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1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中国新闻
8 3/8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上海这些“袖珍高校”何以跻身“双一流”
· 司法刚正 民德归厚
· 到2019年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将达到50%
· 山村卫生所的一场“拉话”
· 上海试点基层建立审批“证照库”和“数据池”
· 现金到账可按秒算 手续费最高达两成

  相关文章: 
山村卫生所的一场“拉话”

( 2018-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隆冬的午后,64岁的唐天义顶着蓬松且有些杂乱的头发,神情稍显憔悴地坐在黑水塘村卫生所的诊台前。
 
  “头疼,昨夜没睡好。”他说。
 
  村医白垣忠为唐天义麻利地听诊、登记。
 
  黑水塘卫生所所在的兴隆镇位于陕西省镇巴县东部,是大巴山的腹地,许多村子仍隐匿在云雾缭绕的山上。从兴隆镇到县城有40公里,需要翻越海拔1900多米的星子山,走两个小时的盘山公路。2018年的第一场雪将这里与外界隔绝多日。
 
  “最近家里还好啵?”白垣忠随口一问,让唐天义精神了许多,当着记者的面,他打开话匣子谈起了家里的生活:“过去憋在山里出不去,穷哩!这些年,日子是好过多了。”
 
  唐天义给记者算起了细账:一家4口人,种了8亩地,其中3亩耕地、5亩山地,每年收近5000斤苞谷、2000斤土豆、几千斤核桃。除了种地收入,每年能领到粮食直补金500多元和一笔退耕还林补贴。
 
  “党和国家一直没有忘记我们哩!”老唐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曾参加过襄渝铁路建设,现在他每年能从政府领到5100元补贴。
 
  老唐的家住在离镇上8里远的大山上。受益于陕南山区移民搬迁政策,唐天义的儿子一家两年前搬到了镇上统一规划、造价10多万元的新房里。
 
  “早些年穷,想过往山下搬。现在日子过得‘安逸’,反而喜欢山上的自在,要干啥子也都方便,我就没跟儿子一起搬下来。”老唐说。
 
  “你这就是个风寒,不发热,捡点药回去吃,休息一下就好了。”在给唐天义诊断后,白垣忠开出了桂枝、厚柏、杏仁等多味中药的配方,叮嘱熬药的时间和服用的次数。
 
  “过去这头疼脑热的哪想到要上医院,能扛就扛过去了,也是现在条件好了……”唐天义接过药,掏出新农合医疗证,付了20元的费用,脸上堆满憨厚的笑容。
 
  “是咯!现在政策好,政府和各级干部也帮得好!”白垣忠接过话茬。他从做“赤脚医生”开始,行医乡间38年,路途充满艰辛。2017年,他开始在兴隆镇街上宽敞明亮的村卫生所上班,并且就住在楼上,以便“随叫随到、随到随诊”。他说,现在县上落实健康扶贫,他签约了185户385人,没有一个他不熟悉的,特别是29名患大病的贫困户。
 
  “忙点累点,但是给群众服务也充实,乡村医生的积极性也高。”白垣忠说。
 
  如今,在县里的帮助下,一座面积140多平方米的黑水塘村新卫生所正在几百米外紧张地建设中,按照规划要求,保健室、诊查室、治疗室和药房“四室分离”,统一配备的健康检查一体机、诊疗包也一应俱全。在诊所前面的山坳里,刚刚建设完成的袁家桥移民安置点一片热闹,西山村46岁的贫困户李明银一家刚刚搬进新居,一场关于开春后“养牛计划”的讨论正在家庭内部展开。
 
  “走咯……”唐天义提着药起身,迎着午后温暖的阳光,朝兴隆镇楮河边新修的大路走去。
 
  新村,新路,新卫生所,不再害怕“看病难、看病贵”的新生活……新春来临之际,山村充满了生机。
 
  (记者沈虹冰、高音子、李华)新华社西安1月24日电
 
 

山村卫生所的一场“拉话”

( 2018-01-2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新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