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1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新闻
8 7/8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探寻未来书店:敢问路在何方?
· 见证秦帝国富庶
· 郑州为拆迁村建村史馆留住乡愁
· 村里家底弄清了,农村稳了农民富了
· 吉林:稳中有进迈向高质量发展
· 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评选启动
· 全国法官原创诗文大赛暨朗诵品评会在京举办

  相关文章: 
郑州为拆迁村建村史馆留住乡愁

( 2018-01-3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郑州1月30日电(记者刘怀丕)戏台、石碾、风箱、织布机……推门走进郑州市郑东新区穆庄村村史馆,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往昔风华。
 
  近些年来,郑州市城镇化快速推进,全市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66.3%提高到2016年的71%,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净增220平方公里,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村庄被拆除。为了记录变迁、留住乡愁,郑州市下发文件启动了拆迁改造村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支持建设村史馆、编纂村志,穆庄村所建的村史馆就是一个缩影。
 
  在村史馆里,看到一张二层筒子楼黑白照片,37岁的穆东亮伸手指向照片上的一间屋子。“这就是我1999年刚当老师时的办公室,筒子楼学校是在村里火神庙的原址上建的,条件简陋得很。”一张老照片勾起了这位原穆庄小学语文老师的回忆,穆东亮现在就职于在穆庄土地上新建的郑州市商鼎路第一小学,学校环境幽雅、设备现代。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变化大的不止学校。”穆庄村主任赵新琴今年52岁,是穆家的儿媳妇,说话干练爽利。她介绍,原来穆庄这一带地势低洼,一下雨容易涝,家家户户住得窝窝囊囊,哪像如今住着楼房,过得亮堂排场。
 
  1961年买第一辆自行车、1971年买第一台手扶拖拉机、1980年买第一台黑白电视机、2011年通第一趟公交车……在郑州市二七区红花寺村村史馆里,展板上介绍的多个村中的“第一”,写满了红花寺人的骄傲。红花寺村在2015年拆迁,目前已改名为红花寺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郑国庆说:“红花寺村的故事可以上溯到唐朝,拆迁以后原址原貌不复存在,建村史馆、编村志,就是为了给村民以及子孙后代留点念想。”
 
  在拆迁前,郑国庆请来航拍队拍下了全村风貌,请摄影师记录了村民生活。之后,他组织村志编纂班子,在2017年6月出版了一本近20万字的村志。这本村志包括环境、人口、乡村建设、党政建设、民风民俗等15个部分,内容详尽到哪家哪年建了几间房,对村内名人还做了人物传略。
 
  “截至目前,郑州市已编纂完成村史399本,已建成村史馆78个。”郑州市城镇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吴新勇说,这项工作受到了动迁群众的拥护,让他们在了解村庄发展变迁、传承民间文化中留住了乡愁,记下了乡情,传续了文脉,调动了广大群众为建设家乡作出更大贡献的积极性。
 
 

郑州为拆迁村建村史馆留住乡愁

( 2018-01-3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新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