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1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4/16 13 14 1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时尚体育小镇演绎“两山”理论新篇章
· 温州体育“奇”事:一所职校培养14位世界冠军
· 温州社会力量培训的选手,参赛全运夺冠

  相关文章: 
温州体育“奇”事:一所职校培养14位世界冠军

( 2018-01-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新华社记者韦骅、沈楠、夏亮



  在温州市中心有一所以工科建校的高职学院。在近60年的校史上,有两件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是从“厂办校”到“校办厂”的神转折;二是把普通学生培养成地掷球世界冠军的逆袭。

  相对于校和厂的兴衰更替,过去十多年,体育元素的生发和茁壮是这所学校一项非主流规划所产生的奇效。一方面在一个冷门项目上跻身国内乃至世界顶尖;一方面体育培训和俱乐部迅速壮大,同样成为学校的招牌。看似与体育毫不沾边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也因此多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这桩体育“奇事”是怎样发生的呢?

冷门项目的成功创业


  浙江工贸与地掷球的结缘始于2001年,当时学校从工科技校转向工科商科并举的高职院校才一年多,只有一两千名学生,并不是项目最初的理想落地之处。

  学校负责人回忆道,当时国家体育总局想在浙江推广这个项目,但是因为太冷门,温州其他高校不感兴趣,于是工贸学院承接了下来。

  毕业于西安体院的地掷球高手范杉被这里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吸引而来,与学校师生一起,投入了一个全新的创业项目。

  与很多学校相比,工贸学院可以说是“三无”:一不是体育院校,二没有体育专业,三没有体育特长生。范杉作为体育老师,首先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们也首先要完成各自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从教练到队员,都是利用选修课和课余时间展开训练的。

  “从2001年到现在双休日我和学生基本上都在场地,已经养成习惯了。”范杉说,队员基本都是通过接触和尝试喜欢上这项运动,继而选择长期投入的。“在这里我们解决了要我练还是我要练的问题,学生们都是出于热爱去付出努力。”

  凭借一腔热情和专注钻研,工贸学院地掷球队很快在国内打出了名堂。范杉既当队员又当教练,说服了有一定地掷球基础的山东中学生郭晓敏到工贸就读。

  2006年,学校破天荒地承办地掷球世界锦标赛。2005级学生郭晓敏和范杉的爱人、追随他从西安体院来到工贸的王美合作,为中国队夺得了地掷球项目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范杉说,这种荣誉感和成就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升国旗奏国歌会感动掉泪,以前是看电视,后来自己真的体会到了,然后会影响到周边的同学,这就是一种辐射。”

  从那之后,工贸学院的学生和队伍共代表国家夺得14个世界冠军。现在常规训练的队伍稳定在40多人。作为一个竞技体育项目,随着水平的提升,学校也会有目的地招收一些地掷球苗子到工贸就读,但队员主体仍然是普通渠道入学的学生。

  十多年来,除了郭晓敏等个别队员之外,工贸地掷球队的成员基本都走上了与各自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地掷球仍然是一项业余爱好。

“醉翁之意不在酒”


  学校领导层和范杉一致认为,地掷球取得辉煌战绩的关键因素恰恰在于学校当初的目标并不是拿世界冠军,没有功利性。

  不过,学校当然不是一无所求,反而是有更全局的考虑。学校负责人介绍说,引入地掷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一是为学校注入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通过这个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二是把它作为专业教学改革基地,探索体教融合,培养素质全面的实用型人才。

  由于人才培养直接面向行业和企业的需要,其课程设计和实施也更加强调实践性、操作性。引入地掷球之后,学校调动各个专业加入和开展与项目相关的各种活动,比如市场营销专业人员进行赛事策划,鞋类设计专业人员为运动员提供个性化定制,商务英语专业人员在赛事中从事翻译、接待工作,设计类专业人员开展吉祥物和标识设计,其他学生则广泛参与志愿者服务等等。

  记者在学校地掷球馆看到一套信息化测距系统,这也是电子研究院和计算机专业与校外单位合作研发的成果。

  学校负责人表示,引入地掷球时的学院领导层对体育的育人功能有深刻的认识。实践证明,参与地掷球项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磨炼了意志、重塑了品格。范杉透露,他带过的队员有的曾经非常内向,但是通过这个平台,逐渐开朗;有些队员以前情绪急躁,通过训练也成熟稳重起来。

  周兰灵练习地掷球三年了。她告诉记者,虽然刚开始感觉有些枯燥,但时间长了,她在动静结合中体会到这项运动不一样的美。训练之余,教练们还会组织学习女排精神等主题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范杉老师说的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区别‘要我练’和‘我要练’,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这对我启发很大。”

一盘大棋里的体育“棋子”


  事实上,地掷球是工贸学院转型大棋里的一颗“棋子”,但并不是唯一的体育“棋子”。

  早在2000年左右,学校一名老师就承包了一块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这也是温州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高校体育设施。

  2002年,在市体育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工贸学院整合场地和师资,成立了温州冶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是一个集运动场馆经营、体育技能培训、运动员培养、赛事承办、群众体育指导于一体的独立法人单位。作为学院的二级产业单位,在起步阶段,校方还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现在的学院负责人表示,这些措施在当时无疑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原学校所属的温州冶金机械厂遭遇困境,1999年,通过厂校联合改制,把原来的“厂办校”改成了“校办厂”。学校在“升格”的同时也面临盘活存量资源、激发办学活力的课题。学校领导层可谓另辟蹊径,想到了体育这条路线。

  一方面引入竞技项目地掷球,另一方面开办俱乐部。由于地处人口密集的市中心,依托学校因而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这个俱乐部很快就火了。

  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有专职和兼职管理人员70多人,项目包括篮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地掷球,教练团队由国际级、国家级教练以及退役运动员和体育老师组成。市体育局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青少年队伍市队校办,授予后备人才基地等多种方式给予扶持。

  2015年,工贸学院又以共建方式与市体育局、浙江省网球协会成立温州网球学院,目标是以此为平台,培养包括网球产业在内的体育相关产业的运营和管理人才。

  不到20年时间,工贸学院由一两千学生发展到现在近万人的规模,融入这盘转型发展大棋的体育“棋子”,发挥了超乎预想的作用。

  温州市体育局党组成员曹征宇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浙江工贸的体育路线和成功经验,对于许多仍然处于象牙塔模式的院校,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温州体育“奇”事:一所职校培养14位世界冠军

( 2018-01-1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