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2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
8 3/8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集中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
· 着力提升百姓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自律清查
· 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内鬼”请注意
· 行政诉讼案件:确保“告官见官”
· 最高法张文中案再审合议庭召开庭前会议
· 机器人警察亮相深圳北站

  相关文章: 
行政诉讼案件:确保“告官见官”
盘点最高法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四大看点

( 2018-02-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法治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记者丁小溪、罗沙)最高人民法院7日发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边界、原告资格和被告资格等进行界定,并对行政诉讼证据规则、行政诉讼案件立案登记制度、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作出详细规定。
 
看点一
 
解决“民告官”立案难同时防止滥诉


 
  “司法解释明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边界,既要解决‘立案难’痼疾,又要防止滥诉现象。”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说。
 
  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当立案,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根据司法解释,对当事人依法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接收起诉状。能够判断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接收起诉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七日内仍不能作出判断的,应当先予立案。
 
  为了防止行政诉讼中的“滥诉”问题,司法解释明确了五种不可诉的行为,包括不产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为;为作出行政行为而实施的准备、论证、研究、层报、咨询等过程性行为;根据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协助执行通知书作出的执行行为;上级行政机关基于内部层级监督关系对下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听取报告、执法检查、督促履责等行为;针对信访事项作出的登记、受理、交办、转送、复查、复核意见等行为。
 
  江必新表示,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边界,有利于遏制对可诉行政行为把握不准、错误理解立案登记和诉权滥用的现象,提升行政诉讼救济渠道的实效,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看点二
 
“职业打假人”告官受限


 
  “在司法实践中,投诉类行政案件等滋扰性案件数量激增。一些与自身合法权益没有关系或者与被投诉事项没有关联的‘职业打假人’‘投诉专业户’利用立案登记制度降低门槛之机,反复向行政机关进行投诉。”江必新说。
 
  司法解释界定了行政诉讼原告和被告的诉讼主体资格。在原告资格方面,明确了投诉举报者的原告资格、债权人的原告资格、非营利法人的原告主体资格和涉及业主共有利益的原告主体资格。在被告方面,明确了开发区管理机构及其职能部门的被告资格、村委会和居委会的被告资格、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被告资格。
 
  其中,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投诉,具有处理投诉职责的行政机关作出或者未作出处理的情形,属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江必新表示,司法解释对投诉举报人的原告资格进行明确,有利于遏制此类人为制造的诉讼,在畅通救济渠道的同时,确保有限司法资源的效益最大化,确保其他公民正当的投诉权利不受影响。
 
看点三
 
确保行政诉讼“告官见官”


 
  司法解释适度扩大了行政机关负责人的范围,规定行政机关负责人包括行政机关的正职、副职负责人以及其他参与分管的负责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可以另行委托1至2名诉讼代理人。行政机关负责人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不得仅委托律师出庭。
 
  同时,根据司法解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会高度关注或者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等案件以及人民法院书面建议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的案件,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行政机关负责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应诉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情况说明,并加盖行政机关印章或者由该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字认可。行政机关拒绝说明理由的,不发生阻止案件审理的效果,人民法院可以向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
 
  “新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江必新表示,司法解释将进一步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确保行政纠纷获得实质化解。
 
看点四
 
完善行政诉讼证据规则


 
  “行政诉讼法对于行政诉讼证据作了规定,科学的证据规则有利于法院查明事实,恢复案件的客观真实。同时,由于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所处的取证优势地位,在证据规则上也应当有相应的程序制约和倾斜,确保‘官’民在诉讼程序中处于实质平等的地位。”江必新说。
 
  为此,司法解释细化了行政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明确当事人的到庭义务。其中规定,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拒绝到庭、拒绝接受询问或者拒绝签署保证书,待证事实又欠缺其他证据加以佐证的,人民法院对其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
 
  同时,司法解释明确了因被告原因导致损害的举证规则,规定在行政赔偿、补偿案件中,因被告的原因导致原告无法就损害情况举证的,应当由被告就该损害情况承担举证责任。当事人的损失因客观原因无法鉴定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当事人的主张和在案证据,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等,酌情确定赔偿数额。
 
 

行政诉讼案件:确保“告官见官”
盘点最高法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四大看点

( 2018-02-0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法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