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2/16 |
11
|
12
|
13
|
>
|
>| |
|
|
PDF版 |
|
|
|
|
|
长汀剪纸,“剪”出客家的文脉 |
|
|
( 2018-01-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卓国志、范晓莲
一把小巧的剪刀、一叠裁好的色纸,双手默契地配合,折线与剪线交错,刀锋沙沙划破薄纸,好似灵蛇遨游水中。很快,一幅幅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便诞生了。且不说那些花草树木、鱼虫鸟兽、亭桥风景,光是一个“福”字,就有好些花样。
在古老的闽西汀州文庙,一场别具特色的“长汀客家剪纸作品展”及现场剪纸表演正在进行。这些剪纸技法高超,作品内容繁多,构图别具匠心,有人物、动物、景物及花卉、组字等,有展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有展现风俗民情的……那“瞿秋白烈士纪念碑”高耸于层层台阶之上,两侧翠柏肃立,碑后青山连绵;“云骧阁”凭江而筑,千秋月白;“文庙”庄严肃穆、古色古香;“丁屋岭”的水车、瓦檐、美人靠、劳作的农人,皆生动传神;“大夫第”的雕梁画栋、门扇窗棂,无不惟妙惟肖;“惠吉门码头”的船只穿梭,桅杆林立,客商络绎不绝……这些作品形象逼真、异彩纷呈,且较之传统的剪纸技艺更具创意,恰如一股清风在剪纸界吹过,令人耳目一新。
剪纸是汉族传统民间美术的一种,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刚刚诞生时,人类还不会造纸术,我们的先祖就用树叶和金、银、帛剪成物象的剪影。最早被载入史册的剪纸作者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时期的周成王,《史记》中载有其“剪桐封弟”的故事:有一天,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一个玉圭的图样(“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把它赠予弟弟姬虞,令其到唐国去当诸侯。君命不可违,姬虞只好拿着周成王剪的“圭”去了封地。汉文帝时,已有“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的典故。唐朝崔道融的诗中曾言道:“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其“宜春帖子”即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
李商隐在《人日》一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这里的“剪彩”便是剪纸之意。而剪纸这个词更是频繁地出现于诗句中,如杜甫在《彭衙行》所写的“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就直接用了剪纸一词。明清,有更多的文人画家、民间画工加入到剪纸艺术的创作行列中来。一些文人逸士与民间艺人合作,把汉字书法与剪花图案巧妙结合,剪出了比宋代更为精美的花字剪纸。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民间艺人和文人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下日臻完美。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充满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其历史渊源、思想内涵、美学价值,都令人着迷,引人探索。
福建长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汀州以来一直是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地处“客家母亲河”汀江的源头,被尊为“客家首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国革命转折之地,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中央红军正规化的摇篮,有着“红色小上海”之称。如今,走在长汀的大街小巷,凝重的历史街区、古建筑和革命旧址,古老的客家民俗、民间文艺,荡涤心灵的红色记忆、红色故事,都使人驻足流连,仿佛有种他乡即故乡的感觉,外乡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乡愁”。
无论是岁时节气习俗、民间信仰,庙会、赶圩,宗祠礼仪,民间文化艺术,还是客家方言、客家饮食,无不忠诚地传承着华夏传统文化。在中原和其他地区找不到了的汉族传统文化,在长汀还能找到。如长汀客家方言留着较多的汉语古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汀“公嫲吹”是唢呐艺术中古老而独特的品种。还有长汀刻纸龙灯、船灯、踩马灯、十番音乐、九连环、长锣鼓、汀州觋戏、讲古、客家古乐等民间艺术,闹春田、“打菩萨”、台阁、走古事、百壶宴、百鸭宴等客家民俗,白斩河田鸡、麒麟脱胎等长汀客家美食,定光佛、严婆信俗、伏虎祖师、三太祖师信俗、蛤瑚侯王等神秘古老的信俗,玉扣纸、客家酿酒、豆腐(干)、手工米粉制作工艺等传统手工技艺等等。
这些长汀客家传统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古老。
