出,这是因为海温上升、北极变暖。
北京:“无有效降水”天数破纪录
“记录是否为有效降水日,北京均以南郊观象台为代表站,而不是全市平均情况。这个冬天,北京初雪也确实来过。”北京市气象台气象服务首席预报员杨洁说。
因水汽条件差,这个冬天,北京的雪,踪迹难觅。尽管高海拔山区多次出现“地面见白”的飘雪,平原地区只有1月21日夜间出现大范围降雪,但雪落痕轻。
“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门头沟、昌平等地降雪相对明显,为小雪量级。城区和东南部地区,包含南郊观象台站,均为微量降雪,即日降水量小于0.1毫米。”杨洁说。
按照《北京地区初雪日定义》,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首个降雪日为“初雪日”:北京全市20个人工站中多于10个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城区5站(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观象台)均观测到有降雪现象;城区5站中的3个或以上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且至少1个站降雪量大于等于0.1毫米。
“全市20个人工站中有17个站观测到降雪,已达北京‘初雪’标准。”杨洁说,然而,根据气象观测规范,某气象观测站出现日降水量大于等于0.1毫米,记为一个“有效降水日”,南郊观象台站的日降水量小于0.1毫米,因此在统计“有效降水日”时,仍记为“无”。
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长“无有效降水”的天数是114天。近十年,其最长“无有效降水”的天数为108天。去年10月23日至今年2月7日,南郊观象台连续“无有效降水”已达108天,并将有望改写前述两项纪录。
据介绍,南郊观象台建于1912年,是国家级气象观测站,也是北京地区的代表站,参加全球常规气象资料交换。在北京地区气候资料分析中,一般以该站为代表,进行历史比较。
水汽、动力抬升、气温:降雪条件北京“三缺二”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的雪景,晒遍了微信朋友圈,北京的雪,缘何难觅踪影?
气象学上,水汽、动力抬升、气温,是降雪的三个条件。北京专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郭建兴说,这个冬天,北京冷空气比较频繁,但缺少充足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配合不够。
专家介绍,2017年11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处于“拉尼娜”状态,受其影响西伯利亚高压阶段性偏强,东亚大槽强度偏强,冷空气势力偏强,京津冀地区主要受西北风控制;与此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西、偏南,不利于南方的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北京交汇,所以北京难以形成大范围明显降雪。
“降雪的形成,需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作用,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很强势,但南方暖湿气流进京无通道,没有交汇,难成降雪。”北京市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施洪波说。
据介绍,北京常年初雪日为11月29日,“迟到”时有发生,2010年冬天的初雪拖到次年2月10日才到;“早来”也时有发生,2009年的初雪在11月1日,彼时尚未立冬。
冬天如此冷是因为“北极变暖”
雪中蹒跚的你,未必想到,这个冬天的寒冷,是因为——北极暖和了。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升温,特别是夏秋季节高于常年的气温,影响了高纬度地区海洋的温度。
中科院大气所1月中旬发布海洋分析数据显示,2017年是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热的一年,海洋变暖已发生在绝大部分海域,大西洋和南大洋是海洋变暖最为迅速的海区。
“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等海域温度升高,通过水汽交换,影响了极地附近的大气温度,大气环流因此受到扰动,经常把‘北极涡旋’向南部挤压。”中科院大气所所长朱江说,冬季,北极涡旋一旦找到缺口,极地冷空气就会南下,这就像打开了冰箱门。
北极涡旋,简称“极涡”。它常年存在,就像巨大的锅盖,把冷空气压在北极,让北半球的冬天,不至于那么寒冷。
今年1月初,美国再次遭遇极涡南下,多处暴雪。1月中下旬,极涡光顾东亚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出现零下50℃的低温,我国东北也遭遇极寒,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金河、伊图里河,都曾逼近历史低温极值纪录,华东地区遭遇了暴雪……
专家指出,北面,是来势汹汹的“极涡”,带着冷空气南下;南面,是蓄势待发的“南支槽”,引导着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向北输送。这两股势力,在我国中东部相遇,冷、暖气流交汇——温度合适、水汽充沛,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降雪和低温天气由此形成。
(记者倪元锦)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