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2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中国新闻
8 6/8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北京:文化消费成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先导
· 河北“三下乡”走进李保国生前奉献地
· “远程诊病”:培训话术装专家,流水作业“骗中骗”
· 上海徐汇探索建立“书香联盟”
· 移风易俗你我他
· 湖北率先设立“河流湖泊警长”
· 村广场上“现金墙”
· 小山村里“毕加索”

  相关文章: 
“远程诊病”:培训话术装专家,流水作业“骗中骗”
犯罪团伙上百人,紧盯患者“难言之隐”,在全国实施诈骗,半年获利上千万

( 2018-0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4日电(记者刘懿德)近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人民法院的宣判,一个“远程诊病”团伙终于浮出水面。

  这个团伙成员超百人,紧盯男科疾病、妇科疾病患者的“难言之隐”,在全国进行“远程诊病卖药”实施诈骗。仅有据可查的受害人就近9000人,涉案金额逾1000万元。记者采访了办案人员,揭开这个百人团伙的诈骗“套路”。

  “骗子公司”开在繁华地段,每天资金流水多达上百万元


  2016年3月,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群众杨某正在玩微信,无意中看到一则男科疾病广告,点击后弹出的产品疗效让他十分心动,便留下联系方式,意欲购买。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湖北省武汉市,康伴益生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平面内热闹非凡,几十名业务员在工位上手持电话滔滔不绝。一名业务员在电脑上见到杨某留下的号码,便立即拨通,以“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身份向其“详细问诊”。

  达拉特旗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戚瑞说,这家公司在武汉市区繁华地段的一座写字楼内,堂而皇之地进行诈骗。“公司建立了多个微信公众号及QQ群,假冒医务工作者,主要推销治疗男科、妇科疾病的产品。”

  杨某这通电话打了十几分钟,期间“工作人员”给他“分析病情”,不断强调他们的产品“有奇效”,并举出多个“成功案例”。杨某信以为真,购买了产品。

  收到产品不久,杨某陆续又收到“专科医生”“资深专家”等各色人等的“回访”电话,推销“更对症、更有效”的产品,累计花费3.5万元。

  最后一次汇款后,杨某迟迟未收到产品,发觉被骗。犹豫再三,他于2016年7月6日下定决心报案。达拉特旗公安局刑侦大队反电诈中队中队长杨隽飞说,被该团伙骗过的人遍布全国,但此前一直无人报案,因此越发肆无忌惮,业务越做越大。

  办案民警调查该公司业务往来发现,其每天资金流量最多时可达上百万元,初步估计其涉案总金额过亿元。

  2016年11月2日收网后,民警在电脑中找到了当年6月以后的部分数据,之前的早已被销毁。仅此期间,受害人就达8945人,可查证的涉案金额逾1000万元。

起底诈骗团伙的“三大套路”


  该诈骗团伙以公司为包装,诈骗流程清晰、成员分工明确。

  套路一:紧盯“难言之隐”,虚构“神奇疗效”。达拉特旗公安局刑侦大队反电诈中队指导员郭索和说,该团伙把目标锁定为男科、妇科疾病患者,利用了他们“病急乱投医”及发觉被骗后“不好意思”报案的心理。

  广告文本中,他们虚构并夸大“功效”,还专门成立“推广部”,联系网站、微信公众号推送,以扩大“撒网”范围。据估算,该团伙30%的支出用于“推广”。

  套路二:先培训后上岗,骗术“照本宣科”。团伙头目陈某以高薪“挖”来多名“经验丰富”骨干,对新招业务员进行“培训”,“合格”的才能上岗。

  记者在一份1.5万字的“话术单”中看到,其标注了诋毁其他药品“治标不治本、费钱不治病”的“忠告”,以及诈骗对象常提问题的多版本“标准答案”。实施诈骗时,业务员只需“照本宣科”。面对“专业”解答,很多人对其“专业”身份深信不疑。

  套路三:点评录音提“演技”,流水作业“骗中骗”。民警在一台电脑中发现一份“客服一部优秀录音”文件夹。杨隽飞说,该团伙定期评选“优秀录音”,并进行点评,以此提高“演技”。

  该团伙还购买“订单系统”,以方便成员查看受害人信息、诈骗进展及已骗金额,进行“流水线式”诈骗。当有人购买产品后反馈“没有效果”时,业务员会首先“表示惊讶”并稳住受害人,然后通过系统将其信息流转到公司“增值部”,由“资深专家”接手。他们将根据“话术单”以各种理由推销更贵的产品,继续实施二次或多次诈骗。

  患者成为诈骗团伙“唐僧肉”,远程诊病卖药切勿轻信


  该团伙的微信推广平台,每天都会新增大量“粉丝”,每个业务员日均拨打电话上百次,靠“广种薄收”牟取巨量钱财。

  记者梳理发现,当前各类疾病患者已经成为诈骗团伙眼中的“唐僧肉”,他们利用患者迫切希望早日康复的心理,大肆进行诈骗,这类案件往往有以下特点。

  ——患者信息成为“热销产品”。有的案件中,患者诊疗、网购保健品等留下的个人信息,成为“黑市”上公开叫卖的“热销产品”。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公安局近期侦破的一起案件中,诈骗团伙就非法购买了近100万条患者个人信息用于诈骗。

  ——廉价保健品成为“诈骗工具”。戚瑞表示,该团伙出售“特效药”多达几十种,每盒成本仅为几十元,经过“包装”后的售价最低为进价的6倍,最高则达30倍。这些保健品大多标识不全,且外包装上的文字内容突出“特效”,极具迷惑性。

  办案民警提示,网上声称有“神奇疗效”,并推荐购买有关产品,再以各种理由要求反复转账汇款的,基本均为骗局。广大患者要提高警惕,以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远程诊病”:培训话术装专家,流水作业“骗中骗”
犯罪团伙上百人,紧盯患者“难言之隐”,在全国实施诈骗,半年获利上千万

( 2018-02-0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新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