古老的长汀客家剪纸是其中一枝鲜艳富丽的“牡丹花”。据长汀县工艺美术师,国际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郭如淮老先生介绍,长汀客家剪纸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南迁,来到闽西汀州,形成了客家民系,缔造了客家文化,且传承和发展了中原剪纸技艺,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长汀客家剪纸,代代相沿,流传至今。长汀剪纸的一大特点是,多不用描图,打破传统的对称对折形式,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把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变成剪纸图案,线条简单明快,风格粗犷豪放,朴素自然,乡土气息浓郁。剪纸艺人经过传承、勤学苦练,能随心所欲地剪出丰富多彩的花纹图案,通过发展提升又吸收了“刻、凿、折”等手法,形成了“剪、刻、凿、折”的多种技法,使得作品更加赏心悦目。
逢年过节,在街头巷尾、农家小院、祠堂内外、市集摊点,阳光下、树影里、厅堂内,常可看到客家人在剪纸。剪纸者多为客家妇女,长汀客家妇女在当地方言中叫做“布娘”,据说这称呼源于客家妇女特别勤劳,围着“三头三尾”即“锅头灶尾”“针头线尾”“园头地尾”起早贪黑、勤俭持家,“布娘”即取“织布的妇女”之意。她们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却心灵手巧、勤劳聪慧,为传承客家剪纸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剪纸属于传统“女红”中的必学技艺,以前女孩子六七岁就要学剪纸,出嫁时要熟练,也是世代相传的规矩,因此民间还形成了剪纸的规范,诞生了专门的剪纸图样和存放图样的模板簿子,就像一本剪纸的“词典”“工具书”。到现在,民间还有留存客家妇女“剪纸图样折叠包”,折叠包用整张长汀特产的玉扣纸,巧妙的折叠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各种形状的纸盒,每个盒子里放一类图样。一个折叠包打开,可以见到层层叠叠十来个小盒子,玲珑精巧,折叠包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了。
长汀客家剪纸昔日以城关剪纸和童坊剪纸最为出名。尤其是童坊镇彭坊村的“刻纸龙灯”,更是享誉全国。这是用特制的数种尖刃斜口刻刀,垫着木盘在色纸上凿刻出的“剪纸”,因此特称“刻纸”。从艺术上看,彭坊刻纸是集美术、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的民间综合刻纸工艺,分为“阳刻”“阴刻”两种。用刻刀凿纸,特别讲究凿刻的顺序,必须从里到外、由粗到细,再沿外缘凿刻一圈,刻点多为细密而有立体感的小圆点、小三角和小长方。现今,长汀童坊镇彭坊村刻纸工艺益加精湛,为闽西之冠。龙灯的纹饰多样、生动,在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大量使用当地畲族服饰刀刻图案。常见的有“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喜鹊攀枝”“五谷丰登”“马到成功”等图案,表达了客家人祈求幸福、安宁、祥和的心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民间刻纸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每年的元宵节,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都会动手刻纸、用竹篾扎制龙灯,晚上全村出动,有条不紊地将各家龙灯接驳在一起成为3条完整的龙灯,接驳的过程称为“驳灯”,也有独特的寓意,意思是全村人相互团结、凝聚成龙。刻纸在龙灯烛光映照下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据传,清代康熙年间,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将福建泉州的刻剪纸艺术与中原的元宵花灯艺术相融合,并加以创新组合,从而形成了闽西民间独具特色的、融合龙图腾文化、刻剪纸文化、花灯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身的“刻纸龙灯”,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彭坊刻纸传承完整,现在村里的彭慕财和张廷玉两位老人,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纸龙灯的代表性传承人。彭慕财老人15岁开始跟着叔父彭怀标学刻纸,至今已有40多年,其作品极富客家民俗文化内涵和浓烈的乡土气息。他从小扎扎实实学艺,数十年来从未间断。谈起剪纸,彭慕财老人容光焕发,自豪地向我们展示他的作品与证书,眉飞色舞地讲述着刻纸的门道。他告诉我们,刻纸看上去简单,其实里面的工序、艺术可复杂了,并非一朝一夕能练成,非得下苦功不可。
张廷玉老人生于1953年1月。他也是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刻纸,从艺41年,创作了无数作品。翻开他的作品集,只见飞禽走兽、人物建筑、山川河流皆跃然纸上。他的作品造型优美、线条柔润、富有装饰性,尤其是表现客家民俗风情的刻纸更为出彩,可谓“圆如满月、弯如弓弦、缺如梳齿、线如游丝”。老张从小家境贫寒,却对刻纸很感兴趣。起初买不起色纸,他就拣别人丢弃的边角料来练习。“开始是刻些小花小草小猫小狗之类,学了一段时间后,刻出来的东西就比较像样了。”老张是打心眼里喜欢刻纸,常常一刻就是几个小时。他还常常教村里人刻纸,乐在其中。
长汀客家剪纸丰富的内容、特征对研究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丰富和完善龙图腾文化、刻剪纸文化以及花灯文化都将产生一定的作用。2011年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剪纸艺术凝聚着一代代客家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其独特的魅力并不因岁月变迁而削减,反而如陈年的佳酿,历久弥香!
|
|
长汀剪纸,“剪”出客家的文脉
|
|
|
|
( 2018-01-2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长汀剪纸,“剪”出客家的文脉 |
|
|
( 2018-01-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卓国志、范晓莲
一把小巧的剪刀、一叠裁好的色纸,双手默契地配合,折线与剪线交错,刀锋沙沙划破薄纸,好似灵蛇遨游水中。很快,一幅幅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便诞生了。且不说那些花草树木、鱼虫鸟兽、亭桥风景,光是一个“福”字,就有好些花样。
在古老的闽西汀州文庙,一场别具特色的“长汀客家剪纸作品展”及现场剪纸表演正在进行。这些剪纸技法高超,作品内容繁多,构图别具匠心,有人物、动物、景物及花卉、组字等,有展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有展现风俗民情的……那“瞿秋白烈士纪念碑”高耸于层层台阶之上,两侧翠柏肃立,碑后青山连绵;“云骧阁”凭江而筑,千秋月白;“文庙”庄严肃穆、古色古香;“丁屋岭”的水车、瓦檐、美人靠、劳作的农人,皆生动传神;“大夫第”的雕梁画栋、门扇窗棂,无不惟妙惟肖;“惠吉门码头”的船只穿梭,桅杆林立,客商络绎不绝……这些作品形象逼真、异彩纷呈,且较之传统的剪纸技艺更具创意,恰如一股清风在剪纸界吹过,令人耳目一新。
剪纸是汉族传统民间美术的一种,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刚刚诞生时,人类还不会造纸术,我们的先祖就用树叶和金、银、帛剪成物象的剪影。最早被载入史册的剪纸作者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时期的周成王,《史记》中载有其“剪桐封弟”的故事:有一天,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一个玉圭的图样(“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把它赠予弟弟姬虞,令其到唐国去当诸侯。君命不可违,姬虞只好拿着周成王剪的“圭”去了封地。汉文帝时,已有“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的典故。唐朝崔道融的诗中曾言道:“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其“宜春帖子”即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
李商隐在《人日》一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这里的“剪彩”便是剪纸之意。而剪纸这个词更是频繁地出现于诗句中,如杜甫在《彭衙行》所写的“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就直接用了剪纸一词。明清,有更多的文人画家、民间画工加入到剪纸艺术的创作行列中来。一些文人逸士与民间艺人合作,把汉字书法与剪花图案巧妙结合,剪出了比宋代更为精美的花字剪纸。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民间艺人和文人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下日臻完美。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充满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其历史渊源、思想内涵、美学价值,都令人着迷,引人探索。
福建长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汀州以来一直是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地处“客家母亲河”汀江的源头,被尊为“客家首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国革命转折之地,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中央红军正规化的摇篮,有着“红色小上海”之称。如今,走在长汀的大街小巷,凝重的历史街区、古建筑和革命旧址,古老的客家民俗、民间文艺,荡涤心灵的红色记忆、红色故事,都使人驻足流连,仿佛有种他乡即故乡的感觉,外乡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乡愁”。
无论是岁时节气习俗、民间信仰,庙会、赶圩,宗祠礼仪,民间文化艺术,还是客家方言、客家饮食,无不忠诚地传承着华夏传统文化。在中原和其他地区找不到了的汉族传统文化,在长汀还能找到。如长汀客家方言留着较多的汉语古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汀“公嫲吹”是唢呐艺术中古老而独特的品种。还有长汀刻纸龙灯、船灯、踩马灯、十番音乐、九连环、长锣鼓、汀州觋戏、讲古、客家古乐等民间艺术,闹春田、“打菩萨”、台阁、走古事、百壶宴、百鸭宴等客家民俗,白斩河田鸡、麒麟脱胎等长汀客家美食,定光佛、严婆信俗、伏虎祖师、三太祖师信俗、蛤瑚侯王等神秘古老的信俗,玉扣纸、客家酿酒、豆腐(干)、手工米粉制作工艺等传统手工技艺等等。
这些长汀客家传统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古老。
古老的长汀客家剪纸是其中一枝鲜艳富丽的“牡丹花”。据长汀县工艺美术师,国际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郭如淮老先生介绍,长汀客家剪纸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南迁,来到闽西汀州,形成了客家民系,缔造了客家文化,且传承和发展了中原剪纸技艺,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长汀客家剪纸,代代相沿,流传至今。长汀剪纸的一大特点是,多不用描图,打破传统的对称对折形式,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把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变成剪纸图案,线条简单明快,风格粗犷豪放,朴素自然,乡土气息浓郁。剪纸艺人经过传承、勤学苦练,能随心所欲地剪出丰富多彩的花纹图案,通过发展提升又吸收了“刻、凿、折”等手法,形成了“剪、刻、凿、折”的多种技法,使得作品更加赏心悦目。
逢年过节,在街头巷尾、农家小院、祠堂内外、市集摊点,阳光下、树影里、厅堂内,常可看到客家人在剪纸。剪纸者多为客家妇女,长汀客家妇女在当地方言中叫做“布娘”,据说这称呼源于客家妇女特别勤劳,围着“三头三尾”即“锅头灶尾”“针头线尾”“园头地尾”起早贪黑、勤俭持家,“布娘”即取“织布的妇女”之意。她们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却心灵手巧、勤劳聪慧,为传承客家剪纸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剪纸属于传统“女红”中的必学技艺,以前女孩子六七岁就要学剪纸,出嫁时要熟练,也是世代相传的规矩,因此民间还形成了剪纸的规范,诞生了专门的剪纸图样和存放图样的模板簿子,就像一本剪纸的“词典”“工具书”。到现在,民间还有留存客家妇女“剪纸图样折叠包”,折叠包用整张长汀特产的玉扣纸,巧妙的折叠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各种形状的纸盒,每个盒子里放一类图样。一个折叠包打开,可以见到层层叠叠十来个小盒子,玲珑精巧,折叠包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了。
长汀客家剪纸昔日以城关剪纸和童坊剪纸最为出名。尤其是童坊镇彭坊村的“刻纸龙灯”,更是享誉全国。这是用特制的数种尖刃斜口刻刀,垫着木盘在色纸上凿刻出的“剪纸”,因此特称“刻纸”。从艺术上看,彭坊刻纸是集美术、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的民间综合刻纸工艺,分为“阳刻”“阴刻”两种。用刻刀凿纸,特别讲究凿刻的顺序,必须从里到外、由粗到细,再沿外缘凿刻一圈,刻点多为细密而有立体感的小圆点、小三角和小长方。现今,长汀童坊镇彭坊村刻纸工艺益加精湛,为闽西之冠。龙灯的纹饰多样、生动,在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大量使用当地畲族服饰刀刻图案。常见的有“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喜鹊攀枝”“五谷丰登”“马到成功”等图案,表达了客家人祈求幸福、安宁、祥和的心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民间刻纸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每年的元宵节,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都会动手刻纸、用竹篾扎制龙灯,晚上全村出动,有条不紊地将各家龙灯接驳在一起成为3条完整的龙灯,接驳的过程称为“驳灯”,也有独特的寓意,意思是全村人相互团结、凝聚成龙。刻纸在龙灯烛光映照下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据传,清代康熙年间,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将福建泉州的刻剪纸艺术与中原的元宵花灯艺术相融合,并加以创新组合,从而形成了闽西民间独具特色的、融合龙图腾文化、刻剪纸文化、花灯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身的“刻纸龙灯”,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彭坊刻纸传承完整,现在村里的彭慕财和张廷玉两位老人,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纸龙灯的代表性传承人。彭慕财老人15岁开始跟着叔父彭怀标学刻纸,至今已有40多年,其作品极富客家民俗文化内涵和浓烈的乡土气息。他从小扎扎实实学艺,数十年来从未间断。谈起剪纸,彭慕财老人容光焕发,自豪地向我们展示他的作品与证书,眉飞色舞地讲述着刻纸的门道。他告诉我们,刻纸看上去简单,其实里面的工序、艺术可复杂了,并非一朝一夕能练成,非得下苦功不可。
张廷玉老人生于1953年1月。他也是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刻纸,从艺41年,创作了无数作品。翻开他的作品集,只见飞禽走兽、人物建筑、山川河流皆跃然纸上。他的作品造型优美、线条柔润、富有装饰性,尤其是表现客家民俗风情的刻纸更为出彩,可谓“圆如满月、弯如弓弦、缺如梳齿、线如游丝”。老张从小家境贫寒,却对刻纸很感兴趣。起初买不起色纸,他就拣别人丢弃的边角料来练习。“开始是刻些小花小草小猫小狗之类,学了一段时间后,刻出来的东西就比较像样了。”老张是打心眼里喜欢刻纸,常常一刻就是几个小时。他还常常教村里人刻纸,乐在其中。
长汀客家剪纸丰富的内容、特征对研究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丰富和完善龙图腾文化、刻剪纸文化以及花灯文化都将产生一定的作用。2011年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剪纸艺术凝聚着一代代客家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其独特的魅力并不因岁月变迁而削减,反而如陈年的佳酿,历久弥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