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2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脱贫攻坚
8 4/8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如何攻克“贫中之贫”?一号文件是“定盘星”
· “一村一幼”让彝区孩子过好“语言关”
· 宁夏文化扶贫:赶“文化集”鼓脱贫劲
· 不砍树照样有出路,不伐林照样能脱贫

  相关文章: 
不砍树照样有出路,不伐林照样能脱贫
内蒙古大兴安岭扶贫帮困纪实

( 2018-02-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5日电(记者柴海亮、王靖)时近年关,记者走进我国最大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一路风雪,一路牵挂,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3年的林区职工是否脱贫有路,是否小康可期……最终,答案尽在欢颜和笑语里:不砍一棵树照样有出路,不伐一片林照样能脱贫。

支部建在“链”上


  2017年入冬以来,孟库林场食用菌创业增收扶贫基地的木耳销售点几乎每天人来人往,车进车出……林场党总支书记白俊清看着1800多公斤干木耳由“小山”逐渐削减露出地面,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2017年入冬以来,许多林区单位生产的木耳都愁卖,但我们卖光了。”白俊清说,“这要归功于基地党总支。”

  2016年9月,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满归林业局孟库林场与内蒙古根河市满归镇雪乡食用菌合作社联手成立了这个基地。林场出场地、设备和劳务,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

  据雪乡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基地联合党总支副书记郑越介绍,基地目前吸纳了四五十名林场困难职工或家属就业,每人每年平均增加工资性收入近万元。

  年近五旬的董和杰是孟库林场的清洁工,妻子祖金莲无业,女儿上大学,生活拮据。作为帮扶手段,祖金莲被安排到基地上班,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自从我爱人上了班,女儿上大学的生活费,就不用愁了!”董和杰说。

  为了激励党员带动困难职工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基地联合党总支还通过开展“党员致富能手”评选、党员示范岗等活动,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产业链上延伸。

“功夫”做在林下


  森林的冬天,不到17时,已入黄昏。任庆良的养殖场,一小排平房,孤零零地坐落在半山腰,一声声犬吠,响彻雪原,尤显空寂。

  54岁的任庆良在绰源林业局梨子山林场是有名的“因学致贫”户,为了供两个儿子上大学,他卖光了自己的“家业”——10多头牛。但2017年在林业局工会3万元无息贷款的扶持下,他“东山再起”。在温暖的炉火旁,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脱贫账”:养了1000只草原红公鸡出售800只,收入6.4万元,出栏4头肉猪,收入1.2万元,还有18只羊待售,估价至少1.8万元……

  “大兴安岭林下遍地宝,只要你肯下功夫,没有不能脱的贫困帽。”任庆良信心满满。

  大力开发林下资源,谋求产业转型,实现职工增收,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已探索多年,成效正在显现。

幸福“甜”在心里


  数九寒天,室外天寒地冻,但冀春艳的“漫生活”宾馆里温暖如春,玻璃窗上的冰花化成了水流。

  42岁的冀春艳,穿着白貂皮夹袄,满面红光。

  她的丈夫是绰尔林业局五一林场的职工,自己曾长期无业。几年前,由于家中老人得重病,欠了3万元的债,生活困顿。2015年,林业局贷款10万元扶持她家养殖森林马,现在已发展到100余匹,市值约80万元。2017年9月又投资近20万元开了这家宾馆。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党委副书记赵宝军说,像董和杰、任庆良、冀春艳这样靠产业和奋斗解开“绿”与“穷”之结的林业职工家庭数不胜数。

  据介绍,从2011年至今,林管局平均每年筹集帮扶资金1600万元,帮扶困难职工超过10万人次。


 

不砍树照样有出路,不伐林照样能脱贫
内蒙古大兴安岭扶贫帮困纪实

( 2018-02-0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脱贫攻坚